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不靠谱?智慧交通已潜伏在我们身边。
7月20日,兴业证券联合36氪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智能驾驶投资派闭门会」。本次大会以「过热与不成熟是投资风险,还是发展起点?」为主题,邀请了10余家上市公司和明星创业公司,以及行业资深专家和政策专家,一起用审回顾智能驾驶的发展历程,从发展的角度探讨智能驾驶的机遇与未来。
智能驾驶是汽车未来十年产品和技术升级方向,当前汽车产品硬件软件以及内部架构、汽车行业竞争格局、汽车产业链价值分配正迎来巨大变化。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
会议中主要围绕“自动驾驶企业估值是否存在泡沫?”“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如何定义与推行?”“自动驾驶前景几何?”等三大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实现智能驾驶领域一二级市场联动,以及为投资人与行业从业者答疑解惑。
在开幕词中,36氪CEO冯大刚表示:“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这是 36氪一直坚守的宗旨,智能汽车——这个汽车行业未来十年的产品和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一直都是36氪重点关注的行业。
对此,兴业证券全球策略首席张忆东也表示:“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下,智能驾驶、智能交通这个行业拥有着星辰大海般的广阔前景。”
国家以双循环驱动新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智能交通、智慧驾驶涉及到了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也涉及到制造业、精密器械,以及汽车本身产业链的升级,可以说智慧驾驶生逢其时。
注册制时代,科创板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的提升。无论是创业板、科创板,还是海外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均给予了智能交通、智能驾驶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得益于各位企业家、创新者在智能驾驶、智能交通、智慧交通领域中不断的耕耘,中国的智能驾驶产业链正在昂首前进。
兴业证券汽车智能驾驶产业一份深度报告显示,2025 年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座舱领域市场空间约四千亿,2030年近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 22%。
汽车“新四化”正重塑产业格局,在5G技术的带动之下,智能汽车商业化加速落地,汽车行业面临着全新机遇与挑战,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主机厂,智能化都已成为行业布局上的重要一环,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下,车厂、Tier1、芯片厂商以及其他软硬件供应商积极投入研发,产品迭代速度显著加快,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普及度与落地速度均有所加快。
电气化及智能化使得汽车产业链价值正在被重置,芯片作为汽车智能化的“生产要素”,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另外,当今汽车已进入软件定义时代,要实现汽车智能化提升,不仅要做好硬件的研发,还需要算法和软件能力的跃升。
在政策助推与资本的青睐之下,如今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速度领先,巨头推动技术持续突破,车厂车型布局及出货带动整体供应链业绩兑现,行业质变、催化不断、成长空间广阔。A股有望成为核心投资市场之一,汽车新四化的发展,OTA市场增速迅猛,中国智能座舱作为首个核心应用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25年规模破千亿,市场政策双驱动,ADAS 获井喷发展。
冯大刚强调,36氪和兴业证券很早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过去36氪主要覆盖一级市场,和不少在海外上市的头部公司建立了良好的联系。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通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36氪凭借自己在创投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希望将一级市场的影响力,更好的通过兴业证券这个平台,传递给更多的二级市场投资者。
闭门会上有什么?先跟大家分享一些闪耀的金句
还有这些干货值得一读......
中国市场前景或好于美国
“美国做智能驾驶,高校是在2000年以前,企业是在2000年以后,从整个发展来看,美国从技术的研发到商业化的落地,至今也没有非常明晰的路线。”
谈及智能驾驶技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赵行说到,在他看来,美国一直是线性的去发展技术,谷歌很早就能做出流畅、可行的代码系统,但没有人接盘。
2009年,谷歌正式启动了智能驾驶项目。那一年,Uber刚刚成立,几乎没有主流的车企主动考虑这一技术。从全球范围来看,谷歌的确是最早入局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但开局者也面临诸多挑战。
2016年12月,谷歌宣布将自动驾驶汽车业务从X实验室分析,成立独立的公司Waymo,并明确不造车,只研究技术的方向。彼时在更多人士看来,谷歌的这一决策释放的信号是,
公司已拥有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准备进行商业化。
但从后期的发展来看,Waymo的商业化进程缓慢,短短半年内,Waymo便有8位高管离职,而矛头直指其在商业化上遇到瓶颈。
再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自动驾驶也是如火如荼。在兴业海外TMT首席洪嘉骏看来,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全行业生态的驱动。
“我们看到目前国内人口年龄变化的问题,智能制造技术缓解了10年甚至20年之后的生产劳动力下降的问题。而在产品变化上,整个自动驾驶都是全新的生态,未来5-10年,我们相信下一个汽车的颠覆市场就是在智能驾驶。”   
但在法律层面上,中国对自动驾驶的监管较美国更加严格。据了解,目前所有车企或自动驾驶企业在中国的车辆运营全部属于“道路测试”或者“试运营”。显而易见,为了避免高风险,中国的路线以安全为重。但监管力度大并不代表着在自动驾驶发展道路上走得慢。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近两年中国在大力推动的5G、半导体等技术的发展,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国或能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赵行甚至认为,在该领域,中国的整体前景甚至是好于美国。
L4时代何时到来?
但对于国内而言,要想实现技术突破、更好的商业化运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6月10日,车规级芯片初创公司地平线完成15亿美元的C7轮融资,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确芯的浪潮下,地平线等本土芯片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
“如果要说挑战,所有的半导体行业都是面临不确定性,但我们依然看到原来的一些行业痛点在逐一被解决。”地平线资本市场部负责人王雷表示。
“比如国内的自主车企敢为人先,愿意和地平线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率先采用地平线最新一代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芯片;而消费者也乐意为更好的驾乘体验买单。这是我们在过去不容易见到的。”在他看来,中国正在成为这一轮汽车智能化的中心,而国内车企对全栈的解决方案、快速的响应、开放的生态等需求,给地平线这样的本土芯片企业带来了机会。
再以乘用车为例,更多车厂正在规划自动驾驶的落地场景,即自动泊车的落地。
“为什么自动泊车之外的其他功能一时半会儿还到不了L4?我觉得技术反倒可能是最先突破的,但技术之外还有法律法规、安全、伦理以及中国复杂的交通路况相关的一系列考虑。”
“这也是为什么高德判断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产业要经历‘人车共驾’的阶段,围绕‘人车共驾’还有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比如,今天的高精地图还是一张静态地图,而用户习惯使用的高德地图则提供大量的动态服务,未来如何把高精地图服务和标准地图服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高德地图汽车业务总经理江睿说到。
“2015年阿里开始探索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应用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点。”
在阿里巴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运营负责人袁婷婷看来,智能驾驶应用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产品化,智能驾驶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它可以落到真实可用的产品。
第二是规模化,他是可量产的、规模化的产品。第三就是常态化,随着疫情的到来,这一技术更多进入到人们身边。”
2020年9月,阿里发布第一款量产产品无人车小蛮驴,运用高精地图技术,投放到校园、社区,每天可配送300-400个包裹。用户在手机上预约好配送时间和地址,并指定由“小蛮驴”来做配送,发出的请求进入云端调度系统后,菜鸟驿站工作人员就会把订单商品从驿站拣出来放到“小蛮驴”上,即使是雷暴闪电、高温雨雪等极端天气环境均不影响其性能。
从技术角度来看,袁婷婷认为,L4在部分区域范围已可以实现。“但在市场、消费者、技术、政策、法规更加完善的情况下,L4才会更大规模的常态化。”
再从宏观上看,“硬件+软件”正构成车企核心的成本空间,其中高精度地图就是软件的代表。在王雷看来,这也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必然趋势,智能手机就是明显的案例。而当汽车“新四化”进入下半场,要想实现智能驾驶最重要的依然是软件与硬件的不断结合优化,使研发、测试、生产环节达到标准化的流程,才能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