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原创:悟饭
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
文章已获授权
2010年2月,住建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5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旨在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引领带动的先锋。
谁能想到10年后,首批入选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它们,再次得到偏爱。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宣布: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看到这,相信大伙儿也懵了,消费明明是市场行为,难不成还能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顶帽子到底有啥含金量?
含金量高不高,看看台下的竞争选手就知道了。
今年以来,这顶金帽子在江湖上,可谓是你争我抢。
不少地方掀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潮,计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推动消费升级。
如武汉,
近日对外宣布,将通过5年努力,打造国际消费门户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消费提质扩容。
甚至早在2019年,武汉便出台了《全市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随后2020年又完成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申报方案。
如杭州,
近日发布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将通过强化数字赋能,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努力将杭州打造成新零售创新策源地;
计划到2023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如成都,
将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级高端商圈1~2个、全国示范步行街1~2条、大型购物中心200个以上,引进品牌首店1000个以上,新建跨境电商O2O线下体验店300家。
除去武汉、杭州、成都,西安、郑州、南京等20多座城市争先加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选手都很强,但名额毕竟有限。
或许出于偏心,五顶帽子最后还是分给了第一批的老牌国家级中心城市。
其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不是新鲜事物。
早在2019年,商务部等14个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旦获得这个头衔,将会有各种与消费、税收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
在内循环大战略背景下,获得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头衔,就将占领下一轮城市经济竞赛的制高点。
正是该意见的倡导下,全国各大城市才掀起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浪潮。
旨在获得政策Buff加持,在紧张的城市赛跑中脱颖而出。
消费拉动经济,从短期看,已是一条绕不过去的路。
众所周知,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7月15日,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出炉:
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 7.9%、低于市场预期(8.5%),两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5.5%,不及疫情前的水平。
而以上,最不及预期,最拉垮的,消费当仁不让。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6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4.9%。
年初至今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商品零售当月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这增速是什么概念?
还没疫情前高,两年来,越消费越倒退。
而餐饮收入当月同比增速一直在0%附近徘徊,
想从消费嘴里多扣点钱出来,难于虎口拔牙。
除了社零数据,还可以结合城乡一体化调查数据来判断当前消费复苏的进度。
对2021年二季度的当季各项消费支出增速做几何平均处理以消除基数效应,然后用2016-2019年的平均增速为标准,来衡量当前的消费水平是否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正常轨迹。
很明显,除了吃穿领域增速外,大部分消费领域数据都较之前有所下降。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在40%以下,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70%,如果我们能把居民消费调动起来,这一比重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数据越拉垮,也意味着存在巨大的潜力。
好比考试,从90分升到95分难,但从30分,升到60分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消费拉动经济,从长期看,亦是一条绕不过的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性地放缓;
自此时起,贸易保护就已经出现势头,全球贸易摩擦事件频频发生。
2016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中美贸易顺差过大为由挑起贸易争端;
通过抬高进口关税对中方施以各种压力,并推行技术封锁政策,以及督促制造业回流。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全世界经济受到了全面的严重打击。
但是疫情过后经济减速预期可能仍会将各个国家拉回贸易保护的防守态势中。
而我们所提的“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战略,本质上而言,是地缘贸易形势的无奈选择。
说白了,自己的生产的货,卖不出去,就得想办法自己解决掉。
一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还支持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级的技术层面迈进,最终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只要下游消费,中上游才卖得出去;下游不消费,中上游喝西北风,上游喝完下游再喝。
于是一方面,我们看到领导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户籍、设施等软件方面推进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的消费水平,乡镇的规模消费一旦上来,意义深远;
一方面也看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看到在城市中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切身问题。
焦虑越少,越生娃,人越多,消费越大。
还看到在2021年7月,线上线下合计7896亿的消费大单给上海“55购物节”划上圆满句话,更看到中国邮政启动快递大提速 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实现次日达。
大城市在加足马力创新消费体验,小县城也加速消除消费阻碍。
消费,宛如经济的救命稻草,誓死拿下。
从此,吃喝玩乐不再是吃喝玩乐,更是曲线救国。
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为了让人消费,煞费苦心。
以前双十一,买买买;六一八,剁剁剁,现在,连个周末就能一个活动出来。
相信大家也发展花呗、白条额度隔三差五提提额,贷款广告24小时在眼前晃荡。
有钱就买,不买使劲在你眼前晃,来买呀,买了后好生快活!
没钱就借,这个月借下个月再还,来借呀,分期还能打折扣!
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从出生起就不断接受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和消费主义的洗脑,以及各种消费资本推送的资讯轰炸。
不可否认,如此爱花钱的年轻人,没有一个城市不喜欢。
城市抢人大战,抢的虽是产业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抢的也是消费人才。
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我们都成了乖巧的消费者,全天候不停被消费主义投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当人们疯狂Shopping之时或许没在意,2021年7月,深圳首位个人破产者已诞生。
随着消费盛行的极端,破产的后尘之路,如今也已铺好。
毕竟毕业2年不到,征信方面已成大黑户的已不是个例。
毕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这种不成熟的消费观已在不少年轻人心中默默扎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出意外滔天骇浪般的消费引导,将奔向我们。
更花里胡哨不实用的商品;
更低利率的消费贷款;
更大牌的明星代言;
更多主播不停的吹牛叫卖;
更“精致的人生”营销引导噱头;

更猛烈的花式促销;
更多我们本不需要的……
但是,笔者提醒大家一定、一定要忍住,除非你家钱真的多得花不完!
之前,有个人公开批评了银行太过保守:2%的人掌握98%的财富,是典型的当铺思维。
但是这个人的心底,或许还藏了更狠毒的想法:2%的人掌握120%的财富,剩下98%的人负债20%。
同时更要提醒大家,消费主义盛行的背后,毫无疑问是货币的超发,货币乘数的上扬。
最后,还是反映在资产价格上。
这个过程中,有人迷失的同时,就有人赚的盆满钵满。

但受益者可不会傻到整日花钱消费,而是将赚来的钱转手购入资产,再一次等待新周期下的资产泡沫浪花,财富膨胀。
另一头迷失于消费的人们幡然醒悟,脑中回荡起在租赁房中对女朋友说的那句话
—— 乖,明天把那个Gucci给你买了吧。
感谢您的阅读,请将此文转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或许他们此刻并足够注意孩子的消费观念,还并未意识到未来消费的“魅力”,也不会想到未来孩子的征信会有多糟糕……
而这一切,都足已改变一个人的未来。
同时转发前,还请各位朋友自己要做到,不借贷消费,不超前消费,不沉迷消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