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衲曰”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去世
原载:《今古传奇·人物版》2020年第9期
作者:岳南
梅贻琦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大学并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开创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他手握庚子赔款,却分文不取。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去世时毫无积蓄。他是寡言的君子,是两袖清风的“守财奴”,近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评价他:“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
培养大师的大师
1908年夏,一个19岁的青年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于天津南开学堂毕业,当他摆动长衫,走出这座学府10年之后,门前的铜牌上,不可或缺地镌刻上他的名字,以示永久纪念。
这位学子,便是后来被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
谈起清华,人们便会想到大师云集和英才辈出,想到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所“寿与民国同”的大学之所以能有令人尊敬的成就,跟梅贻琦有着绝大的关系。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
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向全校师生阐明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梅贻琦出任校长不到10年,便彻底改变了清华大学的旧面貌,让清华声名鹊起。
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西方教育界曾如此称赞清华大学:“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
梅贻琦领导的清华大学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师,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23位),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台湾清华大学)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据统计,1955年至1980年所遴选出的中国科学院470多位学部委员中,有41%是梅贻琦时代的清华学子。
1940年,西南联大特意为梅贻琦举行任教25周年庆祝会,会上,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李书华非常得意地宣称:清华有今日的成绩和地位,与梅校长的努力分不开,当初推选梅先生做清华校长,“是我在任内最满意的一件事”。
面对这一赞誉,梅贻琦只是非常谦虚地把自己比作京戏中的“王帽”:“他每出场总是王冠齐整,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有荣焉’而已。”
实际上,梅贻琦对清华的贡献,恰恰是“搭成了一个好班子”。
梅贻琦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早期军阀割据,内乱不已;中期日寇进犯,民族危亡。广袤的华北大地,陷入“安放不下一张书桌”的险恶之境。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大军溃退、山河破碎、学潮汹涌的大时代里,梅贻琦如何以单薄的身躯承载这千钧重任,取得在今人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