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P仔
春节后大跌的股市,最近又行了。主打科技股的创业板,率先走出牛市行情。家人们,不管你有没有因此赚到达不溜,反正摘掉“菜狗”帽子的蔡经理,一只脚已经迈过了年终奖的门槛。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一年来涨幅最大的个股,并不是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海上集装箱“搬运工”——中远海控。从去年夏天的低点算起,中远海控已是一年十倍的大牛股了。
尽管牛气冲天,但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远洋航运,并没有新经济的故事可讲,跟风生水起的半导体、新能源一比,实在是格格不入。
那么,究竟是什么财富密码,让中远海控吊打众多科技公司,成为一年十倍的大牛股呢?
今天咱们就来展开聊一聊。
涨价是股价爆发式增长的重要题材。
简单来讲,中远海控就是靠着手里的船队,赚跨海运输集装箱的运费。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集装箱的运费开始直线上扬,不仅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口气涨了3倍。
如今这般热火朝天的涨价潮,无疑将行业曾经的艰难衬托得更加灰暗。
从2013年开始,国际运费一直在低位徘徊。尤其是2016年,运费更是跌入谷底。
这种在高潮和低谷之间来回切换的价格波动,是周期性行业的典型特征。不过,价格只是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供求关系才是决定价格的“无形之手”。
从2016年开始,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而各家远洋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却在扩编船队。于是,运力过剩导致运费跌入谷底。
按理说,遇到赔钱的生意,应该及时止损。但问题是,航运业作为重资产行业,不仅进入的门槛很高,退出的门槛也很高,因为它不容易变卖资产。
更重要的是,一旦你退出了行业,那么曾经辛苦经营的市场份额,将被拱手让与竞争者。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不到万劫不复的境地,没几个人忍心壮士断腕。
于是,全球航运业陷入内卷的恶性循环。而生产“卷王”的中日韩三国,自然是重灾区。
终于,在2017年的至暗时刻,韩国友商终于卷不动了。海运巨头韩进在年初宣告破产,而这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破产案。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韩进海运黯然出局,给“中远海运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在静静地等待着势如破竹的时机。
时间来到2020年,当神州大地正发起全民抗疫的总动员之时,承平日久的西方世界还天真地以为疫情离自己很远。而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疫情这块试金石面前,西方世界去工业化的苦果,被一股脑地摆到了台面上。制造业的外移,不仅造成了关键医疗物资的短缺,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开始告急。
被疫情打乱生产节奏的西方世界,物资告急——求助工业门类齐全、且率先走出疫情的中国,便成了唯一可行的“未曾设想的道路”。
尽管现如今飞机、高铁越办越好,但只要涉及大宗产品贸易,运费最低的海运,永远是不二之选。
疫情可以说是拉了航运业一把,从前无人问津的航运订单,转瞬间成了抢手货。经历了至暗时刻的全球航运业,开始由供过于求转向供不应求。
更妙的是,韩进的破产使得韩国航运业大不如前,有能力承接远洋航运货运订单的,只有“中远海控们”尚且可以一战。
当船队订单接到手软,档期排不开的时候,多加钱的货主,自然会排在发货名单的前面。于是,在2020年的那个夏天,中远海控的股价和国际海运航线的运费一起,坐上了升空的火箭。
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生意还是一样的生意,但转瞬间经历着冰火两重天,连航运业自己都直呼意外。
行家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朝三暮四的资本市场了。
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对“市场先生”给出过一个精辟的比喻:
跟我们做交易的“市场先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在经历困难的时候,内心沮丧到了极点,面对手里的股票,他弃之如敝履,那卖出报价堪称是跳楼甩卖;
而当他尝到一点甜头时,又忘乎所以,给出的买入价之高,就好像自己家从来不差钱。
“市场先生”对中远海控看法的反转,恰是这种心态最真实的写照。
常言道,“形势比人强”,换作流行的说法便是“选择大于努力”。特别是在周期性行业,风口来了,躺着数钱;而一旦潮水退去,几乎所有人都会被扣上“裸泳”的大帽子。
其实,在航运业的至暗时刻,不是中远海控不努力,而是行业周期实在太拉。当“市场先生”看到公司的业绩下滑,便很自然地开始怀疑,是不是公司自身有问题。
这种猜疑,往往会导致股价飞流直下。
以常见的市盈率(PE)估值法为例,股价=每股净利润×市盈率。每股净利润的下跌,往往会使投资者看公司的角度(业绩就是估值)变得十分负面。
当这两者同时下降,乘数效应则会使得股价以更猛烈的方式下跌——这种杀业绩+杀逻辑的情况,在投资领域里常被称为“戴维斯双杀”。
然而,行业周期总有反转的那一天。尽管在反转之初,很多人会怀疑这是不是回光返照。但随着业绩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是自己错怪了公司。
与戴维斯双杀相对应,业绩增长+估值上升的情况,被称为“戴维斯双击”。
这种正向的乘数效应,正是股价一飞冲天的奥秘。换言之,中远海控的股价在短短的几年内,从地狱到天堂,很大程度上便是拜戴维斯双击所赐。
一年十倍股的背后,是“市场先生”的拨乱反正。然而,“市场先生”还是那副老样子,中远海控也没有摆脱行业周期的宿命。
所以,落袋为安,及时止盈,是不是中远海控的盛世危言呢?
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上一个生计而衰的周期行业,便是养猪。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非洲猪瘟的触手伸向了全国。
实际上,非洲猪瘟在国内并不是头一回,但这也导致了行业对问题严重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全国范围的非洲猪瘟,这还是头一次。
由于大量生猪被扑杀,猪肉的供给也从过剩走向了紧缺。
于是,在2019年,猪肉价格涨到了十年最高点。而乘着猪肉涨价的东风,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等上市公司,便成了新的造富神话。
然而,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全国所有的养猪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大力扩大养殖规模。在2020年底,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悄然恢复到了2017年,非洲猪瘟爆发前的水平。
由于能繁母猪是生猪的决定因素,这导致2021年夏天,大量猪肉涌入市场,猪肉价格终于“蚌埠住了”(绷不住了)。而那些养猪公司的股价,便也开始一路狂泻。
既然有养猪作为前车之鉴,航运业也会走上老路吗?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造船毕竟不是养猪。一艘新货轮从订单到下水,最少也要经历两年时间。站在这个角度讲,航运业整体运力的扩张,要比养猪困难得多。
运力紧张的局面,至少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尽管在一年十倍之后,中远海控的股价已经到达高估区间。
但是,高估不意味着立刻下跌。凭借着行业基本面的持续利好,中远海控的确还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
然而,历史规律仍然在不断地重复。高位梭哈的玩家,没有一个不是贪嗔痴的俘虏。
虽说眼下运力依旧紧张,但几乎所有的航运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地增加运力。
可问题是,现在给造船厂交了订金,新船下水最少也要等到两年后。而那时的供求关系是否反转,谁也不知道——能留在牌桌上的选手,个个都是聪明人。
而这种内卷的结果便是,哪怕他们知道周期迟早会反转,但all-in仍然是眼下的最佳选择。因为,如果你退缩了,那么利润就被别人赚走了。
周期永不灭。轮回似乎是逃不掉的宿命。面对这种无能为力的消极,大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得很开。毕竟,用他自己的话说:
设计/视觉:LVV
召唤横财冲浪手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在Keep上蹦迪了?
在灵隐寺上班这么爽,他为什么离职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