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役,一些大陆官媒开始提出“什么样的人才配成为偶像”、“偶像和粉丝之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要基于诚信、反对欺骗”等问题。
流量之王吴亦凡:性,谎言,权力
文/戴仑
来源/多维新闻
由流量明星吴亦凡代言的化妆品韩束的网络直播间内,当女主播因为平时只有几十人在线的房间突然涌入300多万网友而兴奋又紧张时,在前方等待她的,不仅有老板当场决定奖励她的1万元人民币奖金,还有她即将成为可能是2021年夏天中国大陆最大的八卦的一部分的奇幻旅程。
当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发生于7月18日晚间的这一幕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一出大戏中被莫名分配了一个龙套角色。而大戏的主角,是流量明星吴亦凡。大量涌入韩束直播间的网友是来声讨抵制他的,因为他摊上了大事: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证他强奸甚至迷奸多名未成年人。
大约在一个多月前,网络上有一些吴亦凡先后交往多名女大学生的八卦爆料,其中包括涉事女主之一都美竹控诉吴亦凡“渣男”,自称吴亦凡在谈恋爱期间突然对自己冷暴力。
然而随着吴亦凡否认都美竹的说法,并表示要对“谣言”诉诸法律开始,都美竹放出的料开始一个比一个劲爆,包括但不限于:
控诉吴亦凡专门“欺骗玩弄未成年女孩”;
控诉吴亦凡要把女孩的照片放到酒局上,像商品一样被挑选;
“把女孩带去酒局,逼女孩喝醉,然后发生关系”(7月10日都美竹接受腾讯娱乐《一线》栏目采访时所说);
……
吴亦凡工作室很快联系了专门受理艺人维权工作的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发布一篇措辞正式且严厉的声明,起诉都美竹看上去箭在弦上。
按照一般的剧情发展,后续的事情交给法律处理,说谎的一方(或双方)付出一些名誉上和金钱上的代价,公众会迅速忘记这一切,如同吴亦凡身上此前发生的类似八卦事件一样。
但这一次,命运显然不想让剧情停留在吴亦凡出演过的影视作品水准上。
7月16日,都美竹发布一段手机屏幕录频,里面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吴亦凡的公关公司正在找她“解决问题”,并声称“不可能公开道歉”、“有把握告赢你”、“如果你愿意解决问题,那我们也可以不告你”。而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给都美竹一笔钱。
又经历了一些双方“商量价格”、都美竹声称公关公司给自己的协议暗含陷阱等回合后,7月18日晚间,都美竹放出了那条引发全网围观的重磅长微博,其中包含对吴亦凡对多名女性灌酒强奸、“强奸、迷奸多名未成年人”的指控(甚至根据都美竹的说法,其中两位受害者至今未成年)。
都美竹称:“你知道就目前我手里的东西,已经可以最少送你十年牢饭?”在贴文结尾,都美竹表示这是与吴亦凡的“决战”。
几乎是同一时间,吴亦凡发布声明,对这些指控进行了否认。声明称,他仅见过都美竹一次,没有没收手机,没有灌酒,也没有迷奸。至于爆料中所讲的“选妃”和“未成年”,也都一一否认。
然而汹涌的舆情已不可挡。在本文开头“百万网友进入韩束直播间抵制吴亦凡”的场面发生后,韩束当即决定和吴亦凡解约,结束一切合作关系。女主播在直播间里发布这条消息后,甚至让韩束当晚的销售额冲上一个夸张的高点。
截止7月19日晚间,已有12家品牌商与吴亦凡解除或终止商务合作,包括韩束、良品铺子、云听app、立白、滋源、得宝、华帝、兰蔻、康师傅冰红茶、王者荣耀、腾讯视频和保时捷等。此外,与吴亦凡有合作的部分品牌也已在官方微博中删除相关内容。
更不用说整个7月19日白天,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吴亦凡”、“吴亦凡”、“吴亦凡”。这还是在不少网友认为微博有“限流”措施下的状况,甚至有传言称7月18日晚间开始微信上有大量的聊天群因为讨论吴亦凡事件而被暂时封禁——可见吴亦凡真是无愧于“顶级流量”的称号。
当然,让公众“吃瓜”热情高涨的更多是都美竹在长微博中对于两人床帏之事的一些“定性式细节描述”,加上不少段子手的创作,形成了又一次“全民玩梗”的风潮。但也应该看到,众多自媒体在发稿时,大多在标题或叙述中加上“如果是真的”的字眼,这种谨慎说明,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此事已经超越娱乐八卦、明星绯闻乃至丑闻的层面,涉及实实在在的法律问题。”
正如多家大陆官媒所言,一个开放包容的舆论场,“容得下各种爆料和诉求,但是决不能揉进明明涉及法律问题和公共利益,却又不明不白的硌人沙子。”无论结果是刑事案件、诬陷诽谤中的哪一种,“这一事件都是严肃的,需要彻查澄清的,法律的严肃性和当事人的权益都是需要维护的。”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于19日晚间发文,称无论法律制裁,还是自律惩戒,都需要依据事实,“演艺人员如违背公序良俗造成恶劣影响,行业自律惩戒绝不会手软。”
《中国妇女报》也通过官方微博发声,“私德不修,人生必难行稳致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流量明星也不例外,相信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漏掉一个恶人。”
司法介入娱乐圈中的这一惊天八卦已成定局,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法律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只限制你不能坏的没边儿”,这句来自电影《烈日灼心》的台词,道出的亦是生活的面目。很多吴亦凡的粉丝呼吁“让法律给出最后答案”,但司法首先追求的是程序正义,判决可以给出一个结果,但未必等同于真相。
所以中国知名法学教授罗翔的那句话还是应该继续普及:法律是对一个人最低的道德要求。
经此一役,一些大陆官媒开始提出“什么样的人才配成为偶像”、“偶像和粉丝之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要基于诚信、反对欺骗”等问题。
而或许更应该反思的是,“偶像”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当前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的“粉丝文化”,很大程度上犹如网络时代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粉丝圈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泡(Bubble),将“偶像”包裹其中,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在“控评”,替他把批评和建议完全隔离,只留下夸奖。各个环节都有人因为各种私利,对“偶像”都是好言夸赞。
粉丝在信息场域为“偶像”织造了一间糖衣茧房。
同时“偶像”还拥有巨大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财富,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控舆论,抹去一切。“偶像”也知道信息茧房的存在,但他们不是“邹忌”——春秋时代的道德准则总是显得迂腐陈旧,甚至高高在上。同时他们能得到远超邹忌想象的权力与财富,因此大多乐于拥抱“命运馈赠的礼物”,然后被改造成更彻底的“肆意妄为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偶像”不变“渣”,都有些不符合人性。只不过娱乐圈有个相对好听的说法:人设崩塌。
实质上还是“权力”在起作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因为性和权力有关。”粉丝文化构建出了偶像与粉丝之间在权力上高位与低位的落差,有大陆自媒体直言,“偶像”们层出不穷的肆意妄为,“本身就是一种来自权力高位的暴力。”
在这个意义上,都美竹们对吴亦凡的“决战”,“是权力低位对原本可以只手遮天的权力高位者的一次撕破”——当然,还是要加上那个前提:如果都是真的。“大家好像都习惯了权力高位者的肆无忌惮,但是现在不是了,至少这次之后,有人会害怕。”
同时,对于都美竹,也不能降低要求——即便你的指控都是事实,也没必要在行文中动用“爱国热情”、“民族主义”去挑动对立情绪,不应该沾染任何对读者进行道德绑架的嫌疑。像“你不配待在这片土地上”、“想个办法把新冠疫苗抽出来,那是中国产的,你不配打”这类字句,还是不要公开发表为好。说到这里,笔者想起家中长辈曾感叹“年轻的时候,最好的才情都用来写大字报了”,今天的年轻人,在大环境尚好、个人有大把选择的情况下,切勿重复历史的错误啊。
END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