户外用餐区流行,居民抱怨生活品质因此降低。(记者张晨╱摄影)
长葛谟(Andrew Cuomo)月初签法,将餐馆、酒吧使用属于市府管辖的街道和人行道,提供户外就餐的方式再延长一年,而市府的户外用餐修正新规也进入公听阶段,曼哈顿下城第二、第三社区委员会均对「永久化」提出反对。在疫期一度风行,助业者度难关的室外用餐区,如今却引发生活品质争议。
回顾一年多前,各地商改区将户外用餐这一新概念引入,并力推商家参与;而冷清的华埠总被拿来和一街之隔的小意大利相比,意大利餐厅业者抓准时机,室外改造地花团锦簇,食客赞叹「像在欧洲旅游」。
华埠开始时参与度较低,业者因对疫情前景不乐观,就勿街南侧的多间老牌热门餐厅,起初只将「一桌一椅」放于店外摆摆样子;如今「有门有窗的连排小木屋」一路延伸至街尾,就连甜品店也有两桌。
根据楼宇局规定,餐位宽度不得超过八呎,必须在店铺正前方,且不能超过前总宽度,而华埠商舖紧邻,原本的车位也几乎全被占据;且常见因人行道受阻,行人不得不穿梭车阵的画面。
非营利组织「欢迎来华埠」(Welcome to Chinatown)针对华埠居民、商家的民意调查,68.9%认为户外用餐区让人行道变得更窄,地上的电线、餐馆的垃圾,也成为反对主要理由。
数据显示,全市已经将8550个停车格转变为户外用餐座位。居民表示,华埠紧邻下城政府办公圈,停靠的车辆大部分为特殊牌照,若今后恢复疫情前的实体办公,包厘街(Bowery)、坚尼路的交通压力将加剧。
除华埠外,下东城因是小型酒吧、餐厅的聚集地,住商混合也使居民叫苦连连;且周边可负担房的住户多为华人,年近七旬的刘丽娟形容「狂欢至天明」,街道上的大麻味也会飘进家中。
华埠商改区运行总监陈作舟表示,华埠每天有700到800个停车位被公职人员占用,社区大小约300间餐饮店,若全部提供户外餐位,也仅占100多个车位,但对业者而言却是救命稻草。
他指出,户外餐位施工费用少则数千多则上万,民众抱怨生活质量,一旦疫情回升、限制堂食或需要重建,业者成本增加,但资源未增,关店是迟早的事;「那时,空店、人流稀少等问题恐将回归,需要整体考量,而不是一味打压还单一群体。」
文 | 纽约报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