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02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6k+·
· 悟00000空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7月20日傍晚,在微信群看到一个七秒钟的视频——
地铁车厢里,一车厢的人,黄黄的水没到大多数人的肩膀、一小部分人的脖子。镜头很近,每个人的表情看得很清楚,是车厢内的一个人拍的。听到有人在打电话说:“打电话给他三姨,叫俺三姨报警,水都没到肩膀了。”
这段视频看了让人觉得很恐怖。这是在地铁车厢里,不是山野岩洞里。里面的人不是参观岩洞的游客,而是计划好来坐这趟车、多半是下班回家的市民。也就是说,大家计划好搭乘一种速度相当快的交通工具,然后被迫停在那儿,进了一车厢的水。这水得进得多快啊。
后来看到郑州气象微博报道,果然是“世界罕见”“千年不遇”的大雨,据说下午四点到五点,一个小时下了去年三分之一的降水量。
视频显示,车厢里的人没有十分惊慌,几乎算是神色自若,大家静静地站在那儿,似乎安之若素,好像乘地铁就是这样的;又似乎接到了什么指令,知道接下来如何脱离这个困境。然而从那句“叫俺三姨报警”可知,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脱离险境。
最近数日东海、南海方向两个台风的发展大幅加强了水汽输送,水汽进入河南,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迎坡急剧抬升,导致极端强降雨。对此当地气象部门早有预报,只是位置略有偏差。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最后导致79人死亡。“7.21特大暴雨”后,但凡报出红色预警,北京都停工停学。中央气象局的防御指南也要求,当出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如果事先郑州通知停工,那么灾情就不会这么严重就算上下班,如果地铁停运,也不会出现视频中的这一幕。理论上,这么“千年不遇”的“世界级”大雨,地铁应该停运关闭,还有隧道也应该停运关闭。
当然这里有一个控制论的问题:在暴雨出现的第几分钟,决策系统应该做出停运关闭疏散的决定呢?作为当时的决策系统无法预判一场远远超出常规的暴雨会持续多久,一般经验而言,这样的暴雨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那么在这一个小时的第几分钟关闭地铁和隧道呢?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从常态决策切换为鲁棒决策(robust decision)呢?常态决策以优化期望值为目标,而鲁棒决策则以使得最严重的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尽可能地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并选择一个对剩余不确定性不敏感的满意方案。鲁棒策略并非是最优方案,而是在面对大量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可以产生优于某一事先确定的阈值的方案,通俗地来讲就是保底。
如果这个阈值设为生命损失,那么显然,决策系统应该在大雨一开始就关闭地铁和隧道,甚至在气象局连续预警多天后、暴雨开始前就关闭。然而,多级、多人的决策系统往往不能及时实现从常规策略到鲁棒策略的切换。
如果当时提前关闭了地铁和隧道,那么灾情也不会这么严重。哪怕在大雨刚开始倒灌的时候关闭,也来得及。7月18日,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遭遇雨水倒灌,金安桥站迅速停止服务,可能被雨水倒灌的附近区段也同时停运。
但是,在郑州,这个假设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地铁还是在运行。如果在水还没有漫进地铁的时候,停运关闭,那么死难也不会那么严重。那么水是怎么进入地铁的呢?从车站倒灌不太可能,因为车站入口建筑一般会高于地面不少,就是倒灌,进水也很有限,出现这样量级的积水,不太可能是车站“倒灌”造成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从停车场倒灌。地铁列车从停车场转至正线,或者从正线转入停车场时,有可能进水。但是,在地上的停车场到地下轨道正线之间会设置挡水墙,称为场线挡水墙,防止雨水灌入地铁线内。郑州五号线的挡水墙被冲毁了。是不是豆腐渣工程,这个先不论。就算按照国家标准建造也可能被冲毁。也不能把建造标准提高到抵挡千年一遇洪灾的水平,这样造价太高,对社会负担太大。
这时候考验的是应急能力,而不是建筑防洪的能力。一般来讲,按照地铁工作规范,一旦地铁内出现积水,站内工作人员应该立即响应,采取紧急措施,上报上级部门的同时利用防淹挡板做紧急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申请列车停运。然而,不少地方的挡水墙处于值班和监控盲区,没有值班人员,也没有监控摄像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范对这一点并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地铁一进水就关闭的这个假设没能成立,地铁继续运行。如果在水刚漫进地铁时,全部列车全速停靠最近的站台,然后疏散乘客离开地铁站,哪怕就在站厅等候,那么死难也不会那么严重。
这个假设也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地铁继续运行。当水面超过30厘米时,列车已经无法行驶了,强功率电路已全线关闭。水还没有淹没车厢底部时,如果打开车门,让乘客走到地铁隧道边的检修道上,找到最近的站台,再到站厅疏散,那么死难也不会那么严重。
这个假设也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水位继续上涨,进入车厢,没过脚背,这时如果乘客组织起来,进行紧急开门操作,将车门打开,大家沿着地铁隧道涉水顺流而走,找到最近的站台,再到站厅疏散,那么死难也不会那么严重。
这个假设也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水位继续上涨。水位超过膝盖,但还没有没过车窗时,如果大家敲破车窗,由高个的人先爬出去,一脚踩在车窗沿,一脚蹬在隧道的墙壁上,将妇孺老弱推上车顶,那么也可以得救。这时爬出窗外后不能直接下地,水太深,很可能被水流冲倒卷走,溺水而亡。应该爬到车顶等待救援。
这个假设也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水位继续上涨,超过了肩膀。这时不能砸窗了,任何一个位置破窗,都会有大量的水涌入车厢,导致水流在车厢再次形成浪涌或者回流,没过乘客头顶,乘客被卷得东倒西歪,惊慌失措,溺水而亡。只能在水流方向的下游端的车尾破窗,排队出去,通过互助上车顶。
这个假设也没能成立,人们没有这样做。他们站在淹及脖子的水里耐心地等待救援。
有一个被困者事后讲述现场故事:“最可怕的时候是在晚上九点左右,当时窗外的水已经差不多一人多高了。向后看,车厢后半截水已经到顶。大家都向前聚集在前三节车厢。我当时处于1、2节车厢的中间处,算是人群的中间位置。水继续漫上来,人群后半截,水基本已经漫到了脖子,最前面的部分也都到了胸口的位置。
“这时车厢开始出现缺氧的状况。身边陆续有人出现缺氧、低血糖的症状,有人发抖、大喘气、干呕。当时车厢里还有孩子、孕妇、老人,大都因为泡在水里太长时间,体力不支,出现各种身体状况。
看到车外水位没过头顶后,这位受困者不再给表哥表姐们、朋友们发求救信息,而是开始交代后事。她当时还不敢和父母说,怕他们担心。
后来车外水位稳定了,不再上涨。车厢在水流的冲击下出现一点侧翻,一边高一边低。高的一面窗户露出了水面。有人建议用灭火器砸开露出水面的窗户,前面一节车厢的车窗砸开后,缺氧现象明显改善,大家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大家不断向后面车厢的人传话,教他们同样这样做。
这时,救援队到达了。他们从砸开的车窗那儿将破窗器递进来,大家接力向后传递。前面的车厢打开后,大家陆续疏散出去。
另一个车厢的受困者讲到差不多的情况,有人开始给家里打电话,交代银行卡号,交代后事。她在想是不是也要交代一下,但是想联系的人很多,想说的事很多,不能说出口。最后只给她妈妈发了一句:“妈妈我可能快不行了,我有点害怕。”她妈妈回过来电话,她又不知道说什么,只说还在等救援就挂了。
“从六点到八点半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慢慢地,也不用崩溃了,因为我也因缺氧晕倒了。”她妈妈打来电话的震动叫醒了她。就在这个时候车顶上传来了救命的脚步声。“消防队的叔叔在使劲地砸车厢的玻璃,一下两下无数下,终于砸开了两扇玻璃,有空气了,我们恢复呼吸了。
大家被困四个小时后获救,终于从死亡线上回来了。撤退的时候都十分文明,先把晕倒的人、孕妇、老弱病残搀扶出车厢,然后是妇女优先,最后是男生。相当令人感动。
同样令人揪心又感动的是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一家,院区全部停电,电梯全部停运,备用电源也无法使用。近3000名医护人员正坚守岗位,加强巡护、查房,安抚病人情绪。目前,近万名病人情绪稳定。对于需要供氧的病人,已安排医护人员一对一使用气囊,人工供氧。对于大约600多名重症病人,正积极协调向外转运。
7月21日凌晨3:50,郑州发布消息,被积水围困的地铁五号线列车上,12人死亡, 5人受伤。估计死亡原因多半是溺死、失溫、窒息。截至发稿,已经转移避险约26万人,洪灾造成河南33人遇难,另有8人失踪。
就像每一次天灾,人间自有真情在。

母子三人掉进铺设水管没有回填的深坑,被泥水淹没,危在旦夕。一路人冲过去奋力抢救,自己也掉下去又爬出来,继续施救,最后把母子三人拽出了深坑。母亲对着恩人长跪不起。网民找到了这位男子,他名叫王西超。
一条人龙拉着一根长绳,每一个人拼命用力,在湍急的洪流中将一位被洪水冲下坡的妇女拉上来。
几个人围着一个下水道的涵洞,拼命拉着一个被冲下去的人的手,不放开。又一阵洪水冲来,涵洞被冲垮,所有人消失在那个黑洞中。
有30多年的户外求生经验的王先生在回家的路上,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救下了一个老人、一个女孩,没有留联系方式,继续往回家的路走。
有个餐馆老板看到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婴儿从车里出来,站在路边水里,不知所措,赶紧把他们拉到店里。没过几分钟,车就被淹了。十几分钟后,一楼就被淹了,大家赶紧跑到二楼。晚上老板煮了饺子给大家吃。这对夫妇觉得十分幸运,他们是带未满月的宝宝去儿科医院看病的,据说儿童医院楼下的餐厅、地下室直接被冲塌了。
有一个孕妇被困十多个小时,一个志愿者开着越野车沿路一辆车一辆车地找,终于找到她,将她送回家。另有一个孕妇也很幸运,被一个叫李晃晃的人用皮划艇救了。当时担心皮划艇支撑不了两个人的重量,李先生就下水推,推到安全的地方,再开车把她送到医院。他跳下水推皮划艇的时候,手臂不知被什么东西划到了。到了医院发现左胳膊被划了一个很深的口子,骨头都露出来了。他在郑州有一家超市,他把里面七八万元的货全部分发了出去,救援被困附近的五十多个人。
看到不少视频,各种救人的感人场面。每个人,不管力量有多大,都在全力以赴救助同胞。
企业也是一样。7月21日,多家科技互联网企业宣布捐款捐物,驰援河南。阿里、腾讯、京东、美团、字节、拼多多等捐款超过10亿元。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捐助2亿元人民币,马云公益基金会捐助5000万人民币;腾讯捐赠1亿元人民币;美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拼多多捐款1亿元人民币;字节跳动捐赠1亿元人民币;滴滴捐赠1亿元人民币。联想、百度、OPPO、vivo、小米、快手、360、陌陌等公司也纷纷出手,科技互联网领域驰援河南名单不断增加。
河南本地企业如牧原股份、建业集团等也迅速行动,捐出善款,家乡是驻马店的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和高瓴基金会捐出价值5000万的钱物驰援灾区。此外,企业结合各自的业务,以特别的方式行善,八仙赈灾,各显神通。京东首批捐赠物资已送抵河南救灾现场,并开通了950618河南地区服务专线。京东内部有一项规定:全国任何地方发生灾难,京东临近库房的管理者无需汇报,有权立马开仓赈灾,可以捐出库房里灾区所需要的所有物资。同时会第一时间成立应急保障团队,确保救灾物资的专车专送。九寨沟地震那年,第一个到达景区大门的就是满载赈灾物资的京东大卡车。
腾讯文档上线“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版”,一天内已创建了近2000个文档,开辟了救援信息新途径。访问最多的一个腾讯文档是《待救援人员信息+漏电位置提醒+救援队信息》,这是民间救援组织在腾讯文档上进行救援信息收集的一个在线表格,有以下字段:紧急程度、求救信息、地理位置、高德地图位置、是否和求救人员取得联系,求救人员联系方式。
这个文档已有两三百万次访问量,近三百版更新。从最开始的一个需求表格,24小时内成长为“多用途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一个救命的文档。它的创建人名为Manto,可惜腾讯文档团队一直没有联系上他/她。默默无闻的英雄啊。
这次郑州的洪灾,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的一部分,这个涛动具有15-25年和50-70年两个周期,正负两个相位,表现在中国,就是一会儿“南涝北旱”,一会儿“南旱北涝”。
中国的洪灾不是个案,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罗马尼亚等西欧国家近期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截至7月20日,德国西部的洪灾击垮了德国下水道排水神话,已经造成至少171人死亡,763人受伤,直接损失已经超过30亿欧元;比利时超过100多个城镇遭遇了洪水的袭击,导致36人死亡,70多人失踪;意大利、奥地利、罗马尼亚各一人死亡。
美国也不太平,近期纽约又是水灾又是火灾。2012年纽约曾遭遇暴雨,多人伤亡;洪水倒灌地铁,好在地铁及时停运,没有增加死亡人数。最可怕的是2005年8月的五级飓风卡特里娜,造成高达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成为美国史上破坏最大的飓风。这也是自1928年奥奇丘比飓风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美国飓风,至少有1833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2006年2月23日美国白宫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缺乏计划、组织和领导不力以及灾难应急反应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是导致联邦政府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救援失误的主要原因。报告称政府在这次灾难中获得了17条教训,并提出了125个改进政府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议。
报告建议成立一个全国行动中心,协调未来灾难事件中各级政府的应急反应工作;明确五角大楼在未来类似灾难中的作用;加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等。
去年12月,美国州发生罕见的寒潮,造成近百人死亡。今年夏天,美国又出现高温预警,俄勒冈州首府波特兰的路面电车的电线在高温下融化,暂停运行。同样处于高温的还有加拿大、科威特等,科威特的地面温度甚至高达73℃。
科学家们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专家Dieter Gerten说:“这并不奇怪,我们在气候模型预测中已经看到了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趋势与情形。”纽斯卡尔大学的专家Hayler Fowler认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加速升温),正导致环绕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变得很不稳定。
世界气候归因组织(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Initiative)断定,如果没有气候变化,太平洋西北部几乎不可能产生极端热浪。而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降水极值就会大大增加。
2020年,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在一份题为《2000-2019年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的新报告中称,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共发生7348起重大灾害,42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约2.9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录得的4212起重大自然灾害,而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增多,包括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
人类走向灭亡的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核战争,马上同归于尽;二是温室气体,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最终同归于尽。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7月18日呼吁世界各国赶紧行动起来,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
2020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时,向世界阐述了中国的生态发展观:“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日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双碳工作又迈出“重要一步”。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极端天气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短期的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造、维护,以便应对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灾害。当然这只是硬件,如何提高决策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硬件短期之内不能马上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决策系统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河南对防汛防涝是十分重视的,郑州更是河南省“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已经建设近五年,耗资534.8亿元。今年5月郑州日报的一则报道称,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郑州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消除率77%。
不过现在专家说:海绵城市解决的是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此次河南大雨属于突发特大暴雨,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的应对能力。除了不断建设海绵城市,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这么说来,“海绵城市”不是排涝系统,郑州还需要建设更先进的排涝系统。
不管叫什么名字、怎么建设、怎么指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就是不希望下一次再被困在地铁车厢里,水漫到脖子,不是淹死,就是冻死,或是憋死,不得不安排后事。当然,他们也必须加强自救意识和能力,这或许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
  • 作者:曾在复旦学习、任教9年;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职20年。微信个人公众号:悟00000空。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