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招人招人招人啦,后台回复【招聘】,来和报姐一起搞事!
请大家看完文多多敲击【点赞、在看、转发】
老规矩,每一天的某篇推送结尾处,藏有一个爱的福利“小彩蛋”,快行动起来找找吧!
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次的暴雨会如此迅猛。
从暴雨,变成内涝,变成洪灾。
7月20日凌晨1时08分,郑州市气象台第一次发布气象灾害红色预警。
7月20日早上9点32分,持续强降雨导致多处路面积水,部分高速路关闭,路面上陆续开始有车辆因为积水抛锚。
对于还没有回家的人来说,恶劣天气下,地铁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从上午十点起,郑州地铁开始启动防汛应急机制,希望能够送更多的人安全到家,回到有食物、有干净的水、可以休息的地方。
……直到撑不住的时刻。
下午四点,雨势突然变大。
从4点到5点,这一个小时内,郑州降雨量200毫米,突破中国大陆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相当于老天爷在这一个小时之间,往郑州倾倒了超过一百个西湖,而这些水,最终都会朝着城市最低洼的地方涌去。
按照“百年一遇”来设计的沙袋、防水膨胀袋、防淹挡板快要顶不住了,还有电的地铁站已经开足马力抽水,可那也于事无补。
“我们一直在撑,一直在撑,直到下午六点,实在撑不住了。”
晚上6点,积水最终冲垮了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
一瞬间,城市地表积水突然如浪一般涌进来。
一切的抢险准备和成果,瞬间冲毁。
五号线地铁沿线,变成了一条汹涌的地下河。
所有仍然还未停止的地铁都停了下来,载着500多名等待归家的人,在漆黑的隧道中,开始了漫长地等待。
7月21日凌晨3点50分,郑州市发布了这场洪灾以来,最惨烈的一份报告。
罕见暴雨致郑州地铁全线停运,12人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从20日下午六点到十一点,这座城市的地下,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死5小时。
18点,水流涌进地铁口,倒灌入地下隧道。
18点10分,郑州地铁下达全线停运指令,开始疏散。
但不是每一趟列车,都能够成功将人员疏散出去。在湍急的水流面前,逆流而上走出地铁站,成为了一个太过奢侈的选择。
<亲历者:张先生 央视新闻采访>
水的冲劲儿太大了,为了求生,身上的包能扔的都扔了,衣服能脱的都脱了,只剩下裤子。
身边的人扒着栏杆,一起往上爬。水已经蔓延到了肩膀,稍微一个不注意,就可能直接给冲走了。
当时我们剩下的几个人,我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没劲都已经差点要放弃了,只是胳膊还一直拐着旁边的管,拐到胳膊上都是伤。
那种水流,人站进去不拉东西,立刻就没了
<亲历者:人物采访>
最初离开车厢还算顺利,但越往前走情况越不妙。
我们发现右手边隧道的水流就像山洪一样往下滚滚地咆哮而来。
水速很急,大概走了五六分钟,突然听到前方有人喊「往回走往回走」。
第一次疏散未成功,我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但这个时候大家都向后转,回到车厢内。
<亲历者:中国青年报采访>
……没走多久,列车又再一次停靠了。从车厢往外看,已经能看到两边的水急速地向上涌去。
可能是因为地铁有一套自动保护的设计,列车已经锁死在铁轨上面,没有办法移动。当时铁轨上溅起了火花。
逐渐地,水开始灌进车厢内。大家听着列车长的指挥,抓住栏杆,沿着地铁轨道继续向外走……
当时应该已经距离沙口路站很近了,我感觉可能就两百米多一点的样子。但后面来的水很急很猛,而地铁下面的那个人行通道非常窄,大家根本就过不去,大部分的人走到一半就只能被迫回到车厢里。
列车长也将车门关闭并不断地联系地面,等待救援。
大多数乘客,只能被迫返回车厢,等待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晚上七点左右,开始有求救的视频和信息,出现在杂乱的信息流之中。
<亲历者:红星新闻记者采访>
地铁开着开着在隧道直接就停了,然后车子不断进水,越来越严重。
一开始地面只出现一层污水,接着水位开始上涨,从小腿到大腿再到腰间,直到脖子,随后车上有女士晕倒。
<亲历者:李女士 大象新闻采访>
……车厢内开始不断进水。
起初,大家都未在意,但水位不断上涨至座位的高度时,车厢内乘客的心情逐渐紧张起来:“我们都站在座位上,水已经淹到膝盖上了。”
7点20分,车厢内的水位越涨越高,积水已经淹到乘客们的肩膀处,“有些个子矮的乘客,都已经淹到脖子了。”
<亲历者:网友奇迹奇缘>
前方的水全部漫过来了,等全部人员上车后车厢的水已经到腰部了,可是噩梦还没有结束,车外面的水一直在涨,也一直在从门缝里往里渗着。
慢慢的水越来越多,我们能站在座位上都站在座位上,最后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
我真的害怕了,可是最恐怖的不是水而是车厢里的空气越来越少,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
我听到一个阿姨给家人交代银行卡号,交代家里的事情,我想我是不是也要交代一下呢?
<亲历者:人物采访>
没过多久,水位突然上涨,外面的洪水透过门缝涌了进来。
7点46分我发了朋友圈,那时水位是最高位置,已经淹到我的脖子处了。
<亲历者:中国青年报采访>
可能也是我比较胆小吧,最开始看到车尾进水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哭了,不出声,但眼泪就是不停地往下掉,周边也有哭的、焦躁的,同车厢的人也会来安慰、安抚。
有一个姑娘,在车厢中一直维持大家的秩序,也一直在安抚我们的情绪。大家也都像是约定好了,尽量不说丧气话。
再到后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以求保持体力。
这也许是最漫长的一段时间。
在看不到尽头的隧道中,透过车窗,能看到地铁外的黑暗中汹涌而过的湍急水流,远远高于车内的水位。
渗进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在全城都在呼救的时候,救援什么时候能够到达仍未可知。
氧气在一点一点消耗,而地铁内的乘客,开始渐渐出现了失稳、缺氧的状况。
<亲历者:中国青年报采访>
晚上九点左右,当时窗外的水已经差不多一人多高了。水继续漫上来,人群后半截,水流基本已经漫到了脖子,最前面的部分也都到了胸口的位置。
这个时候车厢开始出现缺氧的状况。身边陆续有人出现缺氧、低血糖的症状,有人发抖、大喘气、干呕。当时车厢内还有孩子、孕妇、老人,大都因为久泡水中体力不支,出现各种身体状况。
<亲历者:李女士 大象新闻采访> 
车厢内的氧气也越来越稀薄,乘客们的情绪焦躁不安,纷纷用手机拍摄现场视频向外界求援。
<亲历者:何夕 南方周末采访>
由于严重缺氧,“大多数人都呕吐,头疼,还有晕倒到水里,窒息,里面非常惨”。
在逐渐稀薄的空气中静默等待,保持体力……
直到最终,救援队的到来。
<亲历者:网友呃-呃的朋友>
8点50分,感觉头晕、身体温度低,外面好像更冷。
但是外面已经开始救援了,车厢里的人还算没有特别恐慌。
<亲历者:红星新闻采访>
救援人员已经抵达现场,窗户也被砸开了,缺氧环境和水位状况都得到缓解。
水位已经下降,但有乘客已经出现了失温征兆,有些乘客已经晕倒,晕倒的人则先救出去。
晕倒的人先出车厢,但是还在隧道里,隧道还有很长。现在我们的人还非常多,不停的有人在晕倒,我坚持了,再坚持一下。
<亲历者:网友奇迹奇缘>
前方的水全部漫过来了,等全部人员上车后车厢的水已经到腰部了,可是噩梦还没有结束,车外面的水一直在涨,也一直在从门缝里往里渗着。
慢慢的水越来越多,我们能站在座位上都站在座位上,最后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
我真的害怕了,可是最恐怖的不是水而是车厢里的空气越来越少,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
我听到一个阿姨给家人交代银行卡号,交代家里的事情,我想我是不是也要交代一下呢?
<亲历者:中国青年报采访>
也大约是那个时候,救援人员出现在车厢外面。他们最先通过凿开的那处玻璃窗,将破窗器递到车厢内。车厢内里面大家也在接力将破窗器向后传递。
随后,救援人员把前面的车长车厢打开了,大家陆续从前面的车厢疏散出去。
最先救出去的应该是两三名孕妇,因为长时间泡在冷水里,她们都是虚弱到缺氧的模样。
之后救出去的是孩子,再之后是女生,我算是女生当中出去比较早的。虽说当时外面的水流相较之前已经平稳了许多,但是依旧很急,尤其是在由车厢到人行走道这一段距离,水流非常急。
救援人员主要是在车厢和扶手处开展救援,他们在车厢外将我拉上来,下面车厢里有乘客自发地站在出口处托我一把。全靠他们的一托一拉,我才能逆着水流出来。
<亲历者:人物采访>
救援人员是从驾驶室开了一个门让乘客向外撤离。
门太窄了,没办法很多人同时出去,第一车厢的男士,特别是驾驶室旁坐的那几位男士,都是英雄,他们向整个车厢内喊「老人孩子先走!」「老人孩子先走!」得喊了上百遍。 
所有的人都让开一条通道,让后面的老人孩子先过来,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妇女,还有一些孕妇,大家都没有慌,静默着,一步一步向外去。
五个小时,五百余人。
感谢那些奋不顾身的消防队员,感谢在危难关头仍然让弱者优先的中华儿女。
大多数人回到了家,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从那条水流湍急的隧道里走了出来……
毕竟这场雨,实在是太大了。
没有经历过天灾的幸运者们总是小看大自然的威力,在倾倒而下的暴雨面前,人类引以为傲的科技,并不能改变太多。
单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622.7毫米。
——平日里,我们的最大量级“特大暴雨”标准,是24小时内降水量250毫米。
几天前,我们报道了德国导致1300人失踪的洪灾。
14至15日,德国75年来最大暴雨、史上最大洪灾。
这场洪灾被默克尔称为“不足以用暴雨和洪水来描述,而是一场真正的灾难”、被德国气象局发言人称为:“说百年不遇都轻了,这或许是一千年难遇的洪水。”
而这场洪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24小时内降水量为158毫米。
当然,各个城市因为地处不同,对于防汛的标准都不一样。
比如台风影响地区、沿河流域对于洪水内涝就会处理更好,少雨干旱地区也许降水量100毫米就可能发生灾难,都是按照概率来计算的。
没有一个城市的建筑城市规划设计,会把标准定为能抗住“千年一遇”的大洪水的标准——那会使得工程成本高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
而郑州这一次?
中国大陆有史以来最高的降水量,甚至在全球观测历史中,这样的暴雨从未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出现。
21日凌晨,河南省水利厅宣布:此次降雨量“超5000年一遇”
这已经不再是城市规划、排水的问题了,到这种程度暴雨,甚至连水库都必须要开闸泄洪,防止溃坝。
根据光明日报消息,截止到今日下午3点,河南至少32座大、中型水库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
连武警和部队都已经紧急出动,加固堤坝、处置管涌塌方,尽可能降低损失。
是的,在天灾面前,永远没有万无一失,只有尽可能降低损失。
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预警出现的时候,多重视起来,多做一些准备。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放过万一。
郑州气象局在19日就发布天气预报警告会有200毫米的降水,发布黄色预警,并在当天晚上19时升级到橙色,22时升级到红色。
20日,气象局从凌晨1点起,6次发布气象灾害红色预警。
但在20日当天,仍然有很多人,没有接到公司的在家办公通知,不得不冒着雨去上班。
有郑州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在高速路口看到很多防汛沙袋,就知道汛期来了,防汛是当地政府部门每年的常规工作。因此,在强降雨刚来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
“20日下午6点,朋友圈里刷到了洪水灌进商场、像瀑布一样的视频。但当时大家还是没意识到事态有多严重,都以为和往年一样,雨下一阵就过去了。”
“直到我们看到那些地铁被困的视频传出来。”
整个内陆地区都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大多数人这辈子见过最大的暴雨峰值也就是100毫米,对于这种降雨完全没有概念。
看到预警,准备的是雨伞雨衣,而不是面对洪灾。
“就像是有人预告说晚上来打你,没想到来的是灭霸……”
“穿好了防弹衣,结果发现对面丢了导弹过来。”
可假如,如果全市从上到下在收到红色预警的时候,都能够动员起来积极做好应有的准备……也许很多伤亡,就可以不必出现。
天灾并不是每次都可控可预测,而当预警出现,我们只能尽全力减少损失。
所有人都要对预警重视、响应、执行起来——也许会小题大做,可万一不是呢?
你并不知道要面对的是什么。
9年前的今天,北京出现了一场特大暴雨,导致79人死亡,甚至有人在二环路上淹死。
后来再有预警,北京立刻开始高度重视全民居家,哪怕最后被开玩笑地说雷声大雨点小,只要能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就也很好。
这些教训,都是用血泪换回来的。
因为虚惊一场,是最好的一个词。
全球变暖,因此大气能够保持的水汽增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暴雨。
建设起来应急机制,确定在出现预警时从上到下该如何执行。
再出现这种情况,不必再用人命换来宝贵的教训,或许十分必要。
今天下午,河南省召开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
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240737人受灾,突破极值的暴雨已致25人死亡7人失联。
124万同胞受灾,求助信息,也在社交网站上刷屏……

昨天晚上,很多人都想起了2020年的那个年初。
但似乎,也有一些事情,变得更好了一些。
晚上7点半,求助信息陆续出现后,立刻出现了民间志愿组织,有格式的收集受灾群众信息,联系救援队。
数个小时内,官方求助二维码出现。
统一收集受灾群众求助,转交给相关部门安排救援。
今天凌晨3点55分,国内某地图软件紧急上线了暴雨信息互助通道。
可以直接通过地图查询最近的救援队电话、避难所信息、发布求助信息给附近的人。
而在诸多信息之中,有一条,极为感人。
郑州高铁站,在无数因为暴雨被困停电车站的人中,一群小朋友交响乐团,在黑暗中演奏起了《歌唱祖国》。
而音乐带给了人们慰藉、温暖,还有力量,安抚平了一颗颗焦灼的心。
而观众用手机和电筒,回报以光明。
这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精神。
那些奋不顾身冲进湍急水流里救人的无名英雄,还有在暴雨中临时加入救援队全城奔走的志愿者;
那些被困了数个小时之后依然坚持让老人与小孩先离开地铁的人们,还有走出车厢立刻跪地开始对失温者进行施救的医生和护士;
那些连夜赶往堤坝的解放军,还有立刻向河南出发的各地援助。
天灾面前,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以及信任。
多难兴邦——不是说灾难本身是好事,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华夏民族在灾难面前有着自强不息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从灾难中得到教训,查漏补缺,奋力向前。然后继续努力,迈向了比之前要更好一点的未来。
希望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平安。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