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有书问心浅笑 · 主播 | 阿成

有一位年轻人,兴趣广泛,想要在诸多领域成为“专家”。

但努力多年,他依然处处平庸,于是他向一位大师请教。
大师说:
“我们去爬山吧,到了山顶,你就会找到答案。”
在爬山的途中,看到形状独特的小石头,大师便让年轻人装在身上;看到颜色鲜艳的花花草草,便让年轻人捧在手里......
如此,还未到山顶,年轻人早已气喘吁吁,他不解地问:
“大师,为什么要让我拿这些呢?没有它们,我能更快到达山顶。”
大师微笑着说:“那为什么不放下呢?”
年轻人这才明白大师的深意。
一个人真正的自律,从学会放弃开始。
人生有限,学会放下,懂得放弃,才能使生命之舟更好地前行。
放弃急切之心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当我们一味追求速度,一心想要尽快达成目标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越努力,离期待越远。
因为一心求成,则会少了平和的心态。
这不仅容易使人做出错误的选择,还容易让人在急中生乱。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曾有一位在城际间穿梭的水果商贩。
有一天,天色眼见已经变暗,商贩很着急,希望可以在城门关上之前进入城中。
途中,商贩问一位路人,还有多久才能到城门处。
路人说:
“如果你放慢步子,稳稳当当地走,便能赶在城门关闭前到达。
如果你走得过急,那便无法赶在城门关闭前到达。”
商贩不知其然,再次加快步伐,赶起路来。
但是因为走得太急,不小心打翻了自己所带的水果,不得不停下来捡撒落的水果。
如此三番,商贩果然没有在城门关闭前,进入城中。
太过于执着自己的目标,反而会因为凌乱的心境,屡屡出错,消耗更多精力和时间。
甚至还会做出“杀鸡取卵”、“揠苗助长”的事情来。
一如作家宫部美雪在《勇者物语》中所说:
“不能急于求成,知识是要通过身体力行来掌握的,鲁莽行事,失去的东西会更多!”
沧海桑田,在历史中留下足迹的成功者,很多都是心思沉稳,从不急于求成者。
医学家张仲景,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很高的赞誉。
他耗时十余载,终完成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华佗称为是“真活人书”。
书法家王献之,苦练五年,写干18缸水,终写出有筋有骨的字来,与父亲王羲之并为“二王”,留下诸多作品,成为后人临摹的名作。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说:
“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着急建起高墙,地基便会不稳。
着急建立威名,手段便不光明。
不管做什么事,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皆是一种难得的自律。
漫漫人生路,看上去的捷径,往往离目标更遥远。
万物皆有序,凡事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才会孵化出结果,拥有持久的效益。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复利效应”:凡事都有一个酝酿期,这个过程缓慢而持久,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便会创造出持续的收益。
不要担心会浪费时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独特的价值,可谓是“不以硅步,无以致千里”。
放弃急功近利之心,用自律之态,学会延迟满足。
就像心理学中的“荷花定律”,沉下心,一步一脚印,积累沉淀,终厚积薄发。
这是时间,对自律的成全。
放弃不专之态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言: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自于专心致志。
若做事三心二意,抑或事事涉足,最终只能原地踏步,平平如也。
所谓“技多不养家”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三心二意,会让人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更无法明确自己的目标,这便如同没有动力的火车,只能停歇不前。
西晋文学家左思便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一旦定下目标,便会专心一事,如写出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当年,左思在读了张衡所写的《两京赋》后,很受启发,决心写一篇称颂魏国、蜀国、吴国都城的《三都赋》。
目标确定后,左思便开始行动起来:求教先贤,广搜资料,深入调查,精心创作。
这一写,便是十个春秋变迁。
在这十年里,他全部心思扑在创作上,居住的地方,到处放着纸和笔,只为了在文思泉涌时,可以随时随手记录下来。
经过不懈努力,左思终于完成自己的目标,那些曾经讥讽过他的人,也拜倒在这佳作前,纷纷传阅,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哲人西塞罗说:
“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一个人,只有放弃对事物不专注的态度,才能让自己集中精力于一点,倾巢发力。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成名前曾对福楼拜说:
“我上午用两个小时读书写作,再用两个小时弹钢琴。
下午则用三个小时踢足球,晚上还会去烧烤店学习制作烤鸭。
星期天,更是会去乡下种菜。”
福楼拜问道:“那你的特长是什么呢?”
莫泊桑想来想去,也答不出这个问题来。
福楼拜则笑着说:
“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读书写作,晚上的四个小时,也在读书写作。
我的特长,便是写作。”
莫泊桑顿悟,拜福楼拜为师,把心思全部放在读书写作上,最终成为著名小学家,写下诸多交口称誉的文章。
专注于做一件事,是自律的一种表现,也是对意志的考验,更是多数人成就功业的前提。
就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书籍《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与其三心二意,事事不专,不如专注目标,持续努力,用力绽放出最美的人生之花。
这是岁月,对自律的嘉奖。
放弃沉没成本
已经付出且不可再收回的成本,如时间、精力、金钱等,在经济学中,统称为“沉没成本”。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说到这样一种现象:
赛马场的人一旦下注,便会认定自己下注的马匹获胜的几率总是在增加。
这便是我们难以舍弃“沉没成本”的原因。
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逃避自己的损失,不自觉地继续投入成本。
如南宋时期,蒙古军队进攻金国,金国向南宋求援。
但宋人一心想要报“靖康之难”的仇,不仅抗拒思考“唇亡齿寒”的道理,还和蒙古联合,灭了金国。
没有了金国,宋朝很快成为蒙古的新目标,最终在三十年后被灭。
优柔寡断、踟躇不前,甚至意志消沉,这都会让“沉没成本”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
最好的办法,便是调整方向,及时止损。
与其在错误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调头前行,在正确的路上,得到正面的反馈,找到动力的源泉。
年轻的画家耗费所有的积蓄,在一条知名的艺术街开了一家画廊,主要展示自己的作品。
期望独具慧眼的人,可以给自己的画给出不菲的价钱,让自己得以延续梦想的资本。
然而,年轻的画家很快便发现,自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这条街上,知名的画廊实在太多了,自己的画廊在这鳞次栉比的街道,毫无竞争力可言。
心情烦躁的他来到街头的咖啡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陷入了沉思。
一天之后,他决定放弃“沉没成本”,不再为了苦撑画廊而继续投入精力、时间和金钱。
他决定先抓住商机,在这条艺术街,开一家咖啡馆。
为了节约成本,在装饰墙面时,他选择挂上自己的画作。
却没有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喝咖啡的人,惊喜地发现这些画的艺术价值。
尤其是在得知画者就是咖啡店老板时,消息不胫而走,年轻的画家和他的咖啡馆同时出了名。
“伯乐”亦如期而至,年轻画家的画作被一抢而空。
一位懂得放下“沉没成本”的画家,便因及时调整方向,取得了成功。
其实,不管“沉没成本”有多大,我们都要学会用断舍离的方式思考问题。
如书籍《断舍离》中所说: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人生在世,不应困于物,乱于心。
学会放弃“沉没成本”,是自律的开始。
不要去想自己曾经的付出,不必对舍去的过去念念不忘,它们终将会以另外的方式回归。
这是命运,对自律的认可。
思想家蒙田说:
“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时候都能控制自己。”
这便是自律。
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时候,控制自己的心绪,沉下心,给事情一个发展期;
在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行为,静下心,给自己一个专注期;
在寸进尺退、千虑一失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认知,放开心,给自己一个转折期。
如此,才能让生活可控,有未来可期,凡事有轨。
点个【在看】,学会放弃,让自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辜负每个起舞的日子。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