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因为一个关于“那些被改瞎了的地名"的视频,北大84级校友群里有同学对于“苏州是由姑苏改来的”这个说法有疑问,于是,概率系的殷世荣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对苏州地名的由来进行了历史探究。(见前文
文章发出去后,不少人惊呼:概率系的同学,竟然古文功底也这么深厚啊!我们还收到了读者留言,希望能探究一下无锡这个地名的由来。于是殷世荣又花了几天时间,写下这篇文章。
读者与拔丝(北大84级校友的昵称)之间的交流,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拔丝学堂的许多讲座,正是应读者的要求,我们找来专家举办的。
这些良性的、积极的交流,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会是“拔丝学堂”的重要部分。

无锡乎?有锡乎?
——“无锡”地名探源
拙文《苏州之名,是由姑苏改来的吗?——苏州行政地名沿革浅说》在“拔丝学堂”发表后,引起不少同学和朋友的兴趣。文章末段引用了周振鹤先生、游汝杰先生的研究“一些含有‘于’、‘余’、‘句(勾)’、‘姑’、‘夫’、‘乌’、‘无’等地名冠首字的古吴越地区地名被用汉字记录下来之后,原义渐至湮没,后世不知其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如强解‘乌伤’为‘乌口皆伤’。以为‘无锡’其地本来产锡,至汉代锡已采尽,故名。或者妄说:‘后汉有樵客于山(指锡山)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皆无稽之谈。在现在的苏南、浙北、赣北和皖南的地图上还可以看到上述这类地名的残存,如句容、芜湖、无锡、余干、余姚、乌程等。
有位读者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后留言,希望进一步考证一下“无锡”这个地名的由来。我勉为其难,搜集了一点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编纂成文。探本穷源,吾辈力有未逮,谈天说地,诸君姑妄听之。
一、无锡锡山山无锡
无锡简称“锡”,因无锡有锡山而命名。“无锡锡山山无锡”,是无锡的一句老话,意为无锡虽有锡山,却没有锡。
据《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引《图经》曰:“昔有谶述其地云:‘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故名之。”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有锡无锡之说的记载,但明确是一条谶语。从另一方面,这条谶语反映了无锡人民不要战争,热爱和平,祈祷平安生活的良好愿望,因此,千百年来,得到老百姓的肯定而流传不辍。
唐代茶圣陆羽《惠山寺记》说:“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lì,灾害、伤害之义),天下弊,无锡乂(yáo,治理、安定之义),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按此处说“顺帝更为无锡县”是一误记,应为汉光武帝时。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秦国大将王翦)遂率大军南下,至于锡山,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召土人问之,言:‘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于雒,此山遂产铅锡,因名锡山。四百年来,取用不竭。近日出产渐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王翦叹曰:‘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今无锡县名,实始于此。
以上三处文字应为同一母本。记叙文三要素,地点都是无锡;时间:第一处“谶语”的产生时间是“昔”,狼狼阿狗,很遥远,很朦胧,第二处“铭文”的发现时间是“后汉”,第三处“碑文”的发现时间是战国末年;人物:第一处未交待,第二处是樵客,第三处因为“演义”的需要,人物由樵客改为军士,还增加了将军王翦、土人,三个男人一台戏,有行军、埋锅造饭、掘地等情节,完全是场活脱脱的话剧,动感十足,画面感很强。中心思想完全相同,周处、冯梦龙的版本比较简洁,是四句韵语,十二字,陆羽的版本繁复一些,多至八句二十四字。
关于“无锡”的记载,有其历史背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夺位,改国号为“新”,他大反汉制,进行许多方面的改制,甚至包括地名也反其义而改之,如“东明”改为“东昏”,“符离”改为“符合”等,“无锡”也被改为“有锡”,一本正经地演恶作剧,刷存在感。光武中兴,复立汉制,恢复原来地名,“有锡”也改为“无锡”。好事者为迎合光武帝刘秀,利用当时流行的谶纬,编成“无锡宁,天下平;有锡兵,天下争”之谶语,后人不知其原由,望文生义,误以为“无锡”与产锡不产锡有关,实是一大历史误解。
据现代学者考证,所谓碑铭只是传说而已,无锡锡山历史上不曾产过锡,以前没有锡矿,现在没有锡矿,一直都没有锡矿!顾一群所著《无锡山水》里面提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验证锡山是否有过锡矿,曾开凿了长300多米、宽高约4米的山洞(即今龙光洞),其间将岩石标本与土壤送至安徽地质局物探队光谱室进行分析……锡山岩石和土壤中含有11种元素。其中包括铅、锡,但含量极微,与一般岩石都含有多种矿物一样,不能作为矿石进行开采。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对锡山南麓进行调查,亦没有发现采矿痕迹。
“无锡”这一地名是古越语齐头式地名之一,是用汉字记录古越部族的语音而保存下来的。古代吴越地区有其独特的风俗和语言。但这种语言却没有能形成文字体系,或因秦始皇的统一而带来的文字统一而没能保存下来,以至于皇朝史官都采用汉语来记载与越语中与之相近或相同的语音,无锡地名也是用汉语音记载下来的一个例子。这种例子在江苏、浙江、安徽还保留了许多。但其原意却已无法考证。只知这种齐头式地名的头一字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同时期的古楚语也有相同现象,如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中的“羌”字,也是发语词。
其义关键在于“锡”字。《无锡地名》(郁有满,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10月第1版)说有的学者(未查到具体姓名)进一步认为“无锡”是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是“神鸟”。
2004年,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被发掘,出土了三件越国玉器玉玄鸟,被命名为“玉飞凤”,是一种远古图腾,2008年成为无锡市徽的“主体”,我猜想,这个“飞凤”或许就是“治鸟”,至少存在某种联系。
玉飞凤,长度约3厘米,有小孔上下贯穿,作振翅欲飞状,双目及冠部浮雕,正反面阴刻,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微雕工艺”。
江苏人民出版社《无锡山水》记录了一则“九龙戏珠”的民间传说:“上古有大锡球落入太湖,天生异象招引九龙相戏,引发洪水泛滥成灾。九名勇士困九龙于锡球之上,并将锡挖光,后成为今天的龙山、锡山。民间至今还有‘九龙嬉锡成九峰,无锡锡山山无锡’的民谚。”此说无从考证。
陈国柱《无锡演义》说:“春申君到吴,首先来到惠山。他问当地人山为何名,回答说是胥山,春申君听成了‘锡山’,因那时冶铸青铜器,要在铜中加锡,所以锡是一种重要的原料,故而春申君一听到‘胥’的读音,就马上联想到锡。于是他问山上有没有锡,当地人说没有。春申君沉吟道:‘锡山,无锡,却是奇怪。’又问西边较高的山峰叫什么,当地人说是叫华山。因语音的关系,他听成了“无山”,更觉诧异,于是他说:“无山,锡山,锡山无锡,此地就叫无锡吧。”这个也无从考证,但在无锡出现了和苏州同样的“胥山”,胥、锡二字声母相同,都是尖音“s”,正是吴方言区的语音特点。
《汉字古音手册》第117页、第77页(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1月第1版)
还有人认为,战国时楚国封黄歇于古吴墟(泰伯建都所在的梅里),无锡因“吴墟”之谐音而得名。
我认为此说不妥,吴语区(包括苏州、无锡)尖团音尚未合流,“锡”的声母是“s”,“墟(墟的同音字)”的声母是“φ(对应于汉语拼音中的x)”,“墟”字不可能音变为“锡”。
《汉字方音字汇》第98页、第69页(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9月第1版)
一篇《无锡地名的由来是什么》的网文(作者:盛锐科技视野淑惠)则认为“锡”通“赐”,是赏赐的意思。《诗经·鲁颂·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庄子·列御寇》:“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唐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祖籍中山,生于嘉兴,大约是他出生之前,其母做了一个梦,认为此子是大禹所赐(锡)。这些都是“锡”通“赐”的例证。
《资治通鉴》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兵入东越境,东越素发兵距险,使徇北将军守武林。楼船将军卒钱塘辕终古斩徇北将军,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余善,以其众降。上封终古为禦儿侯(在嘉兴),阳为卯石侯(在济南),居股为东成侯(东成一作东城,在九江郡),敖为开陵侯(在临淮郡),又封横海将军说为桉道侯(桉道或作按道、安道,在南阳),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在琅邪、东莱),东越降将多军㈠为无锡侯(无锡县,属会稽郡)。”平定东越之乱,楼船将军杨仆的部下钱塘人辕终古、横海将军说、横海校尉福,这三位是汉朝的将士,吴阳、敖、居股,这三位是原来(注意“故越衍侯”前的“故”字)东越的王侯,反攻越军于汉阳、杀余善,战场起义或者投诚了。前面六人都是因为立下战功获得赏赐并封侯,唯独东越大将多军一人,《史记》上说是“弃其军降”,应该是单枪匹马投降,没有带部队过来,所以没有战功,分量比前面六位都低,虽获封无锡侯但没有赏赐(锡)。所以“无锡”即“无赐”,就是没有赏赐的意思。当时汉朝对于对东越、南越的控制并不稳固,封降将多军为“无锡侯”,是典型的越人治越思路。既然没有军功,就只能是不加锡封侯。
这样的案例往前查找,泰伯奔吴之后若干年,周武王追封泰伯为吴伯,又给周章封侯。实际上人家此时早已是吴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封侯不封侯的根本不在乎。而泰伯则实打实地成了一个没能直接受到武王锡封的诸侯。这一次分封,一个是未能受周武王锡(赐)封的泰伯,另外一个是虽未锡(赐)封而已是吴君的周章,这样泰伯和周章也就成了无锡(赐)之伯和无锡(赐)之君了。所谓“无锡”是指泰伯让贤后,自己未能直接受封,也无后人被锡封,同时锡(赐)封仲雍之后周章时,周章早已是国王而无须锡(赐)封的事实。
二、《越绝书》、《史记》所载的“无锡”地名
东汉袁康、吴平所著录的《越绝书》多处记载到“无锡”。该书《外传记吴地传第三》云:“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无锡历山,春申君时盛祠以牛,立无锡塘。去吴百二十里。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太湖),以写(泻)西野。去县三十五里。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属(连接)于无锡县,以奏(通达)吴北野胥主疁。”历山又名舜山。今名舜柯山,在今江苏无锡西。无锡湖又名芙蓉湖、射贵湖。在今江苏无锡、常州和江阴之间,周围一万五千顷。北宋后渐淤,明代围为田。
《越绝书》虽为东汉时所著,比西汉时的《史记》迟,但所记却是战国时之事,具体年份是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至今已有2200多年,说明早在战国时可能就已有“无锡”这个地名。
无锡地名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曰:“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这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事。周振鹤先生认为,无锡建县即此年,因为按照汉制,侯国即县。班固《汉书·地理志》正式出现“无锡县”之名,是会稽郡所属的26个县之一。后来的历代无锡县志所记无锡建县年代都依《汉书·地理志》为准,记西汉初,甚而精确为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锡”之名虽在王莽篡汉时一度改为“有锡”,但仅过16年就恢复原名。以后一直保留至今不变。
三、无锡㈡行政区划沿革简史
春秋时期今无锡市全境属吴,其中蕃离(梅里)古镇(今梅村镇)是吴国早期的都城,现有泰伯庙等遗迹。
无锡的泰伯庙
苏州的泰伯庙
战国时期,吴(含今无锡市全境)灭于越,越灭乃属楚。
秦,今无锡市全境属会稽郡,郡治吴县(今苏州)。
西汉置无锡县,属会稽郡,郡治吴县(今苏州)。
新莽改有锡县,东汉复无锡县,属吴郡(会稽郡北部析置),郡治吴县(今苏州)。
三国吴废无锡县,旧地入毗陵典农校尉,治毗陵(今常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郡治丹徒
南朝宋,无锡县属南徐州晋陵郡,郡治晋陵(今常州)。
隋,无锡县属毗陵郡,郡治毗陵(今常州)。
唐,无锡县属江南东道常州,州治晋陵(今常州)。
北宋,无锡县属两浙路常州,州治晋陵(今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无锡县升为无锡州,隶浙东道宣慰司常州路,路治晋陵(今常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无锡州降为无锡县,隶南京常州府,府治武进。
清,无锡县隶江苏省(原江南省东部析置)常州府,雍正四年(1726年)以境内人口、赋税繁多,东部析置金匮县,二县同城而治。1860年太平军克无锡,并锡、金,1863年太平军败,清复置锡、金。
1914年中华民国废州、府,存道、县,常州府废,无锡、金匮二县合并为无锡县,隶江苏省苏常道。1927年,全国统一废除道制,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4月无锡解放,析无锡县城置无锡市。1953年升为江苏省辖市(地级)。1958年苏州专区无锡县划入,1962年析出。1983年苏州地区无锡、江阴二县和镇江地区宜兴县划入。1987年江阴县改市,1988年宜兴县改市。1995年无锡县改锡山市,2000年锡山市改设锡山、惠山二区。
综上所述,无锡在东汉之前一直是会稽郡、吴郡的管辖县。三国吴至南宋则归毗陵郡/常州管辖。元升级为州,常州则升为路,相当于普升一级。明又降为无锡县,清循前朝旧制,中后期析至金匮县。民国期间仍为县级行政单位,但脱离了常州(府)的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无锡跃升为地级行政单位,与苏州、常州分庭抗礼。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薛国屏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月第1版)的表格形式或许更醒目,但失于简略。
《无锡市地名录》(无锡市地名委员会编,198311月第1版)中整理的“无锡建置沿革表”比较详备。
上表显示在汉高祖刘邦时,曾有吴郡建置,到文帝时吴郡并入会稽郡。
四、经久不变的无锡城址
无锡县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了。令人称奇的是自建城以来,无锡城址和城中心一直都未有变动。《越绝书》所记载的无锡城,即为汉初所建之县城。县城在惠山东2.5公里,泰伯渎北2.5公里,因当时主要依靠水路交通,乃西依梁溪河筑城邑。设有子城(内城)、罗城(外城)两层。子城呈方形,子城东接城中直河,西距梁溪(西城河),南北位置相当于今人民路以南,前西溪以北。县治设子城内。罗城呈椭圆形,内外城都用泥土筑成。以后历代城墙遭毁重修。南宋以后,子城逐渐废圮。元末张士诚部将莫天佑据无锡,增广其制,用砖石砌筑城墙。明代王其勤筑新城墙,以抵御倭寇。该城一直延续至无锡解放。
194912月,无锡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作出拆除城墙、建筑环城马路的决议。195041日开工,历时1年,城墙全部拆除,改建为解放路。尽管无锡城市在不断扩大、发展,但城中心仍在以中山路(即城中直河原址)和人民路为十字交叉的老无锡县城一带。
江苏省现有的省辖城市和县城,建城时间比无锡早的有苏州、徐州、淮阴、沛县、盱眙、溧阳、宜兴。但苏州、徐州、宜兴几易其名,盱眙、沛县、溧阳几迁城址,淮阴既改过名又迁过城址,而无锡始终未迁过城址,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无锡经历了这么长的年代,地名和城址都未曾改变,充分说明了无锡历史的悠久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五、无锡别名
梁溪:本为流经无锡的一条重要河流,源出惠山,北接运河,南入太湖。梁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元代王仁辅《无锡志》云“古溪极狭,南北朝时梁大同(535-545年)重浚,故号梁溪,南北长三十里”。或相传东汉时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历史上梁溪是无锡别称,201510月,撤销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设立无锡市梁溪区,梁溪区是无锡市的中心城区。
金匮:严格而言,金匮县只是现在无锡市区(1949年以前的无锡县)的局部区域,不能用来代称整个无锡市区。
附注:
㈠多军,人名,姓多名军,《红楼梦》人物也有位姓多的,叫多官,诨号“多浑虫”,他的妻子叫“多姑娘”。
㈡此处“无锡”仅指19494月前的无锡县,或1949年的无锡市(县级)和无锡县,不包扩今无锡市(地级)管辖的宜兴市(县级,历史上为阳羡县、义兴县、宜兴县、宜兴州)、江阴市(县级,历史上为既阳县、暨阳县、江阴县、江阴州)。所引用的历史地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4月第1版)。
编著者:殷世荣
2021711
拔丝学堂以往部分讲座:
【拔丝学堂】:诗词格律管窥
“拔丝学堂”下面讲座安排:
7月17日北京时间晚上九点,江必旺,北大八四级校友,刚刚上市的“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分享15年前从海外回国后,在中国创业的经历。

7月25日北京时间早上九点,冯雷,北大八四级校友,美国凯撒医疗中心神经介入主任,主题:“眩晕症揭秘:谈谈头晕与目眩”。

7月31日北京时间早上九点,徐艺珊博士,加州执照临床心理学家,美国睡眠协会认证的第一位华人睡眠专家,主题:“如何改善睡眠”。

8月20日(暂定):汤涛,国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数学之美。

“拔丝学堂”所有的讲座音频和文字,将由“七彩娘娘”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