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狂、哭闹、甩门……,长大后凡事负向思考、消极、抱怨,一生都活在失败的怨天尤人中。如何教养我家孩子处理情绪,回到正向轨道?
打开电视,青少年斗殴寻仇、飙仔横行伤人的新闻比比皆是,甚至好友、情人反目,盛怒之下持刀报复,场景触目惊心,令人不禁想问,现在的社会,究竟怎么了?

“情绪不懂得纾解,失控表现在外的是暴怒,压抑隐藏在内的则是焦虑、忧郁,”长年专注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的临床心理师王意中说。
许多人常误以为情绪管理就是“不要生气”,但实际上,人人都有生气的权利,青少年也一样,只不过每个人表现情绪的方式各有不同,轻则沉默冷战,重则咆哮喧闹、甚至伤害自己或别人。
王意中认为,家长从小就告诫孩子“你不应该生气”,却从没告诉他们“生气时该怎么办”,因此孩子只好选择最安全的方式——模仿。
父母一碰上不顺心的事,怒气冲冲地把电话一摔,或将桌上碗盘统统扫到地上,久而久之,孩子和同学吵架,也出现撕碎对方课本、或以暴力解决的行为。
当家长批评孩子情绪控管差,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也相差无几。
“很多爸爸对自己的爱车保养很清楚,妈妈可能对皮肤保养很了解,却对孩子的情绪保养不太重视,也不知道怎么做,”王意中叹了口气。
亲子相处切忌变成“在警局做笔录”
孩子的情绪化、负向思考,来自亲子沟通不良。
愈来愈多孩子在回应切身问题时,说不出话,或是丢一个笼统的说法“无所谓”、“随便啦”就搪塞过去,深究这种现象,源自于亲子间对话太少,于是孩子从小不喜欢动脑、不勤于思考,长久下来,他不习惯使用完整字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耐心说。
而且,家长常用“问”取代沟通,积年累月下来,问题不外乎“今天乖不乖?”“考试考几分?”“功课写完没?”
王意中认为,这类问句有两种问题,第一是范围太广,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再者父母问话时常惯用二分法,让孩子切换到“Yes”或“No”状态,加上对话中纠正的多、鼓励的少,孩子容易从中找到对他不利的解释,这正是“负向思考”演变成“负面情绪”的关键。
随着孩子长大,学习压力加重,王意中形容,这类问句会愈来愈像“在警局做笔录”,问句一再重覆如同碎碎念,孩子索性就不回答,或是错误解读家长的讯息,钻牛角尖,陷入负面情绪愈来愈深。
更糟的是,有些问句甚至传递着威胁讯息,精神科医师王浩威就曾在公车上,听到一位妈妈怒斥儿子“你为什么不读书?考这么差,这么不争气,妈妈不如去死掉算了。”父母口不择言,不但于事无补,更加重子女的负面情绪。
但许多家长是到了和孩子起冲突才发现亲子沟通不良,王意中建议父母试着描述你的儿女,扣掉课业成绩,还能说得出多少,包括他们的脾气、感受、特质、行为模式、或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发现自己统统答不出来,表示亲子间真正的相处时间太少,大人的期待和孩子实际面对的压力有落差,但双方却没机会沟通,这时如果爸妈持续提出要求,在青少年眼中就是一味数落,情绪反弹只会愈来愈严重。
思考模式负面,再加上对于情绪的认知不足,最终就可能导致极端的宣泄手段。
王意中临床发现,情绪容易出状况的孩子,情绪概念通常很笼统,也就是说,他分辨不出妒忌、愤怒、沮丧、疏离等情绪的差异。
例如考试考坏了,有人可能懊恼自己粗心、有人羡慕别人成绩好,也有人觉得念书一星期还是没考好,感到沮丧,但是无法分辨自己真实情绪的孩子,所有感觉都会混淆成愤怒,也就是俗称的“不爽”,这么一来,无法对症下药,压力就难解开。
对于情绪不定的孩子,父母从旁观察,引导他们厘清当下的“不爽”究竟是什么感觉。
王意中举例,父母知道孩子常在班上分组时落单,某天孩子放学后神情低落,他可以主动提起,说“爸爸感觉你有点沮丧,猜想是不是没跟要好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呢?”就像拿着一把刷子,将心头的灰尘扫去,情绪轮廓便能显现,孩子就能分辨学习,原来这样的情绪就是沮丧。
不过,爸妈怎么判定孩子当下的心情呢?王意中指出,关键在于“同理心”,必须先了解子女,感受到他确实的心理状态,再试着帮他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当然,这需要练习。
亲职专家杨俐容的女儿有次告诉她“妈,这次小考我不小心掉了30分。”当下杨俐容就以同理心回答:“那你一定觉得很可惜吧!”而不是落井下石地说“怎么考这么烂!”或是“谁叫你粗心,错这么多!”
示范和分享正向思考好榜样
不希望子女满身刺,扎己又伤人,“做好榜样”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王意中建议,可从示范情绪感受、分享情绪放风的方法开始。
主动和孩子分享对事物的正面想像,并让他练习对眼前的东西做正面描述。
先营造轻松聊天的情境,例如全家一起到餐厅吃饭,过程中自然而然分享彼此对这家餐厅的布置、食物等看法,刻意引导孩子,说出餐厅环境哪里好看,餐点如何美味,让他学习看到好的事物,也鼓励他说出优点。
除了对于正面事物有所赞赏,也要训练孩子在不符期待的情境下,仍找到正向观点。像是他载儿子上学时遇上塞车,虽然又焦急又烦躁,但是他会让儿子看窗外的景色,听听广播主持人播了哪些好听的歌曲,或告诉儿子“有了这次经验,爸爸下次就知道换另一条路走。”这也引导孩子在挫折时,仍然可以试着找到正面的讯息。
同为3个孩子的父亲,长庚生物科技、长庚大学董事长杨定一也高举正向思考。
他认为,正面的念头影响人最深,最需要从小培养。若有了正向思考的习惯,即使遇到挫折、负面的状况,都能看到正面的含意,未来的人生就有了指南针。
王意中建议,从小就能开始练习,让孩子处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个东西,趴着看、站着看、从上往下俯瞰……,可让他试着了解,其实就算同样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看都不一样。
等到孩子识字、懂得阅读时,王意中会从报章杂志或电影、电视节目中撷取有意义的话语,用网路、纸条等各种方式,和他们分享,尤其是亲子一起去看的电影,“共同参与过后,再把特别的话highlight(加强)给他们,就会印象深刻,这些佳句都是孩子们正向思考的宝库,”他说。
除了思考的引导,带孩子放风,以行动亲身感受纾解情绪压力的畅快,也是王意中的教育方法之一,他指出,很多国中生如果不打电动,就不知道该怎么放松。
他常带三个孩子到海边玩,“未来他们长大了,肩膀上的担子沉重了,或许他们会有自己的情绪出口,或许他们也会记得,还有海边这个我们一起放风过的地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