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衲曰”
1951年5月29日,鲍罗廷去世
图为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典礼上,(前排左起)加伦、鲍罗廷、张太雷、汪精卫
原载:《粤海风》2018年第3期
作者:陶诗秀
鲍罗廷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民并不陌生。他1923年受共产国际委派来华工作,任孫中山先生的首席政治顾问;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解体后,离华回国。他来华以前的经历,一般鲜为人知;离华以后的情况也是一个谜。其实,鲍罗廷的生平极其丰富多彩,他的足迹遍及欧、亚、南美、北美洲,许多国家共产党的党史中都提到他的名字。本文仅根据所接触到的材料,将鲍罗廷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作一概括介绍。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在十八次表决中,他同列宁一致的有十一次,同斯大林一致的有十四次。
鲍罗廷原名米哈依尔·马柯维奇·格鲁森贝格,犹太人。1884年7月9日生于俄国西部威帖布斯克省的雅努维奇(自俄罗斯境内),三岁随家迁往拉脱维亚。年轻的时候,他在河流上当运筏工,后又移居里加(拉脱维亚首府),经常在码头上做苦力。
十六岁的时候,鲍罗廷参加了犹太社会民主主义总同盟(简称“崩得”)。三年后,他脱离“崩得”,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左派组织。
1904年下半年,鲍罗廷受列宁之召去瑞士。1905年“流血星期日”事件之后,他携带列宁的指示返回里加,积极壮大布尔什维克组织并加强同各派组织的联合工作。在反对沙皇“十月宣言”的斗争中,他成为里加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5年12月,在芬兰境内塔墨尔福斯举行的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会议上,由列宁提议,鲍罗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这次会议上,他第一次见到斯大林,当时,他们都是地方党组织的代表。
由于斗争形势恶化,1906年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转入地下。4月间,鲍罗延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合召开的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斗争非常激烈,在有记录的十八次表决中,鲍罗廷同列宁一致的有十一次,同斯大林一致的有十四次。这时,他和斯大林作为地方党组织的代表,还没有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核心。
1906年下半年,鲍罗廷前进的道路上发生了一个大转折。在沙皇的高压下,他同无数革命者一样被迫流亡国外。几经周折,他在美国定居下来,“夏季在农场打短工,冬来进城找活干。”1908年他来到芝加哥,认识了一位立陶宛姑娘——范妮·奥罗克,他们相爱,不久结为夫妇。鲍罗廷进过学费低廉的大学,后来在犹太人聚居区“赫尔会馆”教授英语,办夜校。1910年他化名奥特苏尔,参加了“旅美俄罗斯社会党九区支部”,任宣传局书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宁号召将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国内战争,并派代表到美国工作,与鲍罗廷取得联系。1917年“二月革命”后,美国成立了“支援俄国革命协会”,鲍罗廷是创始人之一。但协会中对支援对象发生了分歧,一派支持临时政府,一派支持工兵苏维埃,鲍罗廷被推举为“调解委员会”主席。协会最终分裂,支持临时政府的一派改名为“俄国民主之友”,出人意料的是,鲍罗廷却成了这一派的“总裁”。
未过多久,十月革命胜利了,当年很多鲍罗廷熟悉的革命者成了重要的领导人。鲍罗廷虽然离开祖国十一年,但国内发生的一切对他的引力太大了,1918年6月,他毅然踏上归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