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凤凰空间

一场罕见的暴雨,让全中国人民都在为河南祈福。

天好像被捅了一个洞,大雨不停倾注。
根据河南省应急管理厅7月22日公布的数据,7月16日以来,河南省因极值暴雨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灾难已致33人死亡、8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达12.2亿元。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暴雨无情,人间有爱,这场暴雨,也让全国人民都心系河南。
在郑州,体育馆、图书馆、企业办公楼、KTV……你能想到的所有单位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免费为灾民提供落脚之处。
河南之外,捐款源源不断,各大媒体、网友们也都尽可能全面地汇总了有用信息,希望能及时传播给有需要的人,帮助到大家。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河南的降雨还在持续,全国汛期也才刚刚开始,影响河南的台风“烟花”预计将在7月23日到25日继续影响华东沿海地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防范灾害的任务依旧无比严峻。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救援,我们要全力支援河南的同胞们。
救援之后更重要的是,升级建设,治理环境,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以及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如何建立一个让人们可以更长久地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环境,才是长久之计。
极端天气或成常态
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该加快脚步了
暴雨之后,我们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郑州不早就是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吗?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资金灾情还是这么严重?海绵城市的目标真的能实现吗?
(图源:大河客户端)
从2013年起,在住建部的牵头下全国30个城市陆续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没有成效,统计显示,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郑州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去年再生水利用量达3.8亿吨,再生水利用率为50%。城市供水明显增加,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但试点的区域毕竟是有限的,单就试点范围来说,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只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
更何况,这次的雨实在是太大了。
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共降雨617.1mm,而郑州平均全年降雨量才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
(图源: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
每次国内出现洪涝灾害,总会有媒体出来夸耀德国的下水道。
而今年,德国也遭遇了洪灾。
前些天,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普降大雨,引发了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受灾最严重的德国西部已经有一百余人遇难,大量房屋被摧毁,通信塔倒塌,电力和通信网络被切断,地方政府仍然难以联络到下落不明人员……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这是一场没有一个德语词可以形容的灾难级暴雨。”
(图源:floodlist.com/europe)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都在证实着——气候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国家气候中心等机构研究认为,21世纪,我国大陆极端降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增加;而根据联合国做出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洪灾数量将比今天增加3倍。
(图源:城plus)
未来十年,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比如美国纽约,将进入生存或是毁灭的重要节点。
人类究竟如何做才能扭转极端气候频发的趋势,还需进一步探索。
极端天气面前,我们的城市建设真的应该加快脚步了!
(图源:pixabay)
那些大手笔的城市建设
能否抵御千年一遇的灾难?
天灾,往往是城市规划的催化剂。
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造成了纽约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灾难之后,纽约市推出了《纽约适应计划》,提出“城市的韧性高于一切”的规划方案。
《纽约适应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简介、气候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社区重建及韧性规划、资金与实施。其中只是针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的影响,就提出了257条措施,并且每条措施都给出了行动计划。
飓风 “桑迪”之后曼哈顿金融区(图源:《更加强大、更富韧性的纽约》)
纽约市的规划不惜重金,可谓大手笔。
丹麦BIG团队凭借“Big U”防洪堤方案赢得了3.5亿美元奖金。这个方案提出沿曼哈顿南部设计一条连续16千米的海岸防护设施,根据不同位置的特点海岸防护设施被设计成丰富多彩的融合性设施,包括种有海草能够作为生态栖息地的护堤,可以兼做滑板公园与露天剧场的堤岸,以及可以为临时咖啡厅与静态休闲活动提供空间的防浪堤等。这些设施可以在为城市降低因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业态。
BIG U南段海岸保护工程示意图(图源:谷德设计网) 
BIG规划的水下博物馆(图源:谷德设计网)
为了提高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纽约市也修正了建筑设计施工规范,鼓励现有建筑物的改造,包括对建筑物结构的加固,对建筑物首层地板高度的抬升,加固建筑物外墙,改善建筑的防潮防水功能等,并将供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排在海拔更高的地区。
屡受洪水威胁的威尼斯,花重金打造的MOSE项目,也是一个人类想要通过科技组织自然力量的典型案例。MOSE项目从2003年就开始修建,包含78个防洪闸门,可以在15分钟内将整个泻湖与潮汐区分开,耗资数十亿欧元。
MOSE防洪系统(图源:MOSE官网)
然而在去年年底威尼斯再次面临洪水威胁的时候,MOSE系统的反应却慢了半拍,MOSE防洪系统需要提前48小时激活才能发挥效用,由于天气预报不准,MOSE未能在洪水涌入城内之前成功启用,威尼斯标志性的圣马可广场惨遭汹涌洪水侵袭。
如何避免灾难?
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它
人的力量真的可以胜天吗?
与自然合作,而不是对抗它,才是更好的策略。
想要防止洪水,首先我们应该强化自然防御体系。森林和湿地有蓄水和调节水的功能,恢复生态系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回报。
(图源:wiki)
水资源管理方面颇有经验的荷兰,采用了“与水共存”的方法。他们采用“还地于河”的策略,为河水创造更多的空间,提高水道区域的蓄水量,尽可能恢复河岸空间的生态体系。
比如位于荷兰奈梅亨的瓦尔河,改造方案是在河的北部平原重新构建了一个河流支道,以增加瓦尔河的总容纳水量,丰富了原先河岸生态系统的层次,也极大增强了抵御洪水威胁的能力。
瓦尔河改造方案(图源:Ruimtevoorderivier)
作为“海绵城市”理念的倡导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指导组副主任委员俞孔坚20多年来一直在推动基于自然的雨洪解决方案。俞孔坚提出“反规划”的理念,也就是逆向规划,给自然以空间,生态优先,以水定城。
中国古代2000多年留下来的城市建设经验就叫作“水中有城,城中有水”。以前苏州城很少被淹,是因为城内有“六纵十四横加两环”的河道水系,整个流域的自然水系统十分发达,可以让太湖的水平面保持相对恒定,让雨水可以快速排出。
苏州城内的河道系统(图源:腾讯图片)
如果片面地依赖人工调蓄、防洪堤坝、排涝管道和水泵这些“灰色”基础设施,而把原来的自然系统破坏掉,就如同一个人自己不能呼吸,整天依赖呼吸机,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级新区,我国的雄安新区便遵循了“生态优先,以水定城”理念,在规划阶段就下决心要让这座城市能够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灾难。
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是“把城市轻轻放进自然里”,先保护环境,再建城。
蓝色的是水,绿色的是植被,雄安的蓝绿色区域要占到70%,建设用地只占30%。
雄安新区现在正在建设中的起步区分为南淀、中苑和北城三个片区。南淀紧邻淀区,不仅要控制开发建设,还要对现有的项目进行减量发展,沿防洪堤建设生态林带;中苑是城淀过渡空间,绝大部分区域要用于建设生态公园、绿地和湿地;北城地势较高,才是集中建设的核心区域。所有沿河的生态廊道都被小心地呵护起来,形成主次分明的排涝通道。
希望未来的雄安是一座绿树环绕的,能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城市。
无人机航拍的雄安新区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工程(图源:《河北日报》)
结语
河南暴雨是一场天灾,并不是城市规划所能避免的,但建设韧性城市、韧性社区、韧性乡村,提升整个社会系统的韧性,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
扭转气候变化或许为时已晚,但我们仍需全力一搏,以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河南加油,支持河南人民度过暴雨难关。
参考资料
《灾变的意义:从城市安全到建筑学锻造》(《新建筑》,作者:褚冬竹、顾明睿)
《年年治涝,年年看海:城市内涝还有解吗?》(《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张从志)
《上帝为什么无法阻止荷兰人在海平面以下生存?》(公众号:全球知识雷锋,作者:余艺、陈睿昕)
《只有一个纽约︱纽约2050总规:基础设施重启现代化,韧性高于一切》(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雄安,成长进行时》(《南方周末》,作者:黄思卓)
 THE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建道设计小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