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后台回复“666”
获取7月刊《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由于家庭原因,吴强教练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日本生活,他研究大量的日本经济数据,同时对日本经济生活有更多身在其中的细微感受。在本文中,他分析了日本经济持续30年低迷的核心原因。
邻国日本在文化上和中国有东方文化的相近之处,也经历了现代化进程。日本对我们来说是一面非常好的镜子。
本文字数|5500

阅读时间|14分钟
日本的失落,十年十年又十年
大约是在2015年,我和伟事达私董会001组的兄弟们去日本考察。当时,日本有一种说法是“失去的二十年”。为什么呢?因为日本的经济泡沫从1992年破裂后,一直没有恢复景气。那次破裂很惨,不是软着陆,而是跳崖似的硬着陆。到第十年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差不多了,所以把过去低迷叫做“失去的十年”,其实随后又低迷了十年。不仅是股市楼市崩盘,整个经济几乎停止增长甚至时常负增长,大家又说“失去的二十年”;现在眼看着快三十年了,经济依然低迷。
今年2月份,日本整个经济界特别兴奋,因为日经指数终于重回3万点,重回到1992年的水平。但其实1992年的最高水平是3万8千点,所以严格来说还不算爬出大坑。
其实不仅是股市,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再也没见过1992年的高点。到现在为止,日本的房价也还是低于1992年的水平。这种持续低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广场协议,有人说是日本的货币发行量过大,但我认为这都不是最核心的原因。最核心的原因是高龄少子化,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所以签订此协议。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金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合资企业。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
日本的1992
日经指数重回三万点,和安倍经济学带来的助推作用有关,但经济的恢复其实是非常缓慢的。我觉得近来日本股市的上涨跟全球股市有关,如果没有全球这两年的行情,日本重上3万点的概率很低。
《日本经济新闻》专门为“恢复3万点”做了一个专题,其中介绍了过去三十年来股价上涨最高的公司,涨的最多的股票叫Nitori控股,是一家做家居家具的连锁店,三十年涨了57倍(我专门写过介绍这家公司的一篇文章)。放在中国,这个涨幅并不稀奇,但日本经济三十年一路下行,居然有股票涨了57倍,实在了不起。类似的公司还有一批,比如优衣库、唐吉诃德(日本最大平价杂货连锁店),而很多三十年前很牛的公司则从经济地图上消失了。
日本的股市,过去三十年最多跌掉了60~70%,房价其实也是暴跌。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告诉我,他的一些同事就是在1992年之前买的房,当时买入价格将近七八千万日元,现在的跌到多少?两千多万日元!现在很多日本人,住着价值两千多万日元的房子,却有大几千万的房贷还没完全还完。甚至有些工商业房地产价格跌到原来的七分之一。住宅的价格指数从280最低跌到了100,商业地产的价格指数从350最后跌到了将近50。
当年日本经济鼎盛时期,有人说把东京的房子全部卖掉,获得的价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当时的确有日本人把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给买下来了)。但是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惨不忍睹,有很多人自杀,大量的中小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房地产公司也跟着破产,一波波汹涌的破产潮。
日本大企业也跌出了全球第一梯队。95年的时候,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跟美国是差不多的,大概都是150左右。那时候中国只有3家,都是石化银行这类的企业。但是到前年为止,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从149家变成了52家,近2/3的企业从这个名单消失了,而名单中的中国公司却从3家变成了119家,中国在快速崛起。
收缩型社会
日本人工资涨得最快的是在85年到92年经济泡沫这一段时间,从450万涨到了大概是650万。那时候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工资也就两三百,还得算是不错的了。那个时候,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一天零工的工资,可能就相当于大概国内一个月工资。
那时候,日本企业社员的年均收入相当于是50万元人民币,相对我们两三千的年收入,是不是感觉特有钱?的确也是这样的,那时候欧洲大牌奢侈品商店门口排队的都是日本人,到处买买买。而今天,一个日本普通职员的收入大概也就是500万日元,大约30几万元人民币,这里面有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日本人的实际购买力在过去三十年不升反降,确是事实。可以将心比心地想想,如果你未来的收入要逐步从50万降到30万,这日子咋过?这队伍咋激励?
再来看日本与美国的人均GDP比较。
日本在60年代GDP总量就变成世界第二;85年到95年这一段时间,日本的人均GDP上去了,GDP总量也继续增长。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让以美元计价的GDP迅速拉升,日元购买力增强,全球奢侈品都到日本开店。但95年之后,日本的人均GDP似乎碰到一堵墙,再也难以向上增长。而美国的人均GDP却从来没停止增长,被日本超越后,很快又超过日本,回到了6万美元之上的全球第一梯队,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很恐怖的数字。
种种的数据,都是对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最骨感的写真。
日本人什么都知道
这三十年,日本企业和经济界是怎么反思的?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叫“经济日本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说全世界现在都在经济日本化。这个“经济日本病”是什么?一个是指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泡沫,然后通货紧缩和消费成熟化以后内需疲软。就是大家那个买的欲望突然就没了,咱不内卷了行吗?为什么要去跟你比呢?不比了,不需要通过什么购买东西来证明自己了。另一个现象就是高龄少子化,晚婚和独身的比例都在增加,不结婚了、不生孩子了、不奋斗了,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躺平”。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是“我有什么你买什么”。能生产出来就能卖掉,买卖关系是受产能制约的。经济进入成熟期之后,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做企业的都很不适应。
日本人还认为,92年之前的长期增长掩盖了所有的问题,现在增长停止了,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并带着变本加厉的报复;另外,在增长的经济过程当中,你犯点错没关系,失败也是积累经验,能帮助你技能提升;但是,如果经济不增长的时代,你的战略一旦失误,投资就容易打水漂,下行的经济环境中,你的试错空间很小,因为输不起,所以,日本的风险投资行业非常疲软。
我有一位在日本创业的朋友,他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在一家美国投行日本分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创业。据他说,斯坦福MBA的校友会名单中,100个日本校友,有95个人都在大公司上班;100个中国校友,有95个人在做投资或是在创业。
我们这种经济往上跑的市场,大家都是创业投资,但是在收缩的市场,大家都老老实实找一个安稳的地方待着。
日本的经济动力分析
我们可以从“经济引擎”的角度来理解日本经济发展动力失速的原因,在我看来,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是一家企业的经营,其推动力来自这几个主要的引擎。
第一个是自然资源,像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这些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不瞎折腾,经济都不会太差。
第二个是技术水平,是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什么美国的人均GDP很厉害,因为美国无论是在理工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甚至是企业管理和领导力方面的软科学,都领先全球,而且他们非常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会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点,在日本、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还有硅谷、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都能看到。
第三个是资本投入。比如说,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一直在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永远对全球资本有吸引力,它的资本投入是源源不断的。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有一波动力就是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拉动又成了经济的一架重要马车。
第四个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两个,一个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还有一个是人口素质,比如说受教育的水平,知识就是力量,人口的智力资本也非常重要。
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是保持不错的水平,同时他们通过移民政策把全世界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全部弄去美国,保持它人口的红利,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都非常强劲。当然,印度、非洲也有大量的人口红利,但问题在哪里?受教育程度还不够,在劳动生产率上发达国家没法比。
另外,文化和制度也很重要,是激励和鼓励创造财富的文化和制度,还是导致大家不去奋斗的文化和制度?这里面包括保护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对企业家的激励问题,不一一赘述。
从以上的这些方面来看,日本的自然资源基本上是零,技术水平还不错,资本动力就要打个大问号。日本的外商投资比率相对比较低;社会基础建设投资的边际效应也已经非常低,地铁、新干线、房地产都搞过一轮了,投不出什么新东西来;企业部门的投资也是到了瓶颈期。而在人力资本方面,更是出现了最大的问题,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消失了。而在制度层面看,日本人似乎不太喜欢创业,也不鼓励创业,这说明社会制度和文化对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是不足的。
人口拐点,失落的起点
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压垮日本经济的最重砝码还是人口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经济增长的三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从50年代朝鲜战争开始的日本经济进入美国体系。最开始是为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提供军需,成为战争后勤基地。当年朝鲜战争一传出快结束的消息,日本股市就跌。一旦说战事失利,日本股市就涨,所以日本很喜欢美国以它为基地去打仗,最好这个仗永远都别打完。但等仗打完时,日本的经济和外汇储备其实已经从二战时被炸得稀巴烂的状态中恢复了。
而且日本从50年代开始大量学习美国的管理知识,同时大量引进美国的各种技术项目,这就跟我们的90年代一样。那时的日本企业家群体天天也搞管理培训班,把德鲁克、戴明等美国管理学家都请过来。所以那个时候,整个日本欣欣向荣,能重新吃饱肚子了、对未来充满希望了,大家就开始生娃。第一波婴儿潮,也是在那个时候。
那段时间日本经济大概以10% 到12%的速度增长;50年代复兴,60年代高速增长,67年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三,68年超过德国全球第二。
从70年代末开始到整个80年代,经历了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就进入了中速区,大概增速在6%左右,有的时候还能有个小高峰,但很难在重回两位数增长了。实体经济稳定之后,金融资产就开始上涨,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日本企业开始投入到全球并购潮当中,那时候日本有人号称“虽然我们在战争中输给了美国,但我们在经济上战胜了美国”。
到了90年之后,日本的经济就很少再上3%了,基本上都是在2%以下,进入了低速区——其实经常还来个几年负增长,这两年疫情又让日本经济跌倒-4%的冰窟之中。
同时,从1992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力人口也出现拐点,高龄少子化,经济泡沫破裂,楼市股市崩盘,然后经济增长一路降速,在低速区苦苦徘徊。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日本的人口问题。
百岁日本,路在何方?
日本的人口曲线在二战末期有一个负增长大坑,战争死了很多人,但战争结束后又恢复了增长。可是到了1992年后,日本的人口曲线进入了一个瓶颈,不再是增长曲线,而是一条趋于水平的线,而现在,日本人口曲线开始在下降,整体人口数每年都在减少。
我和伟事达私董会小组的兄弟们有一次去拜访无印良品这家公司时,他们社长和我们谈他们的战略,说现在的日本人口是1.2亿,但到了2100年日本的人口将会变成4500万,人口将会减少60%;而那时候全球的人口将会变成100亿,所以他们必须搞全球化战略。
人口一旦进入负增长,经济是很难有办法的,因为创造财富的人在减少,消费财富的人也在减少,财富总量肯定就减少,除非人均财富创造量和消费量都暴增,那可能是人类有了全新的科技革命。
我们再来看日本的高龄化问题,现在日本已经进入了“百岁时代”,出租车司机基本上没有低于65岁的。我不久前打车,出租车司机一再往错误的路上狂开,有导航,也提醒他了,还是往错误的方向狂开,没办法,年龄大了,说过的话转头就忘掉。他老人家还开的贼猛,我坐个车吓得够呛。
日本在昭和时代主要抚养的人是什么?大部分是小朋友;但到了现在,令和时代,日本人主要抚养是老年人,路上的小朋友很少,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家楼下有个健身房,正儿八经地办卡消费的那种,就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
2012年到2017年这5年,日本人口减少了100万,大概相当于斯德哥尔摩的人口。到了2053年到2057年这5年,每年要减少400万的人口,相当于悉尼。
我们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还好,比去年又多了1000多万对吧?中国还没出现过人口减少。一旦人口减少,这对整个社会心理的震撼力,不亚于一个核弹,它减少人的信心,没信心了,啥都没有了。对未来没有一个越来越好的预期了,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但在日本,这已经是个事实,而且大家都已经接受了。30多年来,每年的人口都在减少,不仅总人口在减少,老龄化的人口还在增加,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90年的时候抚养比是5.8:1,5-6个人养1个老人,2000年的时候是3.9:1,现在是2.1:1,未来更恐怖。到2050年,一个人要养1.3个老人,所以日本现在税收得特厉害。
所以,我们作为企业家,在思考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去关注人口的因素。
作者:吴强,来源于:老椅子教练。图片:摄图网、公开网络资源,侵权删除。整理自伟事达内部分享,经授权部分公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