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特别忙,到最后发现是在瞎忙、重要的事漏掉了。为了让自己工作效率更高及目标感更强,本文梳理出我自己的工作流。
我把工作流分为了9点:管理需求池、需求评审、流程评审、原型评审、设计稿评审、产品评审、产品验收、上线通知及培训、跟进反馈。
1·管理需求池
万事开头难,我认为管理需求池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所有的基础。就像蓄水池一样,水龙头打开后,就会有水流入,同时池子底部的塞子打开后就会有水流出,池子里的水是流动的,水太少了就没有水可以流出,水太多了会满出来,要想管理好需求池,就得让其达到动态平衡的效果。
需求录入
接需求如接客,所有的需求都需要先记录在需求池中,以免遗漏,可能刚开始你会觉得很麻烦不习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能体会到需求池的作用了。

需求池中主要记录的字段有:部门、项目、系统、模块、需求描述、需求调研、产品意见(价值)、优先级、状态、来源、提出时间、产品负责人、能否快速实现、上线时间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裁剪)
部门是为了查看该需求是哪个部门提出的。记录项目是为了清楚该需求属于哪个项目的需求。归类好后,需求很多时,通过筛选检索是非常方便的。
系统、模块、需求描述主要是记录该需求具体是在哪里,后面来看该需求能快速明白需求的意思。需求调研以及产品意见(价值)可能刚记录的时候没有,后面做需求分析的时候可以在对应位置记录。
优先级、状态反应出该需求的紧急程度及进度情况。
来源、提出时间、产品负责人,记录该需求的源头及谁来跟进,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
需求分析
记录好需求后,需要做需求分析,通过需求调研、竞品分析以及自己的意见,得出相对正确的方案。

分析时,可以找最终用户、提出人、负责人进行调研沟通,了解真实情况、痛点、原因、最终目的,并思考正常流程、异常场景以及影响面后,才好作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也可借助需求分析模型:5W1H(6W2H)、SWOT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KANO模型、AARRR模型(海盗模型)、PEST分析、SMART原则、北极星指标、用户体验五要素等。
需求排期
整理好需求就需要进行排期,把控整体需求,把需求归类进行排期,标上优先级,更新需求状态,以及整理到版本里。
2·需求评审
管理好需求池后,就需要对需求进行过滤,而需求评审就是起到过滤器的作用。
辨别需求真伪
辨别需求真伪可通过:频率、影响力、持续性、可复用性、效果这5点综合来判断。
如果是伪需求,则需要把该需求的状态变更为“已关闭”或者“待定”。

对于真需求就接着往下走,需要确定优先级。
确定优先级
确定需求优先级,优先级通常分为这四种:P0、P1、P2、P3、P4。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P0+。
版本规划
版本规划可以表格形式也可用思维导图形式,各有千秋。

表格字段有:项目、版本号、优先级、版本状态、系统、模块、上线功能、计划上线日期、实际上线日期、产品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研发组成员、对接人等。
思维导图主要以项目为中心,版本号作为分支主题,需求内容作为子主题列出,然后根据待启动、开发中、已上线分为不同背景区分,已上线的标记上线日期。

3·流程评审
整理并确定业务流程
流程评审主要目的是确保业务逻辑合理,业务流程方向没有偏差等。如何画好流程图可阅读我之前写的文章——《做产品还画不好流程图?
4·原型评审
明确需求边界
特别是对于完美主义、细节控来说,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超纲,什么都想做,大而全,想法是好的,但需要循序渐进的去迭代才能达到效果。
可借助两大原则:
1、是不是这个东西不做就不能往下走了
2、如何做到最简化
小龙也说过:“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输出原型
输出原型细节很重要,很多细节可以写到需求说明中,提高可读性。
5·设计稿评审
设计稿评审主要是看:交互是否合理,用户体验五要素、颜色、样式、排版布局等是否符合行为心理学。
6·产品评审
整理功能系统流程、细化需求说明、输出需求清单、录入禅道、启动项目
整理功能系统流程,细化需求说明,提高可读性。

创建WBS,根据需求功能点录入禅道,输出需求功能清单。
开启动评审会(Kick off),发送邮件,启动项目。
7·产品验收
跟进问题、产品验收
跟进开发及测试问题,跟进项目进度,进行产品验收。

验收时,可以把验收问题按模块分类,整理在一个在线文档上,开发改好后测试通过后进行在线标记,最终全部标记为验收通过后,产品验收完成。
8·上线通知及培训
发布上线通知、有的甚至需要撰写培训手册,对用户进行培训。
9·跟进反馈
上线后可能会影响现有功能或出现bug等问题,需跟进解决;并记录新功能是否达到预期,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点。
后台回复“需求池
即可查看需求池模版~
源 | 产品引爆点(ID:pmyinbaodian)
作者 | 王大力;编辑 | 放开那芒果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