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市2021年高考成绩的公布,每个考生开始迈向了属于自己的不同方向。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发榜季中,多了一些“禁用词”—— 教育部在官网发布的文章中说明,“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如果这个政策可以继续坚持执行下去,那么“高考状元”这个词可能就会和我们告别了。而这几天在新政策的要求下,我们也在网络上看到了各种神奇的擦边球操作。比如有的学校宣传用“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来替代文理科状元,有的干脆用“禁止宣传本校学生获状元”的通告来替代宣传炒作的公告。
但在国家大政策的面前,真心建议这些学校不要有太多小聪明,一方面抖机灵的擦边球不符合为人师表的形象要求,另一方面也未必那么好用。根据前两天的新闻报道,山西一所中学的校长就因为违规宣传被处分,五年内不得评优和晋升,当地(县级市)教育局也被通报批评。

这些新闻在最近几天引发了很多关于“状元”的讨论,比如有很多网民认为这种禁令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认为高考第一名毕竟是“金榜题名时”,是自古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
不过这些将高考状元=科举状元的评论,也让我们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炒作“状元”这件事,倒是在科举时代就有了
过去想中状元,需要先参加各地的考试,也就是乡试,通过之后,才能进京赶考,各地的考生要先参加会试,考中的才能参加最后的殿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

所以当时的考生,大多来自于京城之外的地方,赶考就需要找地方住宿休息,有钱人家的子弟,可以住在旅店客栈,穷一些的就需要寄宿在庙宇等地方。
而发榜之后,如果店里庙里住的考生有中进士的,自然就会喜庆一番,如果哪家的住客高中状元,那更是要张灯结彩,甚至住宿的费用,也会退换给考生。

这么炒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京城的人知道,自己的店里出了状元,不仅状元住过的房间以后租金会飞涨。之后几年赶考的学子也会争先恐后来入住这家店。
能通过各地乡试,来参加会试的,无一不是各地方选拔出的精英,他们当然知道考生能不能中状元,和住哪家旅店没什么关系。但在惨烈的科举竞争中,大部分人都觉得:
即便只有一点点的喜气,能求个吉利也是好的。
炒作状元的,并不是状元,而是能靠状元的名号发财的商家。
到了现在的高考场景中,也是如此。

如果想分析教育部此次的禁令,首先要做的,是要先去看看这禁令的目标对象,到底是在说谁?
我们在互联网上检索了过去十几年间关于“高考状元”的宣传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商品代言的营销广告,另外一种就是所在高中的宣传。
其实从十几年前开始,“高考状元代言”就成为了很多品牌的广告模式,学习机、“补脑保健品”是其中最常见的品类。前些年碰到一位曾经拿到过高考状元的师弟,八卦之间,说起来当时就有好几个保健品公司和广告公司找过他,让他代言。不过他纠结了很久,觉得实在没办法拿着从来没见过的保健品对着镜头说“我一直都喝xxx”,所以最后还是拒绝了。
就算愿意出演,十几岁的考生们毕竟不是专业演员,所以这些年能真的被消费者记住的“状元广告”屈指可数。与广告代言相比,炒作“高考状元”、“高分”、“高升学率”的主流,依旧是各个学校。
借助这些宣传,学校可以在竞争中获取更好的资源,也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甚至周边学区房的价格也会因此波动。但结果就是,“高考状元”的宣传攀比,也导致了这些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进一步不平等。这也是此次教育部相关禁令出台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毕竟不像蹭热度的广告品牌,也不是仅仅提供住宿的客栈。“不许炒作高考状元”是对的,我们也相信这的确有助于缓解过度竞争和焦虑,但最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只能拭目以待了。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当我们用科举状元金榜题名,来对比高考的时候,其实已经错误的给高考增加了过大的期待值。
我们需要了解,高考和科举毕竟是并不一样的:省级的“高考状元”一年有几十人,而科举往往三年才有一次,在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状元仅有数百位。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更何况,高考只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某省某市第一名,收获的就是能选择一个自己最理想的大学和学科。而科举更像是全国统一的公务员考试,无论是状元还是榜眼探花,一旦高中进士,马上就会分配工作,成为官僚系统的一员。其中排名前列的“进士及第”,尤其是状元,更是可以分配到更好的官职。中状元,基本意味着未来人生的畅通无阻、平步青云。
所以对于考生本人来说,高考和科举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高考考第一,当然值得高兴和自豪。在大学时代也有幸认识了几位考过高考状元的同学,都是聪明+勤奋的典范。这些顶尖的学霸们,自然大多不会认为高考就是人生的终点,至少我认识的这些状元们,对自己高考第一这件事都是相当低调,更没有自己跑去“宣传炒作”自己。

高考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科举那种一场定终身的地步,它只是我们人生中无数次重要转折中的一次,而且也不是决定性的。否则高考发榜的时候,说不定也会有“榜下捉婿”的有趣故事出现。
最后忍不住再扯远一点:看到一些此次相关的新闻中,不仅仅在说状元,也提到了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而且还上述到了唐宋时期,这就有点乱了。
虽然现在习惯把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但实际上“榜眼”、“探花”的称呼起于宋朝,当时的用法也并非如此。宋朝殿试前三名属于一甲一等的“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是状元,第二、三名都是榜眼。因为在榜上二三名并列于第一之下,宛如人的双眼,毕竟我们都不是夏侯惇,所以榜也自然该有两个榜眼才对。
而探花一词的来历则是因为宋朝发榜之后,进士们参加酒宴前会由一名进士来帮大家摘花带花,这人也就是探花。因为长幼尊卑的关系,探花的工作就是由最年轻的进士来负责了。比如寇准19岁中进士,就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个,成为了那届的探花郎。
古代考进士的难度很高,加上没有年龄要求,所以中年甚至老年的状元并不少见,而探花却是进士中最青春年少的那个。所以在带花骑马游街的时候,这些满头银发的状元们,自然没有小鲜肉探花们吃香。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故事中,探花总被女粉丝们热烈关注的原因。
宋朝之后,探花才逐渐变为第三名的代称。比如背景是明朝的《小李飞刀》中李寻欢“父子三探花”,这里的探花,已经是说三个人都是考了第三名,而不是说三个人都是少年班出身的哦。
既然都说到这了,那结尾就来恭祝那个拥有著名少年班的大学,今年招生一切顺利吧。这也是每年聊高考的私心之一。
在结束本文之前,也请各位读者投个票,看看你是否赞同今年教育部发布的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呢?
有相关的想法和建议,也可以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