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上的是数学课(点击阅读:如何假装有个最强大脑:随口给出一百万内立方数的立方根),这周我们回来上语文。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是讲举一反三认字的方法,或者如何解决语文学习和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但语文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语言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沟通与传承。而中文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跨越时空,让我们能够理解几千年前祖先们的思想。
而这其实也是以往语文教育中缺失的一角,而且这样的缺失,有时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比如这周,华为的鸿蒙系统做了新一轮的不限量开放升级,我手头的荣耀终于可以换成鸿蒙系统了。升级的时候,顺便看了看相关的新闻和论坛,结果发现,即便是在热爱华为和鸿蒙的用户中,对“鸿蒙”这个词的意思,也往往有误解。

很多用户、网友甚至媒体,都将“鸿蒙”当做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初的样子。这种联想也不奇怪,毕竟“鸿蒙系统”是被看做国产操作系统的开创性产品,有破除混沌,天地初开的感觉。
然而,“鸿蒙”并不是这个意思。
鸿濛就是混沌,不是天地初开,而是开辟之前的那团元气。


那什么是混沌?为什么叫鸿蒙呢?

“混沌”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在汉字中,形声字相对出现的比较晚,这两个字基本上是在篆书前后才有,从字形上,比较难体会古人的本意。
而“鸿蒙”这两个字,其实会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在古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最初的混沌是什么样子。
“鸿”现在是江边鸟,但在最早的时候,从甲骨文到篆文,写法都是“工+隹”,或者“工+鸟”,后来才多加了三点水。
“工”有大的意思。如果一个汉字中有“工”作为偏旁,那意思很多和大有关,比如“虹”、“江”。而鸿就是大鸟的俗称,比如“鸿鹄之志”,就像下面这只。

所以“鸿”很多时候,也用来表示“大”,比如鸿大、鸿儒、鸿运、鸿图、鸿沟......

而“鸿蒙”也就是巨大,无边无际的“蒙”。
那什么是“蒙(méng)”呢?从发音我们就知道,这可并不是蒙(mēng)人,或者蒙古(měng)的意思。
不过2声的蒙,在字典中也有7个意思之多,具体是哪个呢?。
答案是:4,形容雨点细,比如蒙蒙细雨。在这个用法中,蒙=濛,所以也可以说濛濛细雨。
其实,鸿蒙和鸿濛两个词也一直是通用的。比如,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中有这样的几句:“世上光阴好,无如绣阁中。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汉书·扬雄传上》则有:“鸿濛沆茫”的说法。
实际上,写成鸿濛,要比鸿蒙更舒服,毕竟鸿濛、混沌,都是三点水的。而且看到“濛”,我们大概就能感觉这是和水有关的。
因此,
鸿濛 = 巨大无边无际的濛 = 巨大无边无际的雨雾。
这就是古人对于开天辟地,世界一片混沌时的想象。如果用图像来表达,那大概就是《迷雾》电影中这一幕的样子吧。不过这团迷雾里的巨大生物和克苏鲁没啥关系,是我们的盘古大神。
这真的是《迷雾》的剧照
表意的汉字是很伟大和有趣的。因为仅仅用“鸿濛”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切身的体会到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所想象的世界初始是什么样子:
它并不是无边的空虚,也不是无际的黑暗。它是混沌,但它并非是混乱。物质就像一片庞大的雨雾,飘浮,充斥在空间中,似空非空,没有前后左右,没有上下。
鸿濛的设定,其实已经很像数千年后,热力学之父,开尔文勋爵根据二定律所设想的宇宙结局,也就是当熵增加到极致后的“宇宙热寂假说”:
一切有序化为无序,
一切星体停止破灭,
一切生命不复存在,
一切能量转化为热,
一切运动已经停止,
宇宙实现了“最终的平衡”。
这就是世界最终的尽头 —— 热寂,无尽时空的永恒混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到盘古说:要有天地。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语文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语文”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á还是读xié?
  • 死记硬背还总出错的“笔顺题”,背后是舍本求末的语文教育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修改读音没问题,只要高考别再考拼音题
  • 汉字启蒙中总被忽视的重要一环:偏旁
  • 给孩子选择标拼音的注音版书籍,要谨慎
  • 在被弟子规这些污名化之前,真正的国学教育应是怎样的
  • 认字的基础方法,就在“文”和“字”两个字中
  • 如何让孩子分清“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汉字
  • 一个、一起、一二三的“一”是多音字吗
  • 为什么不需要区分“的、地、得”?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