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根本不是分数。
作者:土豆妈
来源:女儿派(ID:nverpai)
01
“6岁儿子报了8个班”
最近,主持人杨乐乐分享了一段自己鸡娃的经历。为了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从长沙搬家到了上海。
可是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她没想到好学校的选拔标准会如此严苛: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入学,英文水平要达到四五年级孩子的水平;
面试的时候,还要求孩子可以用英文写一篇小作文。
眼看着儿子已经被同龄人甩在身后,她焦虑万分。
于是,她一口气直接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游泳、击剑、篮球、编程、自然科学、绘画、音乐......
每天还要有语数外的学科学习,儿子的时间瞬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下,她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她觉得儿子终于能追上其他小孩了。

可结果呢?不到3个月,儿子就崩溃了。
有一天孩子早上起来,就坐在地上哪儿都不愿去,儿子恳求她说:“妈妈,你能不能让我有一天休息的时间啊?”
说到这里,杨乐乐也忍不住哽咽了。
一个仅仅6岁的孩子,每天从一个兴趣班奔走到另一个兴趣班,大脑和身体没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她把儿子和自己都逼到了一个特别累的地步。
在《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的开篇,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去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
可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要为孩子报音乐课、体育课,可能还要报美术课,连跳绳也得报班。”
是啊,从来没有哪一代父母,比今天的父母更焦虑;
也从来没有哪一代孩子,比今天的孩子更辛苦。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学区房炒出天价、小升初挤破了头,课外班也人满为患。
多少父母焦头烂额,又有多少孩子痛苦不堪。
02
你眼中吃穿不愁的孩子
其实早已不堪重负最近,郑州有一位家长,花了7万给孩子报了50天课外班,可结果孩子成绩不进反退。
其实这些年,类似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
家长花万元报保分班,孩子只考了59分;全家挤30㎡的房子,给孩子报40万的培训班,结果培训机构倒闭,30万打水漂......
疯狂内卷之下,再佛系的父母,都很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掉队。
可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后,是一个个早已身心俱疲却不被看见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有次和女儿聊天,说道:“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厉害,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
没想到立刻遭到女儿反驳:
“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这代人,你们太幸福了。”
“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每天从早上 7 点 10 分要坐到下午 5 点半,晚上写作业还要写到 11 点半,连周六日也被你们占上了。这不是一天,而是 12 年。”
李玫瑾听后感慨万分,心想“这人不疯才怪呢”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因为书本太多,他们不得不背着2个包去上课;
因为兴趣班太忙,他们在练舞的同时还要抓紧每分每秒补写作业;
他们的小手磨出了老茧,他们的脊背也被压弯,他们就连睡着了也都不敢放下手中的笔。
前段时间,在天津一所中学的门口,一个男孩忍不住在路边失声痛哭。
“没有人为了我,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再往前,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教育专家俞敏洪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
拔苗助长,注定苗毁人亡。
父母一旦被焦虑裹挟,开始拼命鸡娃,那从小被“鸡”大的孩子,焦虑又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关键词。
若我们一直看不见孩子的痛苦,听不见孩子的呼救,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健康的孩子鸡废了。
03
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之前,我在鸡娃神剧《小舍得》的讨论话题中,看到这样一条高赞评论:
“家里又没有矿,所以要做好牺牲孩子童年的准备。”
这句话其实代表了当今父母的典型思想:为了给孩子博取一个好的未来,牺牲童年是值得的。
可是,童年的玩耍真的没有意义吗?
孩子们真的只是“少玩了几年”而已吗?
还记得《小舍得》中,子悠被母亲田雨岚鸡到出现幻觉,欢欢也被母亲南俪逼到离家出走,他们纷纷控诉“妈妈根本不爱我”。
而现实,往往比电视剧更疯狂也更残忍:杭州10岁男孩,成绩优异,在班上数一数二,却被父母鸡到癔症发作。
牛娃张一得,从小就聪明懂事,一路被精心培养、赋予众望,可在进入美国常青藤名校读书第一年,他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这些孩子的结局,不知道父母们是否还认为,所谓的牺牲“童年”换来的“未来”是值得的。
有人说,我是不得不鸡啊。别的孩子都在拼,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跟上,就会把肉眼可见的名次、机会、甚至是整个人生都赌进去了,所以我们不敢赌。
可父母们漏算的,是肉眼看不见的——孩子的身心健康。
且这个伤害,是不可逆的。
当孩子的生活被唯一的成绩填满,当孩子的精力被挤满的“兴趣班”透支,他们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动力,她们应有的活泼天性也被压抑。
孩子可能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童真和好奇心;孩子或许考进了名校,却丢失了自主性和内驱力。
除了考试,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路要往哪儿走,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社会,他们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想象力。
未来孩子的人生接踵而至的,将会是抑郁症、是空心病,是习得性无助。
这些孩子看似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了赛中间,倒在了终点前。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有句话一针见血: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如果是以孩子的心理残疾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等学位、所谓的光明前途,那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鸡娃的红利,最多只能吃几年;而鸡娃的隐患,却足以摧毁孩子的一生乃至生命。
04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从来都不是分数
北大教授丁延庆,小时候就被誉为“神童”,6岁就能背整本《新华字典》,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可就是这样珠联璧合的学霸家庭,生出来的孩子却偏偏是个“学渣”。
用他的话来说:“女儿成绩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他也一度像很多父母那样着急,为女儿的成绩伤透了脑筋,甚至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
于是他开始强迫孩子学习、写作业、补课,整个楼道里常常充斥着他的吼叫声。
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越是用力,教育的效果却越差,家里还被整得“鸡犬不宁”,女儿也因为成绩变得越来越焦虑。
最后,他放弃了“高压政策”,并用自己的经历提醒父母们:“不要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杨乐乐在儿子崩溃之后,曾经也问过自己4个问题:
“我一直想做好,但我这样做,是为他好吗?”
“我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我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要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但不快乐的孩子吗?”
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比起出类拔萃,她更想要的是一个心理健康、一个有热爱、有追求的孩子。
于是,她带着孩子又重新回到了长沙,回到了孩子熟悉的环境和朋友身边。
我记得《小舍得》里雅德学校的校长提到过“7分学习原则”,意味深长:
“让孩子把70%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另外30%的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心无旁骛,玩的时候好好的玩。
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有了暂时把学习放一放的机会,能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当中汲取营养,这样才会更有动力。
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一直热爱生活。”
其实,学习是长跑,赢在终点的,不一定是那些一开始跑得最快的孩子。
因为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兴趣、没有内驱力的孩子,注定只能被人推着走。可父母又能把孩子推多远呢?
马云曾发表过一段关于未来教育的演讲:
“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根本不是分数。
而是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终生的热爱,以及这些永远无法轻易被他人取代的能力。
END
热 文比林生斌还毒的男星,双脚被截肢还公然偷情秀新欢,宠妻人设崩塌,网友惊了:居然是他!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分享
有的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