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Miki粥(mikizhou99)

作者 | Miki粥
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最近,辅导班一停,帝都家长有人哀叹,有人鼓掌欢迎,有人已经开始暗自寻找替代方案……
没了辅导班,大家真的就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吗?
很明显,不能。
执行力超强的海淀家长当机立断包下了一个大巴车,组了一个学霸天团去天津上辅导班。
从长期的视角去看,没有辅导班以后,教育会形成更公平的格局么?
把教育搞到地下拼,也许会让普通人更加没有竞争优势。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押韵的,其实咱们现在经历的教育焦虑和改革,其他国家也有过相似的进程,比如韩国。
而我们一直向往的芬兰教育,有没有可能“移植”过来?
其实我们对教培行业的讨论,最终都会延伸到对国家政策、社会公平、选拔机制的深入辩解。
在这场尚未定局的教培行业变革中,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国家已有的一些经验中看出未来的模样。

01
二年级的时候,女儿跟我说,同学都报了某思的数学,自己也想上,这样成绩可以更好一些。我觉得主动要求学习必须鼓励啊,就给她报了一个班。
上了一段时间,她的成绩并没有因为报班提高。
因为这个课只是非常单纯的超前学,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白白浪费时间,于是我跟她商量,学期结束就不再报了。
结果,课还没上完,辅导班就全被停了。
大部分没升学压力的家长没有这个执念,就不上辅导班了。毕竟是社畜要工作讨生活,天天跟着小孩上学长途跋涉不现实。
这让反报班的家长十分欢喜,虽然他们不报班,但天天看着别人热火朝天的学习很焦虑啊!现在好了,大家重回一个起跑线了。
热衷培训是东亚的教育文化,要说这其中搞辅导班搞得最狠的,肯定是韩国。而且,因为经济发展的起步比我们早,所以鸡娃卷得也很领先。
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增长率连续7年超过10%。各个岗位都缺人,名校毕业生被疯抢,薪水高福利好,一步跃升小中产。
家长从来都不傻,他们看到教育回报率那么高,就开始疯狂鸡娃。
结果就卷了,培训费支出越来越高,但只是拉平了大家的起跑线,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不得不补,但补了白补…
教育回报率持续走低,家长就不乐意了,喊着教育要公平要减负。国家队就开始出手,要求老师不能搞校外培训,还发明了摇号上高中。
这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就算有刷名校的志气,也得具备刷名校的实力啊,不然你听不懂、毕不了业不是扯吗?
高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你,上大学需要看分的。
摇号上高中,依然要考出成绩才能升入好大学。聪明的家长们还是继续默默报班不听劝,这让另外一部分家长很受伤,你们搞不公平竞争。
于是,韩国出台了最严厉的政策,成立了30多个专项稽查队,具体干啥不多说了,导致的结果就是表面大家一团和气,暗地里开始各显神通:
家里有矿不差钱的,花高价把之前机构的名师请回家,给小孩上一对一;家里没矿的,就遍地撒网找学生家教…
还有一些人,在自己以为的摇号公平里彻底躺平,直到小孩要上大学了,才发现考进SKY名校的学生,怎么大部分都是有钱人家的娃?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所谓的“教育的起跑线”,跟人家就不是一根起跑线。
韩国折腾了20年,从内卷到反内卷,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把教育搞到地下拼财力,普通人更加没有竞争优势。于是在2000年,他们重开了校外班,理由是“禁止补习侵犯了儿童的受教育权。”
辅导班、鸡娃、内卷…各种问题卷土重来。变化的,只有韩国家长面对教育的心态。
02
教育,难道就一定要卷?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想到芬兰。芬兰以世界第一的教育闻名,能拿分数说话又很讲武德。最近还出台政策,为全国所有孩子提供免费兴趣班。
无论穷孩子还是富孩子,无论父母有没有能力发现学生的天赋,无论父母有没有时间和金钱给学生报班/陪学生上课,学生至少在学校里能享受到免费的兴趣班。
搞得中国家长全体狂欢,但实际上,跟我们并没有半毛线关系。
经济发展决定了芬兰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搞改革,这里面有几个关键:
第一,国家小且有钱,教育经费投入足。15个孩子的学校设施都一应俱全,郊区乡镇小学的孩子一样学得到多语种,这意味着有多语种老师。帝都国际学校都没有这样的配置。
第二,老师是受尊重的职业,很早就实现了教师硕士学历的普及,这就保证了在哪个学校读书,其实质量都不会差太多。
第三,从表面看,学生分流系统做得非常好,从小各种技能课培养职业爱好,不少人在读高中之前就想好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早早退出了升学的竞争。
但真正的核心,是在芬兰的蓝领和白领,甚至超级有钱人,大家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
既然大家生活都差不多,没有更优质的生活或更高社会地位的参差感(至少表面如此),自然没人较劲抢着上名校挣大钱,都发展兴趣爱好了,自然正循环。
但,这搁在韩国都做不到啊!
有钱人住江南区,穷得掉渣的住江原道北部山区,两者之间有巨大落差。人都想往高处走,这是本性。在这样有参差感的社会环境之中,让小孩教育回归自然,让家长心平气和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可能吗?
经济落差,给教育带来了流动性,流动带来竞争,竞争激烈了就会卷…想要芬兰一样世界第一的教育,得看看我们的社会达到那样的水平了吗?
甚至连课内托管,都是刚刚开始摸索呢。
作为一个公立小学的学生家长,我已经收到了暑假校内可托管2周的通知,每天45块(含15元餐费)。
周五放学发通知,周六只开放2小时报名时间,犹豫之间就错过了。
而我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之前校内托管,孩子被混在一个大教室里,由大人看着。没有任何活动,甚至不开放图书馆。
他们做什么、读不读书都不管,只要不出教室。自然也不能去操场。小孩没自律性,就趴着或坐着发呆,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羡慕什么芬兰免费的兴趣班?公立学校能开放图书馆就不错了。
03
很多人把教育的内卷归咎于考试和刷题,尤其是选国际教育的家长。
我认识一个顺义妈妈,她家三个小孩,没有读过一天公立学校,她一直固执地认为公立在批量生产书呆子,甚至跟我描述说,站在演讲台上,国际学校的小孩会侃侃而谈,而公立的书呆子都戴着厚镜片,一脸木讷,手足无措。
这个想象力也是没谁了。但他们就是坚持活在自己创造出的思想的“阶层结界”里,拒绝知道今天真实的世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其中有不少人,甚至盲目崇拜美国的教育。觉得高考不公平,只有美国大学那种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到升学的系统之中“择优录取”,才是最大的公平。
坦白说,公平个P啊,你以为综素就不会卷吗?
就以美国大学录取中,一直引以为傲的社区公益来说,你在申请哈耶普斯的文书里写的是帮助社区或学校里做垃圾分类,而你的竞争者则详细描写了自己如何去非洲扶贫。
就单纯从“故事”的丰富性来比较,你都已经输掉一城,更不要指望能“流露出饱满感情”去打动那些名校面试官的心。而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至少需要两张往返两个大洲的机票。
而当你买得起机票的时候,就会发现周围爬藤的家庭已经开始花30万带孩子去喜马拉雅山捡垃圾做环保项目。
也许这不该叫“内卷”,对外部资源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底线、无线延展,应该叫“外翻”。
艺体的竞争,“外翻”的更加激烈。
楼下琴行500家又怎么样?有家长80块学琴在线找VIP陪练,800块请到奥地利的钢琴家…1500/课的央音教授,还得看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家长有多努力。
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能砸得起各种最牛逼的资源,他们教育的起点,覆盖家周围五百米内的资源,不是音乐家就是艺术大师。
运动还会更花钱。
从足球篮球羽毛球,到游泳滑冰和击剑,对场地要求很过分的是马术帆船皮划艇。
但这都不算什么,因为最让人痛苦的大概是冰球,因为不仅需要你家里有矿,还需要和一堆烧得起装备的矿友家的娃一起组队。
成团难度相当大,以至于我每年能花100万砸俩个儿子教育的顺义朋友,最近问了我几次,需要不需要小孩的冰球装备?想啥呢,我看起来像有钱人吗?秒拒。
内卷还有尽头,外翻是无止尽的“天外有天”。
你家有矿,永远有人比你有更大的矿。你能给孩子投资100万读书,人家就丢给孩子2000万创业,王爸直接给了撕葱5个亿做生意受骗金…
绝望是一盆凉水,让那些崇尚综合评价的精英们,在和美国本土娃竞争失败,全球跟印度娃竞争失败之后,开始唾弃这种明显没有标尺的“不公平的选拔”,大骂靠钱砸出来的文书…
不过,气到恨,跟美国教育制度的制定者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就是个外人。
04
解决“内卷”和“外翻”,已经有无数掉坑的前辈,验证了关掉校外辅导班、搞校内托管、全民素鸡并没多大用,彻底平息全民教育焦虑需要的是:
  • 清华北大无差别抽签录取学生,不要再要求考试成绩了好吗?
  • 博士毕业和中专毕业都可以凭借抽签,无差别进入各类工作岗位,尤其是当公务员好吗?
  • 做明星和做明星保姆都可以收入均等,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好吗?

也许你觉得我扯淡,但焦虑的家长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天下大同就是公平。
这是真正的公平吗?公平不应该是谁付出多得到多,谁努力多收获多吗?但他们却渴望人类复古,靠天吃饭,天天掉馅饼。
为啥不能反过来思考问题?与其封堵,不如让家长具有教育理性,让他们可以看见更多元的教育出口。
比如,校内提供多样的艺体活动,可以在课后选报,延长校内时间;
完善职业培养的通道,让职专毕业和清北毕业虽不同工,但可以都活得还不错…就像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五星酒店疯抢,谁还死磕高中非去读三本?
如果机关单位应聘司机,按驾驶能力上岗,而不是学历筛选,谁还非要坚持着读本科再去找工作?
读藤校毕业,回来还不如读个普通大学更赚钱,还会有多少人搞爬藤竞赛?
家长不傻,谁也不愿意花钱把文凭搞到通胀,降低自己教育回报率。
而教育回报率持续走低,报班的热情会日渐衰弱,家长及刽逐渐恢复对教育的理性,重新考虑怎么养孩子,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利益驱动改革,才合人性。有个朋友留言说,20年前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开始心疼孩子加班了。
作者简介: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教培业黄了?以后娃还有培训班上么?

答案早就藏在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