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伏中初伏的最后一天,明天中伏就开始了,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我们后台问“三伏喝热水”这个养生大法的留言也越来越多了。
而还有一些同学发了不可名状的奇怪说明图给我们,问孩子能不能吃冷饮。

类似的问题我们前几年已经回答过好几次。不过今年流传的“三伏养生段子”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新论点,那就是:这已经是连续第7年三伏持续了40天,也就是传说的“四伏”天。连续这么多年的四伏,会让人的身体累积更多的暑热,需要更加注意养生,更不能乱吃冷饮喝冰水,要多喝热水!
那“四伏天”有那么可怕吗?又是什么来头呢?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四伏天
,无论是30天,还是40天,都叫“三伏”,只是三伏里的“中伏”,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

每年三伏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是要看农历上的“庚日”。“庚”是古代用来计数的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7位。
如果用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看农历每天的天干,“干支尾号”是庚,也就是7的就是“庚日”。比如明天(2021年7月21日)就是庚日:庚午日。
初伏是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开始。

中伏是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开始。

末伏是从立秋后第1个庚日开始。
今年夏至后第3个庚日是7月11日(初伏),第4个是7月21日(中伏),立秋后第1个是8月10日(末伏)。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夏至和立秋之间,有时候有4个庚日,有时候有5个。如果某年只有4个庚日,那中伏开始过了10天,“尾号”过一轮,就过了立秋,下面就是末伏了。但如果有5个庚日,就需要等尾号转两轮,才能轮到立秋后的末伏。这时候,中伏就有20天,也就是整个三伏会有40天了。

而每年夏至(6月20-22日)到立秋(8月7-8日)之间,绝大多数(超过8成)是47天,少部分是48天。

所以这就变成一个数学问题:随机连续的47(或48)天中,某个尾号出现4次或5次的概率哪个高?—— 当然是出现5次的几率多(超过70%)。
所以,三伏天是40天太正常了,要远比是30天的情况要普遍,出现连续几年都是40天也是常见的情况。
而且“三伏天”原本就是对每年立秋前后,最热的一段时间的统称。在这些天注意防暑降温是对的,但三伏多少天,哪天开始,更多的是因为数学计算的“尾号”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到“庚日”入伏,就马上天气变化,人体也变化,要怎样怎样。更不是说三伏天长一些的年份就更热,三伏天短一些的年份就凉快。
这些年,尤其是自从一些医院互相取经,都学会了三伏贴创收大法,三伏天的养生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了。为了把“三伏天”宣传的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各种三伏天不能喝冰水,不能吃冷食冷饮的段子也广泛流传在各种网络社群中。
但其中绝大部分都禁不起任何推敲,比如今天文章开头那个喝冷水会消耗热量,导致人体从肾脏调出肾气转化为热量的胡扯图片,就是传统不传统,现代不现代,八成是从某些修真小说中看到的段子 —— “热量”是现代科学热力学的概念,和传统中医中的“热”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喝冷水的确会消耗热量,但人体要补热量,可不是消耗什么金丹、元婴或者肾气,而是你的脂肪。
如果真这么想,喝冰水凉水的效果,就是帮你减肥了呢。(虽然减的那一丢丢根本毫无意义)
我们之前问过大家很多次: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准确的说,是生活在大陆地区的中国人害怕喝冰水?而其他国家和地区日常喝冰水的人,也没有出现传说中那些“寒气入体”,导致的健康问题,寿命也并不比我们低?而我们畏寒养生了一辈子,关节炎、胃病、痛经这些与“寒气”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没比其他国家地区低?
一晃已经入伏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冰淇淋、冰棍、冰水,都将会是我们重要的幸福感来源。不过在幸福来敲门之前,我们总是要迈过不少类似“吃冰会伤胃”、“中国人的体质怕冷”、“从小吃这么多冷的,长大就*寒(*请带入任何人体组织器官名)”的门槛。当中国人不是最让人自豪的事情么?怎么创造了5000年文明,征服了从沙漠到雪原,从雨林到草原的体质,却连冰淇淋都不能开心吃,凉水都不敢喝呢?
喝凉水不会让人生病,喝不干净的水才会。喝冰水也不会把我们的胃冻坏。我们喝冰水的时候,会先经过咀嚼和口腔、食道的加热,进入胃里时已经不会那么冷。而且损失这点热量对人体并没有多少影响,更不会伤害身体,这来源于我们天生的恒温能力。
人类是恒温哺乳动物,我们的身体无时不刻都在制造热量。这样进化的目的,是保持在严寒天气下的活动能力。万万没想到,在学会用火、学会穿衣服,进一步增强御寒能力后,在中国反而出现了一群叫养生专家的不肖子孙,无视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强大抗冷恒温能力,试图把中国人变成全球唯一的“怕冷特殊体质”。
身体过冷过热都不算好,但热的问题更严重。在人体每天通过饮食吸收的热量中,绝大部分都最终转化为热量,通过空气传导、辐射、出汗挥发等方式散发到环境中。但当环境温度上升到接近甚至超过人体体温的时候,向环境散热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如果热量散发不出去,人就会中暑,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相比那看不见摸不着,但喝点热水就能像六脉神剑一样被逼出来的“体内寒气”,每年因为中暑而死亡的案例,才是血淋漓的教训。降低环境温度,充分补充水分都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在炎热的夏天,冷食冷饮,也是能帮助我们快速散热、远离中暑的好办法。
很多人一提到冷饮、冰水、就会担心所谓的“寒气”。但实际上,传统中国医学中的热、寒等概念,和我们上中学所学习到的物理学上的“冷”、“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不管什么文明,都习惯将寒和热作为两种对立的自然现象,但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以后,这个世界就不再分冰系和火系法师了,统称为热力学法师。
0度还是10000度的物体,差别只是本身分子的运动活跃度是一般Hi呢,还是非常Hi呢。
请州长来示范一下如何逼出寒气。
所谓寒和热,也只是人对身体失去热量速率的感知差异 —— 身体感知到散热很快,就冷了,提醒我们需要保温,别冻着;身体感知到散热太慢,就热了,提醒我们要赶快想办法散热,别中暑。所以热了,就老实听身体感知的话,少穿、避暑、散热、吃凉的。非逆天行事,该散热的时候反而喝热水、热水泡脚?这是把老祖先的“道法自然”有多少的逆反心理呢?
在反对冷食冷饮的意见中,其中有一些是对的,比如吃太多热量高的冰淇淋容易变胖子,所以要控制。但控制就好,不代表严禁,更不代表要反过来喝热水。
除此之外,舒服不舒服、喜欢不喜欢,这个就是个人喜好和体质的差异了 —— 有些人,比如有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或者是新陈代谢较慢的老年人群中,很多人本身对冷饮冷食会感觉不舒服。加上老年人群是养生节目或者自媒体的主要受众,这也是他们非常热衷传播类似“夏天要喝热水”的“养生概念”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很多人,本身并没有什么相关的疾病,但因为从小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的确可能喝冰水就不舒服。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毕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喝冰水长大就会xxx”的教导下长大的。不过这和基因没什么瓜葛,对比在国外生活长大的ABC华人,不难发现:所谓不能吃冰水冷食的民族体质,跟能不能吃辣,喜不喜欢放醋,没什么差别,都是来自从小的生活习惯
所以,如果中国人真的有什么“畏寒”的特殊体质,那这体质是哪里来的?当然不是前苏联专家的秋裤阴谋。而是因为从小的生活习惯,不准喝冰水,自然就会培养出全球独一份要带着电热水壶去旅游的中式体质。
是给孩子培养成未来的“畏寒”体质,还是更开心随意一些,允许孩子适度地喝冷水冷饮,吃冷食,一起快乐地度过这个夏天,这个是家长的抉择。
但有一点“养生”的建议,还是希望大家听进去,那就是:夏天要防暑,冬天要防寒。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无非是四个字:顺应自然。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更多和健康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健康”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水牙线能用吗?好用吗?
  • 益生菌,“可能”有用,但并不神奇
  • 亚铁氰化钾不是食盐里最有害的成分,这个才是
  • 白雾≠污染,那加湿器怎么选怎么用?顺便回一些空净和新风的问题
  • 用洗洁精洗碗,怎样可以少残留?(用碱洗碗呢?)
  • 当你开始变得怕冷,是老了么
  • 自制酵素可以减肥么?命不好就有可能
  • 奶瓶用到1岁记得换杯子,太久会有健康风险
  • 来,聊聊小dd的健康和护理
  • “中国体质不同....”这是什么鬼?
  • 宝宝多大可以吃大人饭菜?1岁+
  • 糖和脂肪哪个更坏? BBC双胞胎实验节目到底说了什么
  • 脂肪练着练着就成肌肉了么?
  • 生酮?少吃不吃碳水会更健康么?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