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览
地狱公寓
澳洲地陷
年限
结语
地狱公寓
上周25日早晨,拧开电视,CNN赫然灾难式的报道:“911后最惨痛的大楼倒塌”。
这栋美国坍塌公寓,注定将载入建筑史史册,大楼10秒消失,住户几乎全部被秒杀,给每一个住在公寓酒店的人敲响警钟:“不要以为与你无关”。
无人能够逃脱,只因事发凌晨,住户几乎处于深度睡眠中,一座仅12层130套的公寓突然断了生。
事故的迈阿密市,是美国冬季最温暖的城市,同时也是美国受飓风侵袭最严重的城市,也是建筑地陷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恰因如此,佛州房子都按最强风暴抵御强度设计,但这一次,最安全的房子夺走了信任它的人的生命。
这栋名为Champlain Towers South的建筑建于1981年,距今刚好40年,这也让无数人开始讨论大楼40年或70年的设计寿命背后到底有啥玄机?
其实,该公寓在1990年代就出现了下沉迹象,从1993年到1999年,公寓下沉速度约为每年2毫米。
这是一场“厚积薄发”的事故,整栋楼就像骨牌般坍塌,坍塌后楼层之间的空隙只有约0.3米,而坍塌前楼层的高度约3米。
建筑学上有“直落式坍塌”就是本例,还有“V型坍塌”和“单斜面坍塌”,但“直落式坍塌”几乎是毁灭性的。
这意味着如果类似事件再次爆发,被困者活着救出的几率几乎是零。
2015年,一名居民就对该公寓曾提起诉讼,称该大楼维护不善,导致水从外墙的裂缝中进入,损坏了她的公寓。
2018年的物业报告,泳池甲板下方存在“重大结构性损坏”,且大楼地下停车场的柱子、横梁、墙壁也出现大量开裂情况。
一些居民也曾报告说,当附近的另一栋建筑被拆除,并在原地建造新建筑时,他们感到了地面的震荡。
露水、晃动这些现象在澳洲太常见了,只是人们远不会想象到楼塌的一刻。
开发商和设计者会背锅吗?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在大厦建造之初,大楼的开发商曾被指控向当地官员行贿,以获得施工许可。
项目的开发商是一名生于波兰的加拿大人内森·赖伯(Nathan Reiber),其已于2014年去世,曾被加拿大政府指控逃税。
此外,《华盛顿邮报》报道中还提到,当初参与设计和结构工作负责人均已去世。
澳洲地陷
不要以为美国的这回事离澳洲太远了,其实澳洲地陷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无论悉尼、墨尔本还是昆州,每年都有土地地陷引起的危机,尤其海岸线。
今年最新的个案,Lendlease在西悉尼的Jordan Springs价值6亿澳元的项目,因为地陷,引发社会关注。
这个十年新社区建在Penrith市附近的一条旧小河床上,因没有充分压实,发生沉降,直接损害了土地上的房屋。
841套房屋曾被通知存在危机,此后,开发商澳洲地产大佬 Lendlease呼吁市议会取消有关通知,指出仅有90所房屋需要“注意”。
开发商已经拆除了其中的两栋房屋,并提议再购回42处有损坏的物业,“尽管”这些房屋在结构上仍然可以安全使用。
最新进展,由于开裂,四所房屋已经被推倒,其中一所正在重建,而另一所处于废弃状态。
去年,西澳珀斯一座别墅出现地陷,在出现楼房开裂和下沉的情况之后,只要“稍微有外力”就可以导致开裂处进一步增大,而楼房的墙体就像是悬在空中一样。
岩土工程报告显示,房屋下陷的原因或为“土地分割工程过程中的压实不足”,而房子下陷如此严重,根本无法修复。
报告也显示,至少有两个附近的房子存在同样的地基问题,但不同的是其他的发房子出现“上升迹象”。
这些是靠近珀斯沿海城镇海滩的房子,海景房是澳洲人家梦寐以求的居所,但地陷问题谁会考虑呢?
年限
70年产权是中国公寓的“大限”,其实按照建筑寿命,没有按照70岁来建筑的。
总有人说,公寓大楼40年就是一个坎儿,现如今,澳洲新公寓的开发商肆无忌惮的操作,令到建筑年限就是个摆设。
悉尼Opal Tower、Mascot Towers已经是举世闻名的烂尾楼。
楼龄10年的Mascot Towers,当初出现地基位移,数百人被紧急疏散,所有住户被要求在15分钟内撤离。
他们已经很幸运,美国大楼“只有10秒时间”给你撤离。
评估报告说:“大楼似乎正在往下移动(moving in a downward motion)。”
另一个豆腐渣工程,悉尼公寓楼Opal Tower出现裂缝时,大楼紧急清空,住户连夜被疏散,业主度过了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个平安夜。
有超过3000人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过夜,无家可归之状,令人唏嘘。
距离Mascot Towers仅150米的另一栋大楼,仅5年就墙体开裂,漏水严重。
这栋大楼只有6层,2009年建成,然而从2014年起,已是“疾病缠身”,症状包括:防水问题,地基下沉,裂缝等。
公寓楼内部有水渗到了地下停车场,有些墙体已经开裂了。
建筑缺陷问题或许已经遍及整个悉尼,不仅公寓楼,独立屋也受到影响。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建筑业放松了监管。
过去几年,针对一些大型项目,有关建筑高度以及空间的种种规定,基本形同虚设。
建筑标准从90年代开始下滑,之后每况愈下。之前悉尼的建筑法规一度是很严的,如果你在70年代建房子,墙必须是砖砌的,地板必须是混凝土的。
但如今,有太多“可替代”的方案,澳洲的社会正在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开裂的大楼正不断贬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楼王Opal Tower两房90万,出事后,有人报价1澳币。
Mascot Towers一样是难逃恶运,有买家甚至出价1000元。
结语
根据新州法律,建筑保质期仅有6年,如Mascot Towers已建成10年,这也几乎意味着,损失只能业主自己承担。
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事还会发生吗?自己居住的建筑物也有危险吗?
从全球最严重工程灾难不难看出,造成重大伤亡的建筑坍塌事故往往与酒店和公寓挂钩,细究原因并不复杂,商业建筑规模体量大、设计复杂。
最糟糕的像美国案例,应该是典型的结构柱失效,建筑物本身由一系列的结构柱支撑,如果它们失去作用,将引发一连串的失效。
这样的无良开发商,应该永远地被钉在耻辱柱上。
所以,还能做点什么?
基于建筑工程安全实时监测,已有的技术通过安装倾角仪、压差式静力水准仪、表面应变计等智能监测传感器,对主体结构不同测点进行24小时实时在线自动化监测。
试想一下,如果针对所有建筑时间超过10年的大厦,进行24小时实时在线自动化监测,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公众的安全感会不会更强一点呢?
只是处于24小时监控的大楼,你还会住吗?高昂的管理费用只会吓爬无数买楼人。
回看一下美国迈阿密地狱式倒塌,你只有10秒时间逃生!
往期回顾
你真看透维州财政预算案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了吗?

睡在汽车后座的澳洲人:中年危机都是房子惹的祸!

澳洲买房局势变了?

感谢阅读,码字不易,顺手点个“在看”和“👍”吧
免责申明: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价格,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