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家长和网络“抢”孩子的两个月。特别是8月。
早在2012年,广州市曾做过一项调查:暑期网络游戏玩家相对于平时会增加20%左右,而每年8月,很多大型网络游戏的在线人数会达到最高峰,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67.5%的青少年选择网上冲浪来作为自己假期主要的消遣方式。随着互联网不断成熟、疫情限制出行等因素,该现象在近两年愈发凸显。
使用互联网、玩网游不是问题,可是一旦沉迷,陷入网瘾,就成了问题。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障碍纳入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类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而中国发病率在10%左右,高于世界均值。
焦虑的家长们发出疑问:
“到底怎么界定‘网瘾’?我的孩子平时老是用微信和同学聊天、上网看视频、打游戏,算不算网瘾?”
“平时孩子喜欢关着门上网,怎么叫都不肯出去,对其他事情仿佛失去了兴趣,我应该怎么办?”
“我也知道孩子需要放松,但一看他拿起手机我就焦虑,我跟他说,你不如去多读读书,但完全没用,说多了还影响亲子关系。”
如何有效合理地管控屏幕时间,又不影响亲子关系呢?前不久,“爸爸真棒”专门组织的“暑假屏幕时间管理”的讲座上,上海知名心理咨询师张翌的分享,一定可以为老母亲们解愁。
张翌
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
上海财经频道特约心理嘉宾,上海师范大学特聘讲师、中德心理研究院认证心理分析师、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师。
作为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张老师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精神分析案例督导累积500小时,个人体验分析累积100小时,个案积累超过3000小时。
通过屏幕时间问题的分析,他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很多家庭常见的教育问题:
  • 成瘾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但真正成瘾需要相关行为连续12个月;
  • 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是在“逃避”
  • 网瘾问题是可以提前干预......
假期过半,我们把张老师的分享整理成文,给更多家长分享的同时,也欢迎参加过讲座的家长来聊聊,这一个月的践行成效如何。
*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网瘾不是病,但“成瘾”真要命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孩子沉迷网络、玩游戏,家长自然就会把孩子定义为网瘾,认为这种一种病,但事实上,成瘾是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成人的中年危机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青少年恰恰相反,他们生理上就很容易对一些有趣的事物上瘾,更何况游戏本身的设置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而根据卫建委对网络成瘾的定义,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要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所以其实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真正到成瘾的那一步。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呢?
在我们大量的临床案例中,其实孩子这种行为都是在释放一个信号——逃避。这比单纯的成瘾暴露的问题更严重,因为孩子可能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 
👉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孩子太孤独 
如果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不好,太孤独了,他就会逃避人际关系,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出口,也就可能诉诸网络游戏。
当然每个游戏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有单机、联机等,我们没办法详细分析,但孩子选择游戏,其实就是选择了他需求的某一个点,借此缓解他的孤独,家长们关注孩子在校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氛围紧张,孩子试图“拯救”家庭
家庭气氛的核心主要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当夫妻关系不好,整体的家庭气氛就不好,孩子也很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进入到网络中。
另外夫妻关系还有一个特点,比如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当你孩子生病的时候,你们的夫妻关系会变化吗?
你会发现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生病之前和生病之后,夫妻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观察者,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来拯救家庭,认为只要自己“生病”,家长的重心就在他身上,可以暂时放下夫妻之间的矛盾,我们将其称为“激发性的获益”,所以父母此时就要反思夫妻关系了。
👉亲子关系不好,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关注
当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我们要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怎么样,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中学生在学校出了一些极端的事情,闹得很大,家长一直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录像公开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状态和父母的描述差距很大,孩子已经到那么一个极端的状态,但是父母还一直都觉得挺好的。
这个截然不同的情况就是因为,父母只是在生理上、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但并没有在情绪、情感上关注到这个孩子。
所以孩子选择打游戏、沉迷网络,只是逃避的一个渠道。
#02
孩子沉迷网络,这锅要原生家庭来背
到底什么样的家庭容易产生沉迷网络的孩子呢?
👉情感匮乏
我们可以从最近的一个真实案例入手:有个孩子沉迷看直播,用父母的钱打赏女主播,当你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就喜欢听女主播跟我说爱你么么哒”,这就是情感匮乏的表现。
这些话本应该是家长讲的,比如经常跟孩子说,“宝宝我爱你”之类的话,孩子在情感上富足,就不会在网络寻求这种情感寄托了。互联网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与人真实面对面的情感关系。
👉父母不抗压
我们现在的一种文化特点,是把整个家庭的荣耀任务放在孩子身上,“只有你考上了985、211,然后我们整个家庭就好了;但如果你没有考上,我们整个家庭都不好”,对这个孩子来说,好像整个家庭的担子都在他身上。
还有我曾经做过一个家庭个案,发现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父母的口头禅就是“实在不行,我们就怎么怎么样吧”,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这个问题爸妈没办法帮你解决,你自己看着办。”
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无力的。
在他面对这么多压力的时候,因为能力有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需要父母说一句“你放心好了,这个事情有爸爸妈妈在肯定帮你搞定”,其实也不是真的用父母出面完全帮他解决,就是给他一个信心。
当一个人有信心的时候,他内心是有力量的,当他内心有力量的时候,他在外界的行为就不会太挣扎;相反当他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很脆弱、敏感、脾气大,可能回避社交、诉诸网络等。
一般意义上,在家庭中,父母就像防火墙一样,把所有的压力怎么屏蔽在外面,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空间去成长,而不是让孩子去做防火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支持,而这个支持最核心的底线就来自于我们的家庭。
👉父母角色缺失
“丧偶式育儿”也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词汇。在健康的家庭中,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父亲母亲的位置都在,且功能不同,一般说妈妈是要负责一些照顾性的角色,真正这个孩子要飞得更远,还是需要一个爸爸的角色。
比如说到夏天,小朋友要出去游泳或者做其他事,不能都是妈妈带,需要爸爸去完成一些任务。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如果关系不好,小朋友容易逃避,一逃避可能就逃避到网络里。
#03
网络成瘾的背后,还有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除以上问题之外,其实在评估孩子是否网络成瘾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其背后的问题: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孩子沉迷游戏或者网络并不一定是抑郁症,症状是需要医院来做评估的,我们人是非常容易有抑郁情绪的,只是青少年可能没有成人那么严重,具体要花多长时间走出来不好说。
👉多动症需要专注训练。
对于确定是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往往不够专注、易冲动、体力比普通小朋友要翻几倍,家长陪玩会很累,安静的地方容易让他们分心,反而玩游戏会让他们专注,因为游戏是设计过的,比较容易让人专注。
建议家长要去了解一下多动症具体是什么,还有早干预到底要干预什么,因为疗效越好,内化到心里去,他们长大了以后就不多动了。
👉学习困难。
每个小朋友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当他有了学习困难时,如果家长帮助他解决这个困难,那么他可能就有信心了;一旦没有信心,就很容易逃避到网络中。
👉社交障碍。
也有一些青少年没有沉迷游戏,但是跟食物较上劲了,其实也是一种社交困难的表现。尤其现在社会一些不良现象,高考后带孩子去整容,老师和同学都喜欢长得好看的学生等,还有之前很火的空心病,没有这方面自信的孩子可能就会到网上寻求认可。
#04
如何从娃娃抓起,
从根本上治疗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
但家长们也不必风声鹤唳,成瘾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首要原则:尽早干预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可以控制,在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没有早早干预,等到青春期危险系数增大,可能就酿成大祸了。
比如有花费两年走出网瘾的孩子,两年成本实在太高,如果家长早点关注到他的情绪变化,尽早干预,他就可能早点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了。
👉寻找出口:多培养其他爱好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粘性很强,很容易被粘到某一个事情上去,现在就是粘到游戏上比较多。所以要多培养孩子一些其他爱好,让他在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抓的把手非常多,通过其他方面展示自己的实力或者优势即可,而不一定要通过网络。
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心里是健康的,能够走得更远。以后再遇见困难时,应对的方式也很多元化。有的孩子应对困难过于单一,心情不好的时候甚至能连续吃十几个汉堡。
👉真实社交:让孩子走出来
真人互动永远胜过虚拟网络,所以要鼓励孩子走出来,进行线下真实的社交,维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孩子遇见困难的时候,能够有真人浮现在他脑海中,可以寻求真人的帮助,这个孩子也是有力量的。
在我们做临床心理工作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
“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想到谁?你要找一个人打电话,你会打给谁?”
如果说你发现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那你的支持感就很强;但如果当这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发现朋友圈和通讯录都找不到一个人诉说,那这个人心里是很空的。
👉父母支持:温柔而坚定的话语
无论朋友再怎么认可,父母的认可还是最重要的,而且要真诚。
你是不是真心对孩子,这很重要,真与假,他们很容易分辨。但不管怎么样,父母首先要学会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你们的支持与爱。比如我前面提到情感匮乏时候提到的,父母爱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情感富足。
当然如果你不太擅长说这样的话,也可以从孩子的爱好入手,跟他找共同话题,比如孩子喜欢玩游戏,家长如果也对游戏比较了解的话,可以跟孩子有一个对话的空间,更好地了解彼此。
👉做好榜样:切忌冲动暴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很多时候是有父母认同感的,就是父母有怎样的行为,他们就习惯于去模仿。
比如父母很冲动,一生气就扔手机之类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有这种冲动特征;父母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或者情绪问题的时候,简单粗暴,那孩子也会向父母学,因为他也没有更高级有效的方法。
👉向外借力:寻求第三方帮助
如果说父母的能力有限,寻求第三方帮助也未尝不可,比如找心理咨询进行一些调剂。
现实是,很多人往往只是关注营养补充,也就是我们身体硬件的保养,但我们精神系统的“保养”也是很重要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极端事件,都不是偶发,与孩子的心理特征有直接因果关系,我们早早发现问题、早早借助外力解决,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觉得这样不好,直接不给他玩,他很容易受不了,这种叫“戒断反应”,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
「写在后面的话」
在听完张翌的分享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3个关键词,关系、多元和支持
孩子出现了问题,永远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更重要的是看到冰山下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需求,不能只解决表面问题,而忽略了真正内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的问题。
而平时给孩子培养孩子更多元的兴趣爱好,多给予真实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才能把这些孩子从虚拟的网络中“抢夺”回来,并且变得更有力量。
本期福利
留言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我们将在留言中随机选择5名读者,每人赠送《限教育》一本,包邮哦~
你还“在看”吗?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在下面点个“在看”;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