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最近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我参与了一些线下的和教育话题相关的论坛、采访、节目,在这些活动中,所有的话题、问题、论点,非常巧合啊,几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减负是不是伪命题”
哇哦,真刺激,怎么能是伪命题呢?减负肯定是真理啊,不然怎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年年减得这么起劲呢。

至于有没有用,那是另一件事。
最近接二连三的新闻已经快把家长圈炸平了,先是严打校外培训,再是从“北京西城学区房”下手杀鸡儆猴,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化”和“减负”,国家操碎了心。
家长领情吗?难说。
为什么说“难说”呢,毕竟小孩子才看过程,成年人只看结果。
昨天一读者给我看了这个:
在补习班冷却、家长的心还没冷却的这个交汇点,一大波中产已经提前开始自己找出路了。
确实如此,在北京的朋友圈子里,已经有人开始了“月薪5万请家教”的全新高品质生活。没有了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班、暑托班之后,看起来孩子没有减负,家长更没有减负。
朋友圈里还有位陪朋友在五道口面试学生家教的,说其中一位大二学生才华横溢,表现出众,比较抢手,才19岁已经有累积100课时的辅导经验,辅导过人大附小、北师大附小等名校的小学生......
好家伙,这届大学生有福了啊,还没毕业已经有高薪职业前景摆在眼前了。
补习班时代的终结不代表补习时代终结,也许对有些人来说,补习的春天才刚开始呢......
我有种预感,整顿培训机构成了一次促进“一对一教育”的推动,整顿结束之后,不但补习机构依然会存在,同时带动了一对一辅导在中产圈里盛行起来。一旦形成气候,很有可能会出现“补习机构”和“一对一”抗衡,到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感觉“一对一”才是高质量的补习,然后,“一对一”领域会竞争加剧,逐渐形成内卷......家长面对新一轮内卷,能做的也许只有多花点钱。
啧啧,这届家长多少有点毛病,富贵病,就爱在教育上乱花钱,你不让我花,行,我变着法地花,偷偷地花,嘿嘿。
减负减了也有好多年了,好几轮了,按说应该负担少了啊,应该孩子和家长日子都好过了啊,怎么就治不好家长这毛病呢,病没治好,治病成本到翻倍了......
所以现在大家能开诚布公探讨“减负是不是伪命题”是真的说明时代变了。
记得也就在两三年前,教育的主流讨论方向还集中在“歌颂减负”、“家长有多渴望减负”、“家长希望有哪些减负方式”、“如何减负如何减轻焦虑”……
而短短几年过去,现在家长心里对“减负”这件事,竟然都产生了超越莫比乌斯圈拧巴程度的认知。
和所有拧巴的事一样——初衷都挺好,貌似也在为大部分人考虑,应该也能造福大多数群众,但结局是只有极少数人从中获得了快感,剩余绝大部分人因此更焦虑了。
比如近两年大面积铺开、不容许有反对意见的“减负”大举动——低年级取消书面作业,小学不让考试,全面取消排名。
我有个未婚的朋友,由于自己不是家长,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肯定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啊”。
我告诉她:“没作业、不考试,就是对教育的亵渎”,她以为我在开玩笑,惊讶地问我:“难道你不想给孩子减负?”
这就是邪门的地方,外人都认为家长支持并深爱着所有的减负政策,而家长群体自己心里有数,我们是在被动地为极小一撮SB家长带盐。
100个家长里,有99个都会回答“这是矫枉过正”、是“伪减负”,另一个根本没空回答,她可能正忙着给孩子安排校外作业。
就算99.99%的家长支持学校回归正常范围内的作业、考试、排名,但“减负”似乎倾向于极少数不愿意做作业、不愿意考试、不愿意排名的家长,因为他们只需一个举报电话就能让老师和学校吃不了兜着走。
但更邪门的是,我身边怎么就看不到有这样的家长呢。他们存在于传说中,但又活生生地酿成了如今的局面。更加说明这届家长有毛病,为我们好的减负,我们还敬酒不吃吃罚酒,非要人家费力去举报。
就说说我儿子所在的学校,尽管是“一贯制”学制,但小升初、初升高,采用的是排名淘汰制,排在一定位次之后的学生是不能直升的,比如初中毕业验收考核成绩靠后的,需要去参加全市统一中考,和所有人一起竞争。
而现在,“不让排名”这一举措就会直接导致家长不能大大方方知道自己孩子的排名,大家只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分数来摸排,猜测,大致估计,通过小范围打听、大范围分析,来琢磨自己的娃到底处于什么水准,未来到底是稳定直升还是要面临淘汰。
现在的家长,活得跟个特工似的,情报能力、分析能力、应对能力、保密能力,样样都是专业的,而且全都是自学成才。
所以说啊,这种“减负”到底减了谁的负,增了谁的负,还看不出来吗?
有一种“减负”是自欺欺人。中考就是排名刷人,高考更是。换句话说,人这一生就是免不了被排名,从学习到工作,哪哪儿都是靠排名定位,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中考和高考就是赤裸裸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有人想要在K12教育里掩盖“排名”的功利性,想要让“排名”这种东西消失,以为这样能缓解压力。
布基纳法索的鸵鸟都不会这么干。
当然,我不是说要大肆鼓吹搞排名,但不抬不踩的正常范围内的排名不是“减负”的必要手段。而我国却有这样一个小群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头埋进沙子,不敢直面排名,号称减负。
什么样的人会这么做,不是一目了然吗。
抓教育、懂教育、孩子优秀的家庭会去举报作业、举报考试、举报排名?行行好吧,他们恨不得自己家孩子的排名在CCTV滚动播出三天三夜呢。

毕竟我们这届家长,经历过的太多了,同时被减负、内卷、躺平碾压过一整圈的我们,似乎清醒了,也不矫情了,终于回归到了本质:家长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
1. 每出一个新的减负手段,家长们的负担就加剧一次。
2. 每响应号召自主减负一次,安全感就少了一分。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学生减负,是家长减负。
家长也不是肉体减负,是精神减负。毕竟这届家长有毛病啊,得从精神上根治。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跟我诉苦说“减负”之后她快抑郁了。她的双胞胎儿子上小学后分到了不同的班,一开始她有点慌,心想我每天晚上要轮流给两个娃检查不同的作业多累啊!后来发现,这上学尼玛和想象的怎么不太一样啊,俩孩子天天回家没作业,顶多一个“朗读三遍”,上传打卡,读完俩娃就开始打架,打一晚上。
她问老师能不能布置点书面作业,老师说不能。
一怒之下她给俩娃报了课外班,结果这个暑假课外班都取消了。
家长的郁闷,可真不是什么矫情。其实你让我孩子每晚做作业,学习,一到晚上万家灯火,家家都在为成长而努力着,我们很愿意啊,只要别做大量无效低效作业就行,比如“一个词抄十遍”那类。
所以“减负”要做的无非就是减少无效负担,但谁去抓这些无效负担,这太麻烦了,还是一刀切好了。
我们从小怎么长大的,被怎么教育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该头悬梁锥刺股的年龄段,你让他早点睡,你让他不做作业,你让他快乐成长,中考完他就不快乐了。读书时不让排名不让孩子意识到竞争的压力,长大后他就没法竞争了,抵抗力就差了。
导致孩子真正有压力的并不见得是学业本身,而是超越底线的非正当竞争,可以消灭这些东西;还有社会和大人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可以改变这些态度。家长心里要有一个标尺,就是不攀比,不要求孩子完美,包容短板,那孩子就没有什么太大负担。在此基础之上,家长有的放矢地给孩子弥补短处,提炼长处,这才是家长的责任。

家长的责任绝不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快乐。
而像现在这样一刀切的减负,把有的没的都磨灭了,家长不知该往哪使劲,所以才觉得更累。
所以无论什么机构被消灭了,大多数家长的责任没有消灭,他们始终会想办法,有人的地方就有办法。到时候大家只会猜:谁谁谁的孩子都在家里一对一了,我们岂不是又输在了起跑线?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