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我们这一波儿80后特点特别鲜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

出生赶上了独生子女和婴儿潮,上学赶上了取消大学毕业包分配,毕业赶上了中国的房地产火箭发射式起飞;
生育赶上二胎甚至三胎,老了还要面临退休年龄延后、老龄化社会、一对独生子女上有四老下有N小……

步步踩在政策的节骨眼上,论得好处那叫一个不赶趟儿!
70后工作买房享受政策红利,90后工作买房享受爹妈福利。唯独80后,什么什么全靠自己,走对走错没人兜底。
反正我是这样。我相信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80后也差不多。
所以我们这拨儿人普遍有个共性:特别爱为自己负责
我刚上小学时,慢慢姥姥就把一块白胶布贴在书桌正中大座钟的玻璃罩子上,白胶布上写着四个大字:苦尽甘来
小时候家里有同款不?本来还有个玻璃罩子的,年代久了不知什么时候没了。
平时在我耳朵边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天你做计划了吗?
鸡血不?我总觉得慢慢姥姥毕生的战斗力都投注到读书时期的我身上了,以至于现在对慢慢完全是另一个极端,恨不得认个字都怕累不长个儿了
上学以后学的读的都是保尔柯察金之类,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以至于几十年的人生里,但凡有一分钟停下来、闲下来,都会觉得心里发慌,开始一遍一遍问自己:计划完成了么?有下一步计划了吗?
生怕一不小心碌碌无为然后就羞耻了。
你说这样一拨人当了父母以后会是个啥样?
慢慢小时候我是全身心扑在她身上的,所以全部的安排都是围绕她。那时的计划基本以周为单位,包括吃喝拉撒和遛娃。
后来她大一些了开始各类启蒙、早教,她快两岁的时候我给她“手绘”了第一张计划表👇

再往后她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也开始忙自己的事,原来靠手机日历记日程开始不够用了,就在专门的记录本上记,每隔一段时间做个计划,明确一下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对她目前什么状态(包括生理、情绪等各方面),各类启蒙走到什么程度,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心里始终是有底的。
大方向把握住,细节可以看情况调整。
对慢慢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她做计划,先给她打样儿,然后让她试着自己安排。现在我们俩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你今天上午有什么计划?想怎么安排?
👶:先玩会儿玩具,你先收拾(餐桌厨房),然后出去活动,回来以后我看书你做饭,行吗?
行啊!您连我都一块安排了
所以聊这么多是想说什么呢?
写公号其实是个挺费力不讨好的活儿,生怕一句话说不合适了让读者不开心。
比如今天这个选题吧,“四岁小孩的晚间安排时间表”,四岁小孩不是应该除了吃睡就是玩吗?有什么可安排的?矫情呢。
别说别人了,就是我身边的亲人朋友们也得一大堆喷我的,那么点的小孩学什么?好好长身体好好玩就行了!别把孩子搞那么累!
说的都对
,一点毛病没有。

但该安排我还是得给她安排。首先教育从娃娃抓起这点什么时候都错不了。
特别像我们这种背景的80后家长,在帝都这个环境里,能给小孩提供的起跑线委实不高,所以不敢让小孩裸奔。
我只能在家长端尽量多付出一点,保证她愉快生活的同时,在各方面都争取给她启蒙一下。祛除矇昧为主,注意绝对不是超前学。

这一点上,尤其体现这届家长不容易,心不能不操,还得注意科学,把握好度。
其次这届孩子也不容易,不读书不行,死读书更不行,天地更加广阔了,要求也是更多更高了,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说也更加不均衡了。
教育大环境如此,做家长的在孩子人生早期稍微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帮助他们培养一些核心的素质和习惯,其实是给他们日后的人生助力。
看清这些,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小孩的早期教育和启蒙这件事了。
所以做学龄前启蒙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最好有一个规划。心里有底,眼前有方向,手里有细节。这些全部都是家长的工作。
我为慢慢做的全盘规划是这样的👇
全盘规划有了,第二步是按照优先级排序。这个主要解决时间冲突或者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哪个。
这个大原则、大方向需要家长来把控,同时也需要孩子做出一定配合。
我们家的优先级排序是这样的👇 越往上越重要,需要优先保证。

这个顺序也不是我一拍脑袋自己想出来的,当然里面有我的判断和引导,比如睡眠和体能必须是排在第一位优先保证的,而且体能必须是户外活动
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玩耍,如果时间允许最好两个小时,甚至半天、全天。
再比如阅读是除睡眠和户外活动以外需要率先保证的
,每天坚持,多少不限。

在所有这几项里,慢慢最喜欢户外活动、亲子阅读、科学和艺术。所以这个排序也充分尊重了她的意见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是这样执行的。当你脑子里已经有明确的价值排序以后,行动会自然而然地排序取舍。
接下来是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的划分。这当然也是家长的任务了,需要自己先厘清,再带领或者引导孩子执行。
圈里的是需要用整块时间来做的——时间不能自己控制,不能随时中断,比如课程类,或者本身耗时就比较长,比如户外活动、观展。
圈外的是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中断了再开始也没什么难度的,只要有时间就可以来一点。
规划有了,优先排序排好,时间划分也清晰了,接下来就很简单了,把各项内容安放在不同的时间块里就ok了。
也就是执行层面的了。这部分需要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与、高度配合。
慢慢幼儿园每天五点下学,有课的情况下晚6点半以后才能到家。每天晚上从到家到睡觉,通常只有四个小时。
按四小时来计,我们平时工作日每天晚间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体现在饼图上的比例就是这样的👇
其中“各类音频”包括英语分级、英语绘本、英语儿歌,也包括古诗、四大名著等等,这部分集中放在我和慢慢洗澡、以及慢慢入睡前听。
“古诗/识字/科普视频”放在每晚给慢慢洗完澡整理完毕、但我还需要时间收拾自己没法开始阅读的间隙,完美把她占住、解放我
“其他”的内容更多,学几个高频词、玩玩具、收拾玩具、练习写几个数字,或者在我吃晚饭的时候她去看二十分钟英文动画片。
周末和平时的风格完全相反:

户外活动

逛公园、逛场馆书店耗时半天到一天

查漏补缺

集中完成周一到周五数学和英语全部课后练习,当作复习
着重补周中花时间比较少的科目,比如周中没怎么学古诗,就补一补古诗,没怎么认字就多认几个字;
这些大概耗时半天。

自由活动

玩玩具、做手工、看音乐剧、看纪录片、去超市买菜、和小伙伴瞎跑、聊大天、四处祸祸……
一切慢慢自己做主,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每个周末至少保证有半天的时间,完全交给她自由支配。
我们来看一下全部环节里的责任划分
✳️规划层面:家长全责
✳️引导层面:家长大部分责任、小孩配合
✳️执行层面:小孩是执行主体、家长保障
所以谁的责任更多?谁需要投注的时间精力更多?明明就是家长嘛!
学前启蒙看起来是孩子做了很多,其实核心还是家长:家长的规划、统筹、陪伴。
所以讨论小孩下学后的晚间安排或周末安排,其实是在讨论我们要怎样陪伴。
不信你看那些一问就能甩出个无比周全的课后/周末/假期“时间表”的家长们,并不是他们有多鸡血,或者多热衷“鸡娃”,
而是他们确实在养小孩、教小孩这件事上花了心思,并且愿意牺牲掉一些个人时间,倾力陪伴
前面思维导图里的内容就是目前我家学前启蒙的全部内容了。大家对哪些比较感兴趣,可以后台留言告诉我,我会详细和大家分享~
- End -
往期推荐
玩转空间想象力,24组数学概念一网打尽,这套数学启蒙神器,我捂不住了
独家干货|0-6岁英语启蒙路线和推荐用品清单
亲子游泳大起底,你有没有交“智商税”?
上万块的早教学费值得花吗?调查了多家早教中心,终极答案来了
数学学霸都拥有的“数感”,到底是什么?一套玩具九大玩法,一文全说清
亲测几百本英语启蒙绘本,这份超全0-6岁英文书单,进来抄!(内含绘本资源)
两年带小孩读完七套英文分级读物,这是一份你从没见过的“英语分级全攻略”
市面上五六百块一节的精华课,我给你们薅来了重点!
想让孩子学钢琴?琴童路上的“坑”先了解一下!附音乐启蒙动画资源
这套贵得要命的经典英文绘本,我专为中国孩子制定了一份独家“剁手指南”!(内含独家资源)
一口气给小孩选了40个兴趣班,这份全网独一份的“报班指南”,能帮你省下大把银子
带小孩连刷20家网课+亲测三个月,这些真金白银换来的大实话,你不妨一听
听说掌握这220个单词,就能拿下英文阅读第一关?
学语文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
古诗、识字、自主阅读,“大语文”时代中文启蒙怎么做?
三岁录制英文绘本音频,听力词汇量2500+,透露一下慢慢过去两年的英语启蒙思路
别幻想了,英语不会凉。
有一说一,在KET、PET这件事上,你可以放过小孩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