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is power. Get our free daily newsletter. 
知识就是力量;每天一篇专业解读,提供可靠医学信息
关键词:抗洪抢险;工作人员;安全
前言:
尽管洪水无情,暴风雨中除了政府有组织的救护,还有越来越多民众自发组织和搭建起来的生命之舟。
对于洪水,我的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民子弟兵,还有就是几位组织抢险的镇干部。尤其有一位在抗洪抢险中由于过度劳累而脑出血去世的干部让我一直不能释怀。
所以我最近也在做检索,查找“保护抗洪抢险人员”的严谨的科学研究论文,以给参与抗洪抢险的民众更多知识和保护。
终于找到一篇研究者通过对参与哥本哈根抗洪抢险工作人员后生病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确定了接触洪水及沉积物对于由此得病的关系。该研究的题目是“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hygiene behaviours and occupational risk of illness after July 2011 flood in Copenhagen, Denmark”。
读过后,感觉这项研究对于抗洪抢险的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疫区民众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究目的
2021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论文,因为人类正处于新的气候变化期,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极端的自然灾害事件,从风暴、干旱、大火到飓风和洪水。
随着地球变暖,这类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在西欧和中国河南发生的大洪水,让我们有必须强化抵抗自然灾害的知识和能力。
课题的设计和主要结果
我们通过对原文的设计和结果进行重新总结和整理,提取对大家有帮助的研究思路。
1,课题设计
这项研究的设计非常非常简单,为一项队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研究接触抗洪人员洪水/沉积物得病的关系。
统计分析:
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做组间比较。
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到与发病相关的因素;
再通过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这个因素。
2,主要结果
1).受试者特征
共有257名抗洪人员参与调查,其中包括56名病例和201名未患病者。
56名得病的抗洪人员情况如下:
腹泻,54%;
感冒/咽喉疼痛,45%;
头痛,44%;
过敏反应(流鼻涕、眼红、呼吸困难),25%;
腹痛,24%;
呕吐,20%;
严重肌肉疼痛,19%。


2),得病的人员与未得病人员的特点
研究者首先比较了得病和未得病两组人员的特点,如表1所示。
得病人员相对来说更年轻、与洪水直接接触更多、在接触洪水时吃东西或者喝水、不愿意洗手等
3).比较暴露特征、防护服使用和手卫生
前面初步找到了与得病相关的因素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
结果显示,接触洪水后不洗手导致得病的风险最高(RR 2.45),其次是家里或工作场所进了洪水(2.35)。吸烟、在接触洪水时吃东西与喝水也都是与得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4),多因素分析评估暴露与得病的模型
在多因素分析中,进入到风险因素最终模型的是接触洪水后不洗手和吸烟这两个因素。
Hanson解读
1. 简单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56名参与抗洪抢险的专业人员中,有22%得病
  • 抗洪抢险后得病主要包括:腹泻,54%;感冒/咽喉疼痛,45%;头痛,44%;过敏反应(流鼻涕、眼红、呼吸困难),25%;腹痛,24%;呕吐,20%;严重肌肉疼痛,19%。
  • 与抗洪抢险后得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洪水后不洗手、家里或工作场所进了洪水(2.35)、吸烟、直接接触洪水、及在接触洪水时吃东西与喝水等。
2. 研究的社会意义:
基于本研究中找到的抗洪抢险人员得病风险因素,建议:
1),接触洪水后,一定要用干净水洗手;

2),尽可能避免接触着洪水时吃东西或者喝水;
3),家里或者单位进了洪水,清理时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尤其是手卫生;

4),戒烟。
说实话,我看了这个结果后有些不解。因为我想当然地认为,用洪水洗手不就可以了吗?灾区的洁净水最为紧张,难得还需要用洁净水洗手?
查了更多资料后才意识到:洪水哪怕看着不脏,实际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洪水过后,我们生活用水已经和污水混在一起
,里面混有了污染物、大量微生物和病原体、霉菌及可能的化学品。

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基本上只是生活用水,直觉常没有考虑到洪水中的污水。
其次,22%的专业人士在抗洪抢险后出现疾病,他们已经是得到过系统培训、且有专业的防护服及其他装置;非专业人士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
所以须特别警惕“大灾之后的疫情”。
3. 科研借鉴
由于不同国情、不同文化,灾情后抗灾人员和民众的防护情况也完全不一样。
我们也期待来自于中国的研究,必将对中国以后的抗灾时人员保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价值。
本文是比较好的研究模板。

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是临床科研的关键;如果您需要本文中提到的统计分析服务,美国MedEditing可以提供帮助。与科研助手联系即可。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创新性思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