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几个谈话小技巧,让你的孩子受用终身!
科普专栏策划 申艺善
特约撰稿 吴琼   
美工排版 徐以安
七月刊执行主编 徐以安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从婴儿到成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有关情绪的知识以及识别情绪、处理情绪的方法。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和处理情绪,拥有更好的情绪管理和调节能力,成为一个情绪稳定、高情商的宝宝?
本期特约专栏嘉宾
吴琼,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2018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专业(婚姻家庭治疗方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母亲抑郁对儿童情绪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影响以及对此问题的家庭治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一作文章发表于Child DevelopmentEmotion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情绪需要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这个词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们只能理解和区分少数几个情绪:简单的快乐、悲伤、恐惧、生气等。一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渐渐表达更具体的情绪,比如快乐的情绪可以分为开心的大笑、中等程度的喜悦地笑、以及友好地微笑。二岁左右的孩童有更多情绪比如骄傲、同情、尴尬,他们也能更加区分清楚不同的情绪。三至五岁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词汇表达不同的情绪,也开始理解情绪的前因后果、以及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情绪。
很多情绪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不同种类的情绪、构成情绪的事件、情绪的体验、和处理情绪的方法,构成了我们的“情绪知识”。情绪知识丰富的人可以更恰当地判断一件事对这个人的意义,更具体的表述自己的情绪体验,并给出更适合的情绪反应。从孩童到青少年,儿童需要一直学习与情绪有关的知识,为什么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感受。而父母可以作为儿童学习情绪知识的启蒙者,在日常生活中轻轻松松地贯彻这种学习。我们称这样的父母为情绪教练
什么是情绪教练?
情绪教练(emotion coaching)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元情绪哲学理论(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Gottman et al., 1996)。这一理论认为,父母对于情绪有一套内在的理念;他们用同样的理念对待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比如,有些父母会漠视、否认、或者压抑自己以及孩子的负面情绪(emotion dismissing);这些父母认为负面情绪对孩子有害,而自己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尽量避免这样的情绪。另一些父母对情绪很包容,他们会肯定情绪的价值(包括负面情绪),以及利用这样的情况作为一种教育孩子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这样的父母被称为拥有情绪教练的元情绪哲学(an emotion coaching meta-emotion philosophy)。后来,情绪教练逐渐作为一种单独的情绪社会化的教养行为受到了更多关注。一般而言,如果父母作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情绪知识和情绪管理能力(Katz et al., 2012)。而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儿童的发展有非常多好处,比如更好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身体健康,以及更低的心理疾病可能性(Finlon et al., 2015; Morris et al., 2017)。可以说,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成功的“金钥匙”。
(图片来源网络)
在什么年龄段做情绪练习?
目前学界对情绪教练的研究以学龄儿童居多(Katz et al., 2012; Dunsmore et al., 2016),部分研究拓展到了二至三岁的儿童(e.g., Brophy-Herb et al., 2015; van der Pol et al., 2015; Wu et al., 2019)。研究者们认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如二至三岁),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浅显的情绪知识,比如情绪的名称;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讨论更深入的情绪知识,比如情绪的原因、感受,和解决方法。
最好的讨论情绪的时机不一定是情绪发生的当时,可能是情绪发生的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在情绪发生时,儿童因经历着情感冲动,不能很好地处理和情绪相关的知识。如果过一小段时间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因事件而异)家长可以复盘情绪发生的原委,儿童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理解情绪的过程,从而学习到情绪相关的知识。
研究表明,情绪教练对有一些危险因素的孩子影响更为显著,比如家长抑郁或者压力大(Wu et al., 2019),家庭经济压力(Brophy-Herb et al., 2015),家庭暴力(Cohodes et al., 2017),或者孩子本身负性情绪高 (Brophy-Herb et al., 2015; Dunsmore et al., 2016)。不过,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情绪教练也是有好处的。
一项最近发表在《情绪》杂志的研究表明,在北美三岁的儿童中,使用提问法来问和情绪相关的问题,比直接告诉孩子情绪的名称、体验、解决方法等更为有效。研究者认为家长们如果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感受到什么情绪”,“你为什么悲伤”,“下次你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少难过一会儿”),会让孩子更容易地参与到对话中,而且家长也能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节对话的难度,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管理情绪的能力(Wu et al., in press)。
具体如何操作?
要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很简单。家长们可以在日常对话里谈论一些和情绪有关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
告诉或询问孩子情绪的名字
比如:“你昨天是不是有些生气?”,“妹妹拿走你的玩具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表达对负面情绪的接受
比如:“没关系,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感到生气的时候”。
谈论情绪的变化或多重性
比如:“你一开始很生气,后来又有点伤心。”
谈论与情绪有关的身心感受、想法和行为
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身体有什么感觉呢?你是怎么想的呢?”,“你难过的时候是不是想抱抱妈妈?”
谈论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事件
比如:“你当时为什么生气?”, “你感到悲伤是因为玩具丢了吗?
谈论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比如:“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也难过。”
讨论如何解决负面情绪
比如:“下次难过的时候,也许你可以想一些别的事,开心的事”,“你觉得下次你能做些什么让自己少生气一些呢?”
渲染正面情绪
比如:“你开心的时候,你想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开心?”
教导和情绪有关的知识
比如:“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它们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情绪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写给家长的话
      儿童天性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指导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与别人交流,以及理解我们自己。比如,愤怒告诉我们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需要去抗争,而悲伤和恐惧能够引发别人的关爱。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儿童的负面情绪,从而限制其的表达。然而有问题的从来不是情绪,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如感到愤怒是正常的,但是不应该因为愤怒而去打人、摔坏玩具,而应该去合理沟通、宣泄、或者转移注意力)。善于作为情绪教练的父母可以作为一个容器,他们不试图抗拒自己或者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接纳自己与生活的不完美。他们会把儿童体验到负面情绪的时刻作为一个教育儿童、增(查)加(漏)韧(补)性(缺)的机会。他们能够把过失作为成长的加油站,也作为一个与孩子增强情感沟通、增进相互理解的时刻而体会到父母这种包容度的儿童,尤其是对于负面情绪的包容度,能够拥有更强的自信心,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们也知道挫折不可怕,可以从中学习,而父母一直会是自己坚强的后盾。
      情绪教练并不是提高儿童情绪管理的唯一方式。分享这个概念更多是给父母一种思路,如何将对于情绪知识的引导作为日常亲子互动的一部分。比如在看电视、读绘本的时候,父母都可以停下来问问,“你觉得主人公感受到了什么情绪?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处理这样的情绪?” 或者使用日常的例子,比如孩子的朋友、亲戚经历的某些个人事件,父母可以问“你觉得怎样可以帮助TA呢?” 把这些时机作为儿童学习情绪知识、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机会,儿童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情绪知识,在将来也可以成为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教练。
童学会小编
申艺善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家庭与消费者科学学院
助理教授
徐以安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系
博士后研究员

参考文献:
Brophy-Herb, H. E., Bocknek, E., Vallotton, C., Stansbury, K., Senehi, N., Dalimonte-Merckling, D., Lee, Y. (2015). Toddlers with early behavior problems at higher family demographic risk benefit the most from maternal emotion talk.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36, 512-520. doi: 10.1097/DBP.0000000000000196
Cohodes, E., Chen, S., & Lieberman, A. (2017). Matern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moderates effect of maternal symptomatology on preschoolers exposed to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6, 1831-1843. doi:10.1007/s10826-017-0699-3
Dunsmore, J. C., Booker, J. A., Ollendick, T. H., & Greene, R. W. (2016). Emotion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isk and psychopathology: Maternal emotion coaching predicts better treatment outcomes for emotionally labile children with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Social Development, 25, 8-26. doi: 10.1111/sode.12109
Finlon, K. J., Izard, C. E., Seidenfeld, A., Johnson, S. R., Cavadel, E. W., Ewing, E. S. K., & Morgan, J. K. (2015). Emotion-bas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emotion knowledge and adaptive behavior among at-risk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7, 1353-1365. doi:10.1017/S0954579414001461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 243-268. doi: 10.1037/0893-3200.10.3.243
Katz, L. F., Maliken, A. C., & Stettler, N. M. (2012).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6, 417-422. doi: 10.1111/j.1750-8606.2012.00244.x
Morris, A. S., Criss, M. M., Silk, J. S., & Houltberg, B. J. (2017).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on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1, 233-238. doi: 10.1111/cdep.12238
van der Pol, L. D., Groeneveld, M. G., van Berkel, S. R., Endendijk, J. J., Hallers-Haalboom, E. T.,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Mesman, J. (2015). Fathers’ and mothers’ emotion talk with their girls and boys from toddlerhood to preschool age. Emotion, 15, 854–864. doi: 10.1037/emo0000085
Wu, Q., Feng, X., Hooper, E., Gerhardt, M., Ku, S., & Chan, M. (2019a). Maternal emotion coaching and preschooler’s emotionality: Moderation by maternal parenting stres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oi: 10.1016/j.appdev.2019.101066
Wu, Q., Feng, X., Yan, J., Hooper, E., Gerhardt, M., & Ku, S. (in press).Maternal emotion coaching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ions with preschooler’s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doi: 10.1037/emo000091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