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首天龙
十年前,我是张居正的粉丝,曾经写过一篇小文《闲话张居正》,翻找出来看了一下,是十年前的作文。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有朋友问我:历史人物中,喜欢哪几位?我回答:西施貂禅,瘦燕肥环,史上名鸡,俺都喜欢。朋友一翻白眼,说声:靠!他又问:男人呢?崇拜哪几位?我回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流氓恶棍,俺都崇拜。朋友白眼一翻,又说声:靠!他继续问:如果让你追一星,你追谁?我想了一下,告诉他:张居正。”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以文采风流,如苏东坡;或以智慧千古,如张子房。对于张居正,于文学史上并没有他的鼎鼎大名,我几乎没有见过他的文学作品。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当这个人的身影从历史中向我走来的时候,随着其身形轮廓的逐渐清晰,我竟然深深地为之着迷,为之倾倒。这是我初识张居正时的感觉。
根据史家描述,张居正形象端正,眉轩目朗,留有长须,而且注意修饰,他的袍服每天都象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而他的心智完全和他的仪表相一致。这是个轻易不言,言必有中的人。他说起话来,言辞简短准确,让人无可置疑。他仿佛是智慧的象征而让他人相形见绌。
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是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不久,这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不满10 岁的孩子。读书到这里,我突闪一念:难道张居正的出现是大明朝的一个异数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偶然吗?如果万历皇帝登基即位时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或者张居正永远也没成为内阁首辅,中国的历史上还会有这一篇章吗?
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初,内阁首辅是高拱,这是前朝先皇留下来的重臣。有一天,小皇帝派人前来向高拱咨询国事,高拱竟肆无忌惮地对使者说:“你自称奉了圣旨,我说这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子的话。你难道让我相信他真的能管理国家大事吗?”这种刚愎狂妄跋扈的言辞传回宫内,让小皇帝和两位太后不仅震怒,而且震惊。此时,张居正出现了,他建议皇帝及两位太后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高拱。
不久后的一天,百官奉诏在宫门前集合,一个宦官向众人宣喻两位太后的懿旨,也是小皇帝的圣旨。圣旨一经宣读完毕,跪在前列的高拱大惊失色!他已经被剥夺一切官衔职位,并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这是一个晴天霹雳!取高拱而代之的自然就是这位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叱咤风云的张居正了。
我以为张居正在这件事上,使用了手段,高拱着了他的道儿!因为,历史没有绝对的偶然。张居正把握住了这历史的机遇,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他夺得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他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展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渴望有一番作为,他力图振兴这个王朝。他错了吗?
在明朝的历代皇帝里,万历皇帝算是一个受过系统的良好教育的人,因为张居正兼管这个少年皇帝的教育事务。万历皇帝的五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都是张居正一手任命。他还编定了讲章作为万历皇帝的教科书,甚至有时候还要亲自讲授。这不是一个企图蒙蔽圣聪的小人或奸臣所能做出来的。万历皇帝对这位新上任的首席内阁大学士充满敬畏之情,连两位皇太后也称之为“元辅张先生”。
张居正的学问是一流的,品质是端正的,他精明干练且能勤于王事,忠心耿耿又铁面无私。他赢得了万历皇帝及两位太后的好感、尊重和信任,对他言听计从。而张居正也确实没有辜负这浩荡的皇恩,他更没有辜负自己才华。在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明王朝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方的“虏患”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平息,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也随之充盈起来。这些成果,不能不归功于这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过屈指可数的几次变法改革,张居正是名列其中的一次,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名动天下,史册生辉。在此纠正一下,张居正推行实施的“一条鞭法”不是他的原创,是嘉靖皇帝临朝之初另一位大臣张璁的政治经济方案,嘉靖皇帝生前始终是贯彻执行的,在他驾崩之后被上位的内阁首辅徐阶全盘推翻,当徐阶被以高拱为首的群臣赶出朝廷之后不久,张居正时代到来了,他又全面恢复了这个“一条鞭法”的政策,为了保证帝国行政机器的有效运转,张居正创造了对帝国官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方法,这才是张居正的独到之处。
张居正是一个书生,但他是一个政治强人,因为他具有强人的性格。他主政大明官场的时候,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有绝对的人事上的任免权力。为了让自己的政治意图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他选拔和任命能够理解和执行他的行政命令的人去做各级官员,从而保证了“一条鞭法”的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也是他身死之后遭到清算的一条罪状:专权乱政。
“专权乱政”是一个罪名,这个罪名一般人是扛不起来,其罪之大,九族当诛。但是这罪名是当时大明朝的士人们定罪张居正的重点内容,他们对自己的首辅大人怀有多大的仇恨?大明朝的士人们都是靠科举考试而步入仕途的,根据“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们以为自己的诗词歌赋是赢得厚禄高官的资本。而张居正却对他们的绚烂文章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没有济世之才而加以摈弃,也没有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对他们敬而远之。他触怒了他们。张居正在位的时候都有人敢挑衅于他,甚至群起而攻之,更何况在他身后了,落井下石一向是国人的拿手好戏。
名士王世贞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散文家,和张居正为同年进士,按常理他们本应该情谊深厚,相互提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王世贞一心想做尚书,并和张居正主动亲近,张居正的父母过生日,王世贞亲自做寿序,并赠送许多礼物,其中包括极为名贵的古人法书,而张居正对此却无动于衷,反而写信道:“才人见忌,自古已然。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呵呵,前两句还算是恭维之词,其后则是把王世贞比喻为虽然雕琢精美却是脆弱不堪使用的武器。只能“匣而藏之”,供人观赏,却不能冲锋陷阵,斩将夺旗。这种羞辱王世贞自然没齿不忘,他日为他的同年做《张公居正传》也就以牙还牙了。
当时还有一位文坛健将叫汪道昆,也是张居正的同年,官至兵部侍郎,有一笔由他经手的边防公款,经监察官查核认为帐目中有不实之处,而汪提供的报销,却是一篇华丽动人的散文。呵呵,如果这事情发生在当今,无论是谁,都会摸着这位仁兄的额头,说有没有搞错啊?没发烧吧?张居正对此事当然不满,他铁面无私地在一封信中写到:“芝兰当路,不得不锄”。随后不久,汪道昆被迫退休。从这件事情上可以感觉到张居正的为人和行政风格。这是个不幸的人,因为他生在了中国,生在了大明朝。
明朝的官员都是读书人,每个人都满腹经纶,还有一肚子阴谋诡计。因为中国的历史缺乏阳光。在张居正之前的几位内阁首辅,虽然性格迥异,或刚烈如夏言,或阴柔如严嵩,或圆滑如徐阶,就连那个被张居正踢出局的高拱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张居正完全可以向这些前辈们学习,做太平宰相,打太极拳,借助天威,推恩与人,以博取身前身后名,享尽人间富贵。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想有所作为,他要治国平天下。他以个人的好恶标准品评官员,或升迁或罢黜,他与太多的人结下了仇,积下了怨。在帝国的官场上,得罪了一个人就是得罪了一群人,因为每个人都是蜘蛛,都有自己的一张网。
张居正变法的目的跟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一样的,旨在“富国强兵”。张居正要求重新丈量全国的耕地面积,责令各府各县按照规定把赋税全部缴足,这也是他“一条鞭法”的基础。因为想让国富,必然从财政入手。而他的另一个改革的重点是想加强行政效率,革除文官机构的陋习,力图让这个帝国高效率的运转起来。而他自己就是个办事认真不苟,作风极为严谨的人,可以说他明察秋毫。
张居正是个精明的人,也是个勤奋的人,他亲自审核政府的帐目,查究边防人马的数额,下令逮捕犯法的官吏,甚至设计各种报表的格式,规定报告期限。而他所派遣出去的总督和尚书们也是个个精明能干,这一切都给当时以道德文章自诩自负的文官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实际工作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巨大压力,让他们难以忘怀。
明朝的官场上有这么一种的现象和风气,就是不论你在当朝有多么高的权威,有多么大的派头,即使你权倾天下,可以生杀予夺,总有人向你冒死犯难,向你挑战。张居正生前就遭到很多同僚的弹劾,或因为万历皇帝的信任对这些弹奏视而不见,或由于张居正留中不发,使弹劾他的奏章不能上达皇帝。总之,张居正运用了他手中的权力,左右了当时的政治。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与这些官僚们在皇帝那里周旋。他不想让自己的满怀才情成为落花流水,他不想让自己的理想抱负化为泡影空幻,他不想让变法改革的步伐停留下来,他渴望着一种巨大的成功。
张居正在生前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最终结局,他知道最终失败的将是他自己。他感觉到了危机四伏,感觉到了孤立无援,作为精神上的解脱,他引用佛家经义:“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就是说能在狂燎烈焰之中有冰凝水静般的感觉。虽尚在人间的内阁首辅,却已经把自己当作烈士看待了。这是一种悲壮还是一种悲哀?悲壮固然属于英雄,悲哀却属于民族。我只所以对张居正崇敬心仪,大概就由于这悲壮与悲哀吧。
历史学家黄仁宇做《万历十五年》,在这本书里他写了很多人和很多事,其中有他的无限感慨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好像是说:当皇帝的,或励精图治,或自甘堕落,都于事无补,最终挽救不了大厦之将倾,走向覆灭的下场。而在大明朝政治舞台的人臣们,所谓的奸臣、忠臣、权臣,最后也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千古流芳或遗臭万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1776年,有一个英国人叫亚当斯密,在这一年的3月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国富论》,而当时的英国首相在接见亚当斯密的时候像一个毕恭毕敬的小学生一样。《国富论》让亚当斯密成为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此时,大明朝的张居正已经作古将近200年了。假如张居正与亚当斯密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再假如张居正和与他恩恩怨怨的同朝大臣们看到了这本《国富论》,他们会做何感想?
论》的作者为什么不是张居正?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炎黄子孙?不会是的,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写出一部《国富论》这样的著作来的,过去不会,今年不会,未来也不会。
富论》对于中国的帝王将相们有过什么影响吗?没有,一点都没有!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没有影响,在未来的二百多年里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是不乏梦想的,张居正是一个楷模,多少有所谓理想和抱负,有所谓才华和能力的人在做着张居正式的大梦?何时觉醒?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十年的时间,做张居正的粉丝,该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有的时候是在说永不再见。
您的关注、转发、打赏、点赞
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