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晚上好啊各位
最近公号又来了不少新朋友,欢迎大家!
还不熟悉我是谁的朋友请戳👇
围观我的奇葩职业经历👇
这个公号主要关注科学养育和学龄前启蒙,关于详细的学龄前启蒙规划,都在律师妈妈给四岁女儿制定的晚间安排时间表这篇文章里!
近期好文还有:
还有
各类启蒙资源
分享给大家,可以去公号慢慢翻!

今天这篇和大家聊聊我从前的留学经历!
我算是个“老”留学生了。有多老呢?我去英国那年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还是1:14.95
是不是好多人的记忆里压根就没有过这个数字
但这个数字我可记得太清楚了,我按着这个数换了9000磅的学费,再加书费、住宿费、生活费若干,大学毕业去了英国。出国很长一段时间买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物价乘个15。
瑞郎是乘10……
现在的英镑价格没腰斩也差不多。但今天不聊外汇,我想聊聊出国留学这段经历,在养小孩、教育小孩上,都给我带来了哪些思考和启示。
先揭晓谜底,关键词有两个:自立、热爱。
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有点假大空,先讲几个我在英国的故事吧!
国外的大学不像国内,学生都住学校宿舍。相反住学校宿舍的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在校外自己租房子。一来便宜,二来自由。
学校的宿舍数量也不多,要提早订,还得看运气。偏偏我运气没那么好,没订上。
所以当我拖着一堆行李大包小包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辗转100多公里终于到了学校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该往哪儿去的。
到学校的第一站就是这,毕业时有多春风得意,入学时就有多落魄

没手机、没住处,除了时差和一大堆行李,两眼一抹黑。
幸好那时学校还没正式开学,还有空着没入住的学生宿舍临时落脚,把一堆行李蚂蚁搬家一样搬到一间空宿舍以后,就赶紧买了张电话卡联系租房了。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是个周五,下着大雨我跑到宿舍楼外面的电话亭先打电话报平安,然后赶紧联系租房。而过完那个周末后的周一,就正式开学了
法学院!
比较幸运的是很快就通过学校的Student Union(类似于学生会)找到了校外一幢空房,还打包赠送了两个中国室友,一男一女
房子离学校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装修也很旧了还没几件家具,我们三个不得不暂时铺个床垫睡地板上,行李箱也摊了一地。
但当我们终于把所有行李都搬完关门上锁后,还是不由欢呼雀跃了,完全没理会当时“家徒四壁”、一地鸡毛
我就在这一地鸡毛里开学了。
拿着所有的证件和证明,去学校不同的办公室办入学手续、交学费,去law school(法学院)报到,去伯明翰警察局办国际学生卡,办Young Person Card(学生交通卡),去银行办信用卡,再拿着信用卡去签手机。
当然,还有见缝插针地上课
奉献一张课间高糊照,都忘了是谁给我拍的。
在国内大学报道的时候我几乎是甩手掌柜,一切都是慢慢姥姥姥爷带着办的,连床铺都是他们帮我铺好,以至于现在对当时入学的程序毫无印象。
所以到了英国是什么感觉呢?
就是原来入学需要办这么多手续啊!
原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需要准备这么多东西啊!
原来像个“大人”一样独立生活需要操这么多心啊!
一夜之间就成长了。
除了打理一地鸡毛,还有很多挑战,很多“第一次”。
比如第一次组装家具,第一次学着歪果仁的样子打理花园,第一次找外国医生预约看病、翻着字典费劲扒拉地叙述病情,第一次大冬天半夜供暖突然坏掉三个人集体冻醒,裹着被子一块巴巴挺到天亮。
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邻居家的门前花园!
还有第一次用英语“谈判”。
租房肯定要和房东签协议的。当时我们一块合租的三个人是不同的专业,只有我是法律专业,所以拿到好几页密密麻麻的英文租房合同以后,他们俩就一致把我给推了出去
我们和房东约了时间,然后就开始了“谈判”。过程怎么说呢,只能说人被逼到一定份上是会爆发潜力的……
我就操着半生不熟、夹七杂八的三脚猫英语,硬着头皮一条一条和房东过合同,定好了起租日、租期、续租条款、费用承担、赔偿等等,最后还跟他砍了半天价、降了点房租。
“路之尽头”我们的房子。一楼的大窗户就是我的房间
谈完以后觉得英语都说得比以前顺溜多了!
多年以后我终于在谈判桌上独立代表客户谈判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起来这次“英语谈判”的初体验,谁能想到职业生涯从那时就开始了呢
后来我们三个“拆伙”了,分别搬去了不同的地方,我和另一个女孩找机会搬进了学校宿舍,终于不用再走半小时山路再换公交车上学。合租的男生也换了住处还买了车。

虽然合租只有短短一个学期,但那种初来乍到一起共度难关的感情还是挺持久的。
每天上下学长长的路。
合租的男生买车以后率先给我们两个打电话邀请“试驾”,特别豪迈地表示以后再搬家或去超市采购他全包了,再也不用俩姑娘扛着死沉的大包小包爬山了!
所以啰里八嗦说这些是想说什么?其实很简单,
“人终要学着自己长大”。
要了解生活的真相就是琐碎和鸡毛蒜皮,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去处理这些鸡毛蒜皮,也就是自理
要学着从“躺平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支棱起来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要有本事不光打理好学业,更要率先打理好生活、打理好自己,也就是从“自理”,到“自立”。
我的学校宿舍,费用是73镑/周。
我的家庭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慢慢的姥姥姥爷也没什么育儿知识和理念之类,完全是凭着朴素地直觉养育。
但我很感激慢慢姥姥的一点,就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她就要求我参与家庭劳动,平时家务分工、一家三口集体劳动。
小时候家里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慢慢姥爷拖地、姥姥做饭,我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把书本用具一应摆放整齐,然后饭后洗碗。
插播一幅美图,我们学校的宿舍楼,名字就叫lakeside(湖边)。这些大鸭子大鹅都是女王御赐的呢
别小看这点家务活,它首先给我灌输了一个观念:人活着是要劳动的,就像活着就要吃饭一样,而生活本身就是琐碎的。用慢慢姥姥的话说:过日子就是事摞着事。
它还给了我一项能力:任何时候独立生活,都不会觉得劳动是件难事,不会让家务或是琐事弄得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任何时候都能把生活打理得有条有理。
虽然刚到英国的时候被完全陌生的环境给整得有点蒙圈,但很快就定下神了,明白了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反倒一下子支棱起来,开始热火朝天地生活、忙碌。
到英国独立做的第一餐饭

所以你要问我一个人在英国的时候觉得苦吗?难吗?一点也不。即便是一个人病在床上爬不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过这样的怨念。
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啊!
这样的“稳着陆”,很大一部分就源于内心确信自己有能力、事实上也真的有能力handle(处理、应付、解决)一切麻烦。
而且更重要的,觉得处理这样那样的麻烦相当有意思,每当完成一件事,就会觉得开心、成就感满满。
后来逐渐熟悉了环境,就开始琢磨着四处蹦跶了
在健身房办了健身卡开始健身,在学校的餐厅酒吧找到了兼职开始打工挣零花钱,参加各种轰趴(homeparty家庭聚会),和小伙伴一起欧洲旅行。
当然,还有玩命儿念书。每天忙得24小时不够用,孤独寂寞冷?不存在的。
和小伙伴一起自助游暴走欧洲,在少女峰峰顶

就真得变成那种自己能挣钱(还挣得不少)、自己给自己买单、按自己的喜好安排一切的大人了呢!
所以你要问我真正独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从二十出头一个人扛起行李出国的那天。
后来毕业了,回国了,工作了,忙成狗。
律师界有个潜规则就是“女律师当男律师用,男律师当牲口用”。但别管当成什么用、别管在哪儿,都能把自己和周边安排的清爽妥当。
以前我有个习惯,除非头一天晚上加班太晚,第二天早上一定会六点多起床,沏好茶一边喝茶一边把家里打扫收拾一遍,然后再去上班。
这样每天不管晚上几点回家,推开门都是一派整洁有序,满满的放松感和归属感。

回国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个工位。
再后来结婚生子,有了慢慢,变成全职妈妈。每天带娃奶娃遛娃,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再再后来又重新有了工作,活成一支队伍已经不够用了,直接变成两支队伍:一队负责照顾慢慢,一队负责打理自己
每次忙得要精分、累到想暴走的时候,都会想起当初在英国在大雨里推着大行李箱搬家的自己,早晨四点多起床去打早工的自己,还有玩命儿念书、通宵写paper的自己。
然后就又有了精气神儿,安静下来收拾一地狼藉,整理生活和工作环境,重新恢复内心秩序。
所以你问我留学生活带给我什么?只有“自立”吗?
自立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能力背后的心态才决定一切。这种心态就是热爱生活
全凭热爱才能有精气神儿去打理一切,才能乐意并且内心自洽地去打理一切,才能从处理一地鸡毛中获得成就感。
欧洲旅行时和小伙伴晚上在小旅馆玩“贞子”,好臭屁的一群人

除了热爱生活,还有热爱学业、热爱工作、热爱事业。

在学校打工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朋友Jing,高中毕业就来了英国,从A Level读起,后来从我们学校毕业以后又去了LSE念硕士。

她去LSE念书的时候我也硕士毕业回国了。后来再回英国,就直接去伦敦投奔了她。
LSE的位置得天独厚,想去哪儿玩去哪儿参观都很近很方便。我们白天一起四处溜达,晚上就挤在她宿舍的小床上聊天。
和Jing在白金汉宫
伦敦的物价可比我们学校那个小镇高多了,同样的费用在我们学校能住到条件很好的单间,在LSE只能住很小的一间,洗手间也小得转不开身,关键还是双人间
我问她为什么不租个条件好一点的房间,她说一来伦敦开销本身很大,而且学校也禁止打工,少了一份收入;二来她要攒钱买一些工具和设备辅助学习。
那时我才知道她学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简单说就是做电影(复杂了说我也说不明白……),而她的梦想是去好莱坞。
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的都是同一专业,成绩非常棒,在英国五六年每天就是念书和打工,有空就四处搜寻专业相关的东西。
她说的那些技术啊专业啊我没听太懂,但我牢牢记住了她憧憬好莱坞时两眼闪闪发光的样子。

在Harrods认真写留言的Jing。
后来她真的就去了好莱坞,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也早就在美国定居。
这真的是一个因为热爱而坚持,最后达成梦想的美好故事。
后来我在加班加得生无可恋、出差出得只想辞职的时候,经常就会想起Jing。
再看看自己,做律师不是你自己选的吗?不想做到合伙人了吗?工作出差虽然累,但享受到的都是最好的工作环境,有靠谱的团队和队友,唯一需要保证的就是做好工作,

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这绝对不是灌鸡汤、打鸡血,也绝对不是说我们一边996还得一边给自己洗脑“工作让我快乐”,

而是想说,当你真的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心甘情愿地给自己找到100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就好像不想做一件事就会找到100个不做的理由一样。
故事讲完了。那这些和育儿有什么关系呢?
有小孩以后我常想,到底应该教给小孩些什么?到底给她点什么,才能让她一生受益?我又能给她点什么?
是用自己的过往经验去指导她少走弯路吗?还是自己积累半辈子然后去给她铺路,设定一条自己觉得稳妥的路线让她走?
未来不可预测,我过往的经验早都是过往了,哪有那个胆量去指导未来?我为她铺一条路她就愿意走吗?这条路就是对的吗?
总不能时至今日了,我还想着她“有一纸帝都户口好找工作”、或是“进入体制内端上铁饭碗”吧?那我和几十年前的父母,又有什么分别。
想来想去我都觉得该对未来和下一代充满敬畏。
而我能教给小孩的,也最希望能带给她的,就是自立和热爱。

第一,热爱生活,参与劳动,绝对不能当甩手掌柜、“一心只读圣贤书”。
能自立,能独立有序生活,乐意并且有能力应对生活的琐碎,并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那种话,我永远都不会对小孩说。
第二,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和事业,并投入地为之努力。
而我能做的就是尊重她,尊重她的好奇心,鼓励她的好奇心,并充分给予她选择权,就像当初慢慢的姥姥姥爷对待我的那样。
我喜欢看书,他们从来不限制我买书、读书,也从来没说过“少看点闲书”那种话,所以我语文成绩非常好,作文总被当范文,还从小就赚稿费了。
我想学法律,他们毫不干涉就让我去学了法律。学完还想出国,就默默想办法筹钱给我出国,而什么“赚钱不容易要好好念书才对得起爹妈”或是要求感恩那种话,他们也从来都没说过。
后来我工作、又不工作,当了全职妈妈、又重新开始工作,还拼命挤时间不吃不睡地写公号,他们也都是全部支持
而我呢,就是因为每一条路都是自己选的,所以一路都很拼,心甘情愿地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收获很多快乐。
我也希望慢慢拥有这样那样的热爱,享受为自己的热爱付出辛苦,取得收获,幸福生活。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