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啊~
#100个中国女孩的家# 已经更新到第八期啦!
今天要带你们看的这个家,走进去的第一感受是:让人仿佛置身复古老电影的背景里,又像走进了欧洲某个小镇的杂货铺。▼
屋主是我们的北京读者Vesper。
之前发过那么多期Roomtour,每次都有小伙伴说,貌似好看的家的屋主都是作家、插画师这种跟艺术相关的工作者,大概是因为她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投入度会其他行业的人更高一些?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Vesper从事的是和设计、艺术完全不相关的投行工作,她还调侃说要为金融界正名了哈哈~
之前在微博/小红书发过视频,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先看看~▼
关于这个家我在小号我爱这花花世界”写了一篇超详细的推送,今天也来和你们一起分享~
对了,我会在小号持续更新关于房子和家居生活方式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
这个60平的屋子,目之所及几乎没有留白,满坑满谷的家具和各种摆件。东西虽多,但细看会发现,每一样都被安置在它们该待的地方,乱中有序。
很难想象吧,这个看起来复古华丽的家,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出租房,屋主专门请了设计师,花了二十多万元来做改造,就为了让出租房变成符合自己理想的居住空间。
▼Before
▼After
自从做了#100个中国女孩的家 的栏目,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读者的”自荐信“,其中一封就来自Vesper,图片和文字打动了很多小伙伴。▼

放一首老歌,在音乐里和我一起开启新一期的看家之旅吧~
出租房也可以请设计师改造,变身复古华丽的家
Vesper家属于“more is more”,这种复古极繁的“杂货摊”风格,很多人未必喜欢。但只要看过,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真的很特别。尤其是实地走进去以后,感官的冲击更大——家具、摆件、香味以及音乐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氛围感,仿佛一脚踏进了某部老电影/歌剧的布景里,完全忘记这是在现代化的商品房里,在北京的闹市中心。
房子一室一厅,格局一目了然。
▼请工作室的negi画了个示意图
刚搬进来时也是典型的出租房的状态,白墙有些泛黄,沙发和老茶几也都是破损的状态。
为了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做了个常人不会做的决定——请设计师来改造出租房,“我的东西太多,想要的功能也多,单凭个人力量好像很难用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方式去呈现,不如请专业的人来弄。”
乍一听是个大工程,但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出租房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虽然因为疫情耽误了些时候,但实际工期也是二十多天。
因为是租来的房子,不能做大的硬装改动,只能在软装上想办法。
改装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墙纸。她跟设计师商量:要么是不饱和色,要不就色彩浓烈点,最不要那种普普通通毫无特色的。最后客厅选了带点灰调的豆绿色。
客厅连接天花板的墙壁上方贴了一圈拱门墙纸,这是她家特别有复古歌剧院感的点睛之笔。
这块是包管道的地方,本来是建筑上的小缺陷,因为把视野拉得比较狭窄。设计师潘小阳突发灵感,不如试试小拱门的墙纸?贴上去高度刚刚好,反而成了意外之喜。
房子是全西向,窗外又在建工地,干脆用了柔光的纱帘,可以遮挡不那么理想的窗景,又能让光线透进来。层叠的帷幕和纱帘,也让家里有种加了滤镜的效果。
改不了格局,就通过家具摆放重新安排房间的格局。房子比较小,进门视线可以直达整间客厅,她在这里摆了个玄关柜,视觉上能形成遮挡,也让空间更有层次。
一大一小两张沙发放在客厅中间,把客厅区域分隔成了好几个“功能区:沙发对面是视听墙,后面是工作区;右手边是“酒吧”;左手边则是阅读角……
但每个区又不是分割独立的,而是可以随时切换,功能叠加。“工作区”的这张小桌,它是路易十五时期的古董,故意配了一张矮点的椅子。
它旁边放着的大书柜就属于阅读角,随手抽一本书,就可以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看一晚上,也可以在小小的工作台上伏案记录。
沙发正对着的,是她从二手店淘来的唱收一体机和电视,旁边是她收藏的各种CD。这面视听墙,集中了音乐和影像的功能。
视听墙靠窗的位置放了一个大柜子。装满了她这些年淘来的小物们。
这个客厅只有二十多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几乎满足了她除了睡觉和梳妆外的所有需求,会客、工作、看书、听歌、喝酒……还容纳了这些年她攒的大量书、CD和画的收藏。
卧室是另一个天地。进门就是一个洛可可风格的屏风。▼
这里是以暖一些的橙为主色,真丝织缎的屏风、从京都淘回来的手工油纸灯,营造出柔美幽静的氛围。
梳妆台就只摆了点香水,和客厅相比,要简洁很多。
二十万多半花在软装上,千元的”高定“沙发,东方情调的纸灯……
刚听说她花二十万装修一个出租房,而且跟房东只签约了两年时,我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Vesper解释,其实大部分钱都花在软装上,就算以后又要搬家,这些东西也是可以一直跟着她的
客厅的那只红丝绒沙发,小小只很貌美,我找她问链接,她很得意地说,这可是高定啊!因为家里比较小,最小号的沙发放进来也显局促,她找好久才发现一家可以定制沙发的店,这款“高定”才花了一千多~
颜色也是精心挑选的,红沙发搭配墙壁不饱和的绿,以及木色的家具,再配一个白地毯,整个的复古的情调都是统一的。
旁边的落地灯是我最种草的物件,为这个家增添了一些东方的情调。这是她从京都一家百年老店淘来的,只能发邮件沟通,反复确认细节就花了一个月。
卧室也有一盏。
刚刚说了,她家一眼望去以为很乱,实则乱中有序,很多角落都很耐看。
上次讲挂画时有说,不同风格其实很难搭,她家客厅那面挂画墙,有从佛罗伦萨买的版画,也有收的浮世绘,还有粤绣……中西方各种风格都有,搭配在一起却很和谐。
当时为了摆出最满意的效果,她和设计师跑去店里挑选对比画框,还出动了N位大汉在墙上组合排列折腾几小时,才有了现在的赏心悦目。
还有卧室屏风,我一直觉得屏风很难摆,因为对空间的要求很高,小空间用很容易局促,但在她家很出彩。因为她的卧室门斜对着开放式厨房,坐在外面或者客人去洗手间时,都会经过卧室。放了这个屏风后,不仅隔出了私密空间,还很有腔调。
前面摆了一个中式的小凳子,放一个水晶花瓶,随便插点绿植,就很有意境。
卧室墙面有幅蓝色丝绒的画框,看上去好有味道。这原本是一个包装盒,收到时她觉得太好看了,就试着把底裁掉当做画框用,不管和画还是墙纸的搭配都出乎意外地和谐。
她总结,无论装修还是生活,都是抱着最大的勇气和好奇心去做,“可能很多事情并不如自己所愿,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也问她,既然家里东西那么多,为什么没考虑租个大一点的房子。这是一个综合的考虑,这里离机场近,可以随时出差(社畜的心酸
),再加上很多朋友住在这个小区,有点事也可以守望相助,这种被包围的感觉让她觉得很安心,就牺牲了其他要求。
因为空间小,也必须要适当舍弃一些需求,比如她家就没有做衣帽间,衣服直接摆出来敞开式收纳,不用时就把帘子拉上,床底下还放了八个大收纳袋。
半径三米内都是喜欢的东西,每一个物品都是一段回忆的钥匙
相比起她投入的金钱,她对这个家投入的心力更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家装好还不到一年,但我们都以为她在这里住了很久。因为这里的很多东西都带着主人的气息。她笑说,很多人关心装修花了多少钱,如果算上所有东西的价值,那可能还不止这些金额。可这些东西肯定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也并不是一天、一个月、一年买回来的,而是她这些年一点一点收集的,很多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回忆,堪称“无价”。
客厅那台德律风根Opus唱收一体机,是1955年产的,买回来时是坏的,她专门找人除锈、换电子管,费了很大劲才重焕新生。
我们去的那天,机子出了点小毛病,设计师专门过来维修。老物件经常会有这些繁琐的事情,她仍然觉得值得,老喇叭才有那种暖暖的音质,每次听都会很想家。
她家有一本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上面有他本人的签名,也是从旧书网淘来的。看到好激动,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这架小钢琴其实是一个茶壶,上面有一行字:Tea For Two。她想到白先勇写的一篇同名小说,觉得很浪漫就淘了回来。
还有在布鲁克林的跳蚤市场淘到的用旧书改造的钟,《指环王》的歌词装裱成的画,上世纪的麦克风改成的小夜灯,20世纪60年代的气压温度计……
甚至一些空酒瓶,故意不丢放在那,也是很美的装饰。我猜这些空酒瓶后面都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不管是古着市场、闲鱼淘宝、出差甚至转机途中,Vesper都可以淘到特别能代表她的东西。“那些和我气味相投的人、东西会在那儿, bling bling地散发着自己的味道,等着我去找到它。”
还有很多东西,是买不到的。
展示柜最底下一层有几个酒塞,随手拿起一个,上面还写了日期。
这是有次她和爸爸在一个风景很好的河边喝酒,喝着喝着,两人就聊开了,很多长久积累的误会和心结都被解开了。那是他们第一次以两个成年人的身份进行沟通。她很珍惜那一刻彼此接纳的感觉,特地把酒塞留了下来。
这个柜子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好多隐藏的抽屉或格子,一打开全是回忆。
中学同学的毕业祝福,做环球义工时寄宿家庭的留言,还有她旅游时的手账,有照片、票根,整理得好细腻。她甚至还留着初中同学给她写的留言纪念册。
还有这个小宝盒,我以前有个一模一样的,里面珍藏着她小时候的第一个吊坠、第一枚发夹……
在她书柜里看到一本有些泛黄的哆啦A梦,上面还留有她五岁时的“墨宝”。
客厅满满当当的CD墙,她能立马抽出人生的第一张藏品,还是小学六年级买的。那是一张肖邦,当时要40块,她靠做家务刷碗“赚零花钱”,许久才攒出来买下的。现在还能听。
客厅靠墙有一副很特别的画框,里面贴满各种票根:有她去过的音乐会和戏剧节的门票,她记得看《如梦之梦》许晴从旁边走过时闻到的香水味;也有跑过的全马的号码牌,前一天因为加班只睡了一小时,中午无数次想放弃,跑了五个小时没到终点就已经关门被拦下,她压抑许久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一路爆哭,别人还以为她失恋了。
一个个人生中重要的时刻,都被她以纪念物的形式郑重地保留了下来。
我问她带着这么多回忆和故事前行,不觉得累吗?她说:
“对我而言记忆一直都很重要。人就是过往的那些无数的记忆拼凑而成的,就是那些东西形成了你,你未来也会形成更多的记忆,变成人生的一本书。”
而当她想翻看时,一个个物件就是她开启回忆的钥匙。
人生如寄,家是可以随时出发也可以随时回来的地方
这个家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只有逛到衣橱看到那一排严肃的西装,我才想起她投行的身份。
很难把这个在家里慵懒、感性,曾经的理想是战地记者的她,和职场上那个雷厉风行甚至有点“凶”的她联系起来。
忙起来的时候,她连续三四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三五点,有时伏案太久,脚肿得穿不进去鞋。连爸爸也劝她,反正不是出差就在出差路上,干脆在机场附近的酒店长包一个房间好了。
她坚决反对,就是因为工作对生活的侵占太多了,才必须去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家就像是最后一亩自留地,摆满了喜欢的东西,有属于自己的气味,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
过去十年里,从纽约、香港,到北京,她已经搬过7次家。这个家住了一年多,马上又要被调去上海。但无论能住多久,每次她都一定要把家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正是有了这块自留地,我才有动力去冲锋陷阵。”
“这个事情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人觉得把钱都用来买个包包蛮好的,有人觉得买个飞机蛮好的,但对我来说,把我的家弄好才最重要。”
她并不避讳曾经有段时间在极度低落的情绪状态里泡过很久,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了,凭着一股求生的本能把自己一点一点从泥淖里拉出来。
有过这段经历后,她对自己更坦诚了,“经历了黑暗之后,你才会更客观地去欣赏黑暗和光明,而且在那以后就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更诚实。”
在微博上发了她家视频,也有人质疑,租房为啥还要花那么多钱那么折腾,万一房东不租了呢,而且平时打扫肯定很不方便,搬家时就更难了。
这几乎是我每次写跟家相关的话题都会听到的一种声音。关于这个质疑,Vesper的回答特别赞!
她说这说到底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就像卡卡常说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选择最好的',这个能力范围可以理解得更广泛一些:就是你能不能识别到自己喜欢什么并愿意做出选择;其次是你能不能为你的选择承担相应后果。在我而言,我的收入可以承担自己的喜好,我也很享受收拾家的过程。”

敢于为自己做选择,并为之承担到底。在我看来这就是独立的一种。
家里的东西那么多,如果选一个最能代表她的物件,会选哪个?
她指着展示柜上一个小小的寄居蟹玩偶。这是她有次去澳洲南边一个叫塔斯玛利亚的小岛徒步时买的。这个寄居蟹背着一个小小的壳,探出的头看起来很开心又有点翻白眼的样子,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自己。
而家就是她的“蟹壳”。"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不可能有一个空间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人永远在寄居,只要有一个随身的小壳就够了,这个壳可以是任何形式存在,不管是买的还是租的都没关系,只要它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就够了。"
最后我例牌问了她那个问题: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说:“家就是一个可以随时出发和随时回去的地方,每个细节和物件都是我喜欢的。简单来说就是我选择了自己半径三米之内的环境。” 
好啦,这一期的家就分享到这里。不知道Vesper的小户型改造心得和她对家的理解对你们有没有一些小小的启发?
也欢迎大家邀请我去“做客”,或者鸡血给我推荐你们觉得值得参观的女孩的家。发邮件到这里:[email protected],在主题标注清楚:《100个中国女孩的家》投稿+ID,文字简单介绍下自己和家,附上3张或以上的图片~
祝大家都能把家装成理想的模样~晚安,我们明天见:)
编辑:Esther、Meow;拍摄:600
图片后期:Gezi
部分图片由Vesper提供,摄影师:张之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