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一些奢侈品牌的一线销售。她们偶尔会聊起一些令人难忘的顾客,有一掷千金的、有喜好独特的、但近些年,最让她们感慨的,还是某些假顾客。
什么是假顾客?就是并不真实消费,但总是假装购买的人。
有一个销售便说起过这样一个女孩:她总在每季新款到店之前,就和销售预约。进店之后,会让销售把所有厉害的新款放到试衣间里让她试。她试衣服的时间很长,但基本不买,后来销售发现她是在试衣间里拍照。按理说,这样的客人会被拉黑,可销售到底于心不忍——其实这个女孩很有礼貌,私底下对销售也很讨好,虽然不买衣服,她偶尔还是会买走一两样配饰。销售找到了她的某社交媒体账号,她果然把更衣室里的照片,当作“喜提”“开箱”,喜滋滋分享。 “我理解她”,销售说,“靠她的收入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拥有,但她穿起来拍照也不难看,就当是给别人种草吧,所以我没有拉黑她。”

当然这是比较温情的一种,更多的,是难堪。比如,姐妹淘拼单喜提之后,因为谁先发开箱视频而当场撕扯起来;又比如,经常有顾客没有达到消费标准、只好在店里大吵大闹、或者哭哭啼啼求销售offer某款包。
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为一个包、一双鞋、一件限量而活。这些东西,本应是生活之中云淡风轻的随喜小事,却真有人傻到要赔上自尊去换取。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年轻时,我也曾经历过对东西疯狂迷恋的阶段。
在时尚行业里出入,大量美丽物质扑面而来。不仅是直面实物,还有公关和媒体书面的口头的分析讲解,样样都是越看越欢喜,买下就是超值,拥有即成赢家。
然而赚钱有限,只能曲线实现愿望。几次国外出差间歇都变成了捡漏买便宜货的修罗场:在纽约街头为品牌样品特卖排过队,坐游览车奔赴佛罗伦萨打折村,卢浮宫蓬皮杜不去却火急火燎赶火车去巴黎城郊奥特莱斯……每见到一样打折单品,虽然不是心里最喜欢的,却因为它与昔日价格的超大降幅而觉得自己赚大发了——至少是牌子啊!然后免不了要在脑子里为它架构不同的穿着场景:彼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甚至做出怎样的表情都设想一清二楚。
最离谱是某次,我在香港逛商场,走进了当年很红的一家鞋店。鬼迷心窍地看上一双缀满亮片的乐福鞋——很正常,这是该品牌当年花重金力推的爆款。既是爆款,自然不便宜。我在那双鞋前踌躇了一会儿,还是无法咬牙刷卡。销售看出了我虽然买不起但强烈想花钱的意愿,于是走到我面前,轻声地说:先生,其实女款有一双和这双差不多,但是打五折,有大码的,你要不要试试看?

我当时真是喜出望外!全然不顾店里其他客人异样的目光,以五折的价钱买下了一双大码女鞋——是的,它确实和那款缀满亮片的男鞋长得差不多,只是鞋面上多出了一对缎带蝴蝶结。

这双鞋,买回来之后我当然一次都没有穿过。甚至很难转赠出去,毕竟大脚女孩也不多见。它在我的储藏室里呆了许多年,就算只看到鞋盒,也仿佛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头上,提醒我:不买不可耻,强买才可笑。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这个阶段。从学校踏入职场,兜里有了点钱,劈头盖脸遇见一大堆好东西,什么都想要,却也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因此容易乱买。
尤其是,因为没钱,反而特别容易接受退而求其次、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替代品,以为会就此甘心。最终,钱花了,却留下更大的心结和遗憾。
但我没有为此而后悔过。
一则,这是一种学习。生活在于体验,没有吃过、买过、用过、去过,你可能真的不会懂得,好酒给人的愉悦不是喝high喝醉,而是细细品尝,会发现酒体里蕴藏着一种与生命有关的复杂美感;只有经历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打扮吸引别人关注的阶段,才会最终领悟,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令自己愉悦,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还有啊,人总要走过许多地方,感受过天地之大,才会明白,自己那些小小的爱恨情仇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因为物质而执迷、而努力;也会因为物质而看开、而放下。
热爱物质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你必须了解,如果你的生活因为消费变得一团糟,不是因为你“爱上东西”,而是你把东西放在了比自己更高的位置。
物质不能用来武装自己。看透物质的意义,对物质举重若轻才是最好的修炼。
物质也不能换取感情。它可以是讨好自己的方式、充满感情的馈赠,可一旦放在置换的天平上就容易失衡。
物质既不低俗,也不伟大。它像是倚天剑屠龙刀,与其煞费苦心寻找下落,还不如先学艺,掌握可以驾驭它的技能。越是喜欢好东西,越要把精力投入工作、创造价值。说俗一点,好好挣钱,比任何天南地北淘弄便宜货都靠谱。
二则,买东西这件事,只要你买得足够认真,你会从中获得人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选择。

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在她的个人节目《麻理惠的整理秘诀》里也说,“并不是这个也扔、那个也扔,而是有选择地留下发光的东西,这才是理想生活的开端。”
和一般人想象的相反,保持洁净有序的空间,重点并不是断舍离全扔光,而是学习分辨什么东西让自己怦然心动,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留在身边。哪怕是很一般的东西只要变成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珍惜它们,从某程度上来说便是珍惜自己的一种表现。
这个节目最有趣的一集,是小夫妻为了迎接即将出生的宝宝,决定好好给家里腾个地儿。老公感情细腻,成箱成箱留着旧物,什么高中时候的闹钟(至少有一个音箱那么大),原先房子自带的木头邮箱(这让他想起父母移民美国一步步落脚的经历),弟弟结婚时未拆过的请柬(但显然婚礼参加了)……
购物与囤物,遇见新的人产生交集,这些都是生命中的不断尝试与累积。但你始终要舍得拣起一些,放下一些,而不是背负着全部——否则总有一天,无论人或者物,都会变成阻碍前进的重负。
老公坐在他的球鞋堆里认真审视。球鞋是男人的命,每一双都凝固了他的青春,也包括一万美金的卡债。他坐在地上,一双一双凝视,回忆它们的故事,然后仔细感受到底是习惯还是心动。最后他几乎把所有球鞋都扔到了垃圾袋里,只留下了几双现在最爱的、最常穿的。
老婆此时靠在门框上眼眶湿润,她看到了一个男人为家庭做出的改变,拿出同舟共济的决心。在扔掉一大堆不再心动的东西之后,他们会继续好好花钱,展开新的家庭装修。
选择就是这样:旧的记忆被抹去了,新的记忆将会覆盖其上,唯一不变的是对幸福的追求。
在人的生命里,选择始终是个最大的课题——从鞋子到爱情,从拿起到放下。
而在消费选择这门成年人必修课上,巴黎女人可能是这方面的翘楚。十年前,当我在巴黎的奥特莱斯丧失理智的同时,我也为了工作,去拜访了传奇买手店Colette的女店主。她剪一头漫不经心的齐耳短发,个子不高,像个小男孩。穿oversize羊绒长大衣、印花裙子和球鞋,戴着18世纪古董长链,贵为彼时宇宙第一潮店的老板,她手里提着的,却不是什么奢侈品牌珍稀限定,而是一只普普通通的Longchamp大号尼龙折叠包。
我去采访她,第一个问题便是:何为奢侈?
她不假思索告诉我:舒服,才是最大的奢侈。

我们聊着聊着,她从饺子包里翻出了各种东西:书本、iPad、甚至还有半瓶装的葡萄酒,淘气地耸了耸肩膀。
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何为高级时髦——在精心打扮里融入日常实用。像半新不旧的表,衣服上恰到好处的皱褶,人人习以为常的平凡手袋,一旦你肯舍弃崭新的局促、试图引人注目的用力,剩下的,全是自在。
其实作为人手一只的Longchamp经典手袋Le Pliage,恰恰是代表消费选择的最好例子:
一开始,你选择它,可能是因为听说Longchamp是法国国民品牌,且价格公道可负担,是一目了然的美好、耐用。
渐渐你买得起更好更贵的包,新鲜劲过了之后,兜兜转转,你还是喜欢用这只不娇气、不张扬、不过时的折叠尼龙包。因为用起来顺不顺手、背起来舒不舒服,你的身体不会撒谎。

再后来,Le Pliage变成了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是供在衣柜里的手袋、也不是要用来搭衣服的配饰,它就是你舒舒服服的生活本身——上班时,里面装着电脑和耳机;逛街时,里面装着雨伞和水杯;旅行时,里面装着衣服和小说;遛娃时,里面装着尿布和奶瓶。
你选择把生活过在里面,外在静好、简单寻常。

我也是这样,在十年里,一步步把Longchamp的折叠袋,用成了生活。
以及,即使已经有如此多显而易见选择它的原因,Longchamp还在身体力行地倡导着“可持续发展、负责任消费”的积极态度。
可能你还不知道,你钟爱的饺子包,已经正式推出了“绿色版”——Le Pliage Green,从帆布到皮革到肩带乃至到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使用可回收材料及低碳工艺制作,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袋。
就拿Le Pliage Green主体采用的面料来说,它来自于渔网、地毯、尼龙袜等织物废料,经回收后被重新加工再制成纱线,最后织成再生尼龙;而肩带使用的再生纤维更是提取自塑料瓶,100%循环再生。
首批推出四个颜色:森林绿、海洋蓝、大地红和限量冰川白。而Longchamp计划在2022年之前,将Le Pliage整个系列,全部换成这种可回收、负责任的原材料。
不知道你会怎么想,但我完全不会因为自己的饺子包是旧渔网和塑料瓶回收制成的而不舒服。相反,我会很自豪。
虽然是再生材料,但Le Pliage Green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面料的舒适度还是耐用性,都一点没打折。
以及,它当然有“绿色版”的特别勋章:袋子拉链两侧的边饰,是独一无二的浅绿色小“耳朵”。
这些年总有一种误区,就是将环境恶化的原因全部算在消费头上。可是消费本身是一种必须存在的人类行为,消费创造工作岗位、构成社会、推动文明发展,我们作为普通人,也根本不可能不消费。

只是说,以后在面对消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慎重、合理、节制。
你对环保用品的选择,是对别人野蛮选择的修正,更是对自己生活的体面交代。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段话,“有一堆葡萄,有些人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把希望永远留在后头;有些人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挪到消费上也一样适用。
那些最好的葡萄,像高不可攀的完美准则,无论怎么美怎么瘦怎么有钱,都还有更苛刻标准在后面等着。如果眼里只盯着最好的葡萄,你最后总会因为吃不到而厌恶自己、感到绝望。
最坏的葡萄,则是从最不起眼的开始,在可负担的范围内买最怦然心动的。一点点提升,每进步一点,就犒劳自己一些,总留个念想,便能一直充满斗志地追下去。
然而,在最好的与最坏的之间,还有许多普通的、然而也十分美味的葡萄。一粒一粒,皆由你认真挑选,虽然每一粒都无法尽善尽美,但在多年尝试中学会的分辨与选择,让你能看到每一粒葡萄的可贵之处。于是, 你的葡萄总能让你对生活发出这样的感叹:哇,好甜呀!
愿你认真选、轻松买、甜一生。
插图来自艺术家Shreya Gupt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