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背景图源:小红书用户@丸子小ponyo
在成都赵公山,盛姐一家的房子是个特殊的存在。
红瓦、黄墙全都被爬山虎的藤蔓覆盖。院子里种满了奇花异草。远远看上去,就像从山野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座「绿色城堡」。
图源小红书用户@古苔natrual fine
图源公众号@丸露营
这是盛姐一家三口20年前亲手修建的周末度假屋,按照当时还在读中学的儿子大盛画儿里的模样建造。每到周末,一家三口就会从成都市区回到山里度假。
图源:小红书用户@丸子小ponyo
10年前,儿子的教育问题总算是解决了。盛姐便处理掉了自己手上的工作,一个人住进了山里。
她在这里饲花弄草,观察树蛙如何交配,用相机记录下昆虫如何羽化、产卵,甚至任由爬山虎的藤蔓长进屋子里来,越发觉得自己活得自在。
盛姐还给自己的绿色小院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凡野山居」,意为「山野里一座平凡的小院子」。

01
按照孩子画里的模样
建一栋山野度假屋
图源@丸子小ponyo
盛姐是成都人,今年已经50多岁。
5岁时,受到家里人学医的影响,她便从《本草纲目》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从此,她对植物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长大后,盛姐先是学医,后来又经商。一边拓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一边还得兼顾家庭。为此忙忙碌碌,一晃眼就是30多岁了。
赵公山上的植物和小动物
图源小红书用户@古苔natrual fine
一直到21年前,一家人来到赵公山周边度假。
赵公山距离成都市区60km,气候温和,常年雨水丰沛,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因此成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行走在广袤的森林里,大口呼吸着负离子超标的新鲜空气,随处可见的蕨类植物······山中的一切都让她着迷。
她告诉丈夫老吴还有儿子大盛:「我想在这里有一个家。」
山居之梦,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在一家三口心里埋下了种子。他们立马决定在此安家。在那之后的好多个晚上,一家三口都是在热烈地讨论未来的家的模样中度过。
房子周围种了很多野培猕猴桃
在选址施工之前,他们在山顶意外发现了隐匿在猕猴桃林中的废弃农舍,如世外桃源一般。三人一致决定把房子建在海拔1050米的山上。
建设过程中的凡野山居房屋框架
为了让新家更好地融入自然,大盛遵循这里的地势和环境,画出了房子的意向图;并在父母的建议下,反复进行修改。
当时的大盛还在读中学,还没开始系统地学习建筑学的知识。盛姐和老吴也同样不懂建筑。一家三口完全就按照画里的样子,慢慢开始了新家的建造。建造房屋的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坚持不砍伐房屋周围任何一棵大树。
当年上山的路
现在上山的路;图源小红书用户@古苔natrual fine
山上没有公路,山上的村民上下山采买物资非常不方便。吴爸爸便组织起村民一起修公路。公路沿线的村民也都自觉地参与进来,每家每户都出一个劳动力。
山上用水、用电也是问题。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盛姐一家在山顶修了一个水塔,邻居们一起帮忙把水引下来。
刚来的时候,山里的电力只够供应电灯照明。其他电器一概不能用。但盛姐说因为喜欢这里,便觉得一切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在修房子、修公路的阶段,都是由吴爸爸常驻在山上的工地监工。盛姐坚持每天记日记,提醒父子俩施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绿屋的季节变化;左图来源:公众号@丸露营
右图来源:小红书用户@熙妹儿
2004年夏天,一家人总算搬进了新家。
2008年5月,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赵公山距离震心直线距离只有4.9公里。山上、山下很多人家的房子都在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唯独盛姐家,只掉落了几片瓦。
此后,山中时有自然灾害发生,但无论是地震还是洪水,对盛姐家的影响都很小。
在盛姐看来:「或许这是因为我们足够爱这一座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当危险来临时,大山也在保护着我们。」
02
独居山野10年
根本没时间产生孤独感
10年前,盛姐处理掉了手头上的生意,从此长留山中。(吴爸爸和大盛只会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或是山上有改造需求的时候上山。)
除了每天在山里研究花草、观察昆虫;院子的改造工程,也几乎一天都没停止过:任由草木自然生长,同时遵循自然农法修整。山居才慢慢有了现在的样子。
整个院子前后都被高高的柳杉和篱笆遮挡了起来,私密性极强。
刚进小院,就能看到临河而建的一栋独立吊脚楼。上面是吴爸爸的木工坊和茶室。
图源:公众号@落屋LUOWU
再往左手边走,就可以看到一个高台菜园,斜坡平台上种植了15箱蔬菜。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种类齐全。按照节气播种时令蔬菜,基本能实现山居蔬菜的自给自足。
菜园的前方是食物森林,分门别类地移植了山中自然生长的一些植物。
前院的右手边的是一个英式花园,主要种植各种各样的观赏类鲜花。
山中下大雨的时候花园内经常积水。盛姐便顺势修了一个雨水花园,培育水生植物。
昆虫旅馆;图源@丸子小ponyo
除此之外,院子里保留了野培的猕猴桃;树上搭建了鸡舍。
篱笆上结满了野树莓的果子,植物墙上墙上还专门为昆虫们做了一个个留有小洞的小木房子——取名为「昆虫旅馆」: 蜜蜂、昆虫争相在里面产卵······
种满多肉的休息区;图源:公众号@落屋LUOWU
后院的分区更加精细:红砖搭建而成的休息区种满了多肉。另外一个区域则是野生植物园,里面有很多品种的蕨类,都是盛姐从山里收集来的。
生态水池;图源:公众号@落屋LUOWU
盛姐还在后院为树蛙专门修了一个生态水池:「现在里面热闹得很!蜻蜓幼虫、豆娘幼虫、水蛙这些都有。」
最近山居新布置了榻榻米茶室,超级适合山中禅修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山上的村民陆陆续续搬下来山。山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放置电视。盛姐却说自己住在山里这些年,其实很少感到无聊,或是孤独:
「只要几天不打理,院子里的植物就开始疯长。山里的房子还需要定期修缮加改造。每天只要一睁开眼就要开始干活,忙都忙不赢,哪来的时间孤独哟?」

03
敞开院门
让山居成为「自然学校」
大盛回到山上,帮邻居@四季水泉自然中心做设计
左:四季水泉;右:实地测量的大盛;图源@公众号@丸露营

凡野山居不仅仅是盛姐一个人的桃花源。
从21年前给山居画第一张建筑草图开始,大盛能够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又对山里的木结构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自学生态建筑设计。
大盛设计作品:生态建筑——凡朴木屋

图源:公众号@丸露营
在帮自己家和山里的邻居设计了不少木结构建筑之后,现在的大盛一门心思致力于研究可持续建筑。不光自己学,还带着家里人一起研究相关的理论。
餐厅很多2次利用的容器,盛姐习惯给它们分类,标好标签
家里随处可见的老物件
13年前,盛姐在大盛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自然农法和朴门。
除了每天从书本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盛姐还开始用自然农法打理花园,用朴门的理念来设计花园和院子。只要能够降解的垃圾,她都用到院子里种花种菜。
与此同时,在山居生活中,盛姐也尽量减少垃圾量:尽可能不买太多包装的东西;不能降解的垃圾,都先看一下能不能利用。
客人们最常待的空间:带壁炉的客厅
图源:小红书用户@熙妹儿
自然农法的实践在山居里收到很好的效果,小院儿里的土壤在这里实现了良性循环。
热爱旅行,热爱自然的古苔姑娘们两次来到凡野山居
图源小红书用户@古苔natrual fine
不少城里的朋友听说盛姐在山里实践自然农法的故事,都想来山里看看。后来,来山里的朋友越来越多,都说免费住宿不好意思。盛姐便开放了4个房间作为民宿,接待朋友们入住。
在盛姐看来,4个房间已经足够多了:「一是因为我年纪大了,也不能再满负荷的工作了。另外,我也希望来到我家的人都知道我们打造凡野山居背后的故事,能够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盛姐带城里的客人观察动植物,讲解相关的知识
不过,接待了一段时间的客人之后。盛姐发现,来到凡野山居的人最大的改变不是因为在这里吃、住的2天;而是回到城市之后,也会学着用自然农法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村里的娃娃也经常过来拍照,并把山居的故事写成小作文交给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山里的故事。
在山上发现的菌类
盛姐说城市里的垃圾越来越多,山里的珍惜动植物越来越少。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为自己热爱的动植物们做一点事情。
昆虫教学物料
于是,盛姐开始在山居里开设植物、动物相关的课程,给山居理念相投的自然工作室提供场地,推广自然农法。
山居的民宿属性也慢慢被弱化,只在特定的开放日接待住宿的客人。
国际素食达人奕夫来到山上,还在山居里教大家烹饪了一大桌中东菜、印度菜和西餐。
植物博物馆
左:灵芝;图源:公众号@落屋LUOWU
右:植物种壳;图源@公众号@丸露营
川大商学院也专程上山拜访,寻求乡村振兴和自然农法的长期合作机会。
渐渐地,山居里便有了专门收集种子、昆虫、菌、木枝标本和影像的植物博物馆。
院子里也开始系统地进行多样化的有序种植。盛姐经常带着一群上山学习自然课程的客人辨别花草树木,寻找小昆虫的身影,看着实物标本讲授这些自然精灵的故事
开设课程后,盛姐除了把自己多年山居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年过50的她也从未停止从书里学习新的知识
盛姐今年50多岁了。人生已然过半程。没空感叹韶华易逝,她只是越来越清楚人生应该如何取舍。
山中的岁月,一转眼就是20余载。就连盛姐自己也不知道:这样悠然自在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只知道当下的每一天,她都想好好对待。
感谢盛姐接受采访并提供素材
本文部分图源山居客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中本文封面图源@古苔natrual fine
图片仅作素材使用,侵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