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苏联外交的精明、矛盾与困境
“俄国人专注于自己的荣光,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美国前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1981年3月
《马基雅维利看冷战:1979-1991》
1、黑暗森林的序言:冷战没有善恶
2、冷战的迷雾:美国的衰败假象与基辛格的缓和政策
3、冷战的误判:苏联优势的假面
20世纪70年代苏联外交的两大基本原则
图1 尽管备受诟病,但勃列日涅夫依然是一个缓和政策真诚且精明的推动者,他旨在确保现有秩序而非谋求危险的绝对霸权,然而,由于美苏之间根深蒂固的相互疑惧,他的这种努力需要一个苛刻的环境才可能收获成功 
   回望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外交,尽管复杂纷繁,但从苏联角度看,苏联外交的原则是清晰的,也是有效的。即苏联一方面要维持与美国的缓和,另一方面要谋求在世界影响力的扩张。前一个目标要求苏联不得轻易使用武力,以免恶化与西方的和解;后一个目标则要求苏联的全球事业有所拓展。
这两个原则看起来是显得相互矛盾的,却恰恰有契合苏联决策者追求的政治目标注:基辛格1973年“苏共的冒险,其目标在于加强而不是削弱苏联体系的稳定性”]不过,苏联决策者显然是左右互搏的高手,为了实现看似矛盾的双重目标,勃列日涅夫将苏联推动全球扩张的目标锁定在第三世界。这是一个精心挑选的舞台:
1、苏联在第三世界边缘地带的努力在本质上不会触动英美在西方世界核心地带的核心利益,这就代表着扩张带来的冲突是可控的;

2、第三世界相当多国家当时处于动荡混乱之中,苏联在第三世界边缘地带的干涉,不仅更加容易,也足以推升苏联的威望,这对其国内政治是有好处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既能够做到不破坏美苏关系,又能够满足苏联意识形态下的内部政治需要,而且,苏联人还非常精明了利用了代理人作为抓手来推进扩张,这就从形式上就避免了西方的责难。譬如,苏联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扩张使用的古巴人,无论是安哥拉内战,还是埃塞俄比亚内战都是如此;再譬如,苏联在印度支那南部的扩张使用的越南人,在苏联大批武器的装备下,越共军队入侵老挝、南越和柬埔寨,扩充了俄国的地缘疆界。但美国人却难以因此断言苏联不守信用
这种在世界边缘地带谋求扩张的举措,本质上并不会影响西方尤其是英美的关键利益,只要美苏双方能够心照不宣的相互理解,无视那些第三世界乡下人的混乱杂音,那么缓和政策就可以延续下去——当然,即便基辛格博士被迫在舆论压力下提出形式的抗议,苏联也可以借口这是古巴人和越共的盲动作为而轻易推脱。
正是基于这种策略,苏联人在几乎整个70年代,不仅有效推进了在第三世界的扩张,而且还有效维持了与美国的缓和政策,由此享受了难得的技术交流和贸易红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图2、3、4、5、6、7 尼克松总统与勃列日涅夫、福特总统与勃列日涅夫、基辛格博士与勃列日涅夫之间,都有着相当不错的私人关系。这些美国决策者都是能够与苏联方面相互理解的务实缓和派,在这些人执政期间,美苏关系是相当不错,双方都是老朋友
   然而,苏联策略若想成功,不仅仅需要苏联决策者的精明,更需要美国存在一个能够与苏联之间心照不宣的统治者。从1968年到197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国务卿基辛格、万斯先后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美国公众因越战激发的厌战情绪下,同时为了在有限资源下更好地维持美国全球地位,更是源于现实主义需要的相互理解,尼克松、基辛格和福特都先后容忍默许了苏联的作为,那时候:
美国人不会对苏联及其盟友的人权问题喋喋不休,反过来,苏联也要放弃在美国秩序的核心地带欧洲、日韩和北美输出革命。
事实上,从人性的角度看,作为相互竞争且基于不同原则的两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相当苛刻的默契,它无法从民意中吸取维持它生存的营养,只能仰赖于政治家之间的友善,注定不会长久。
图8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认为,1968年苏联人镇压布拉格自由主义浪潮的行动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卡斯尔雷子爵理解梅特涅亲王的思维方式
基辛格主义的没落:美国的卡斯尔雷走向垮塌
   神圣同盟的创建者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亲王曾经说过,他在1815年后欧洲大陆协调外交之所以能够维持,离不开伟大的英国外交家卡斯尔雷子爵的主政,因为只有卡斯尔雷这样的英国人才能理解奥地利帝国与生俱来的苦衷。作为经历过动荡的伟大政治家,梅特涅亲王和卡斯尔雷子爵都深深地知道:
像奥地利这样存在于大革命洗礼之后的欧陆大君主国,为了维持自己的稳定甚至是生存,奥地利帝国君主必须竭力扑灭欧洲大陆的任何革命火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对于奥地利来说,自由和革命是一种可怕的病毒,君主秩序的输出则是安全的屏障。在这种逻辑下,奥地利帝国于法国大革命后对意大利革命和中欧地区革命的干涉并不是扩张势力范围,而是为了确保自身统治秩序。
卡斯尔雷能够理解这一点,所以,在他主政时期,尽管大英帝国作为一个对革命病毒免疫的自由主义帝国,却能够心心相印地对梅特涅干涉镇压欧陆各国革命的行为予以艰难的理解。在那个时代,奥地利帝国能够借助大英帝国的理解与友善,轻而易举地在中欧发挥主导作用,维持其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1822年卡斯尔雷的自杀身亡注:卡斯尔雷子爵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得不到英国舆论支持 ], 新的英国外交掌舵者不再对奥地利帝国报以理解和温情,他们粗暴地将奥地利帝国为了生存对欧洲革命的干涉视为残酷的镇压和扩张的托词,梅特涅亲王在欧洲的处境就自此日渐艰难了。
1976年之后的美苏互动亦是如此。随着福特总统的垮塌和基辛格挂冠而去,新的美国总统卡特则是一个人权至上的“伪君子”,尽管他处心积虑地避免对抗,但他动辄挑剔苏联国内的人权问题,并以此屡屡挑衅,这就使得美苏之间的互动已经不再默契。
图9 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的会晤,双方领导人已经不再有基辛格时代的亲密
自此之后,美苏之间的言辞冲突日渐增多,并慢慢遍及各个领域,双方的矛盾和疑虑开始累积,缓和政策作为一种美苏妥协,也越来越难以延续下去了。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带来的美苏关系急剧恶化,实际上只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
图10 基辛格博士在他的毕业论文《世界的重建》中颇能以卡斯尔雷子爵和梅特涅亲王自命,这其实寓意了他的人生宿命,他以辉煌的声望进入美国外交界,然后在两党主流的误会和唾骂中黯然离开
图11基辛格博士与他的苏联搭档葛罗米柯,两者都是缓和外交的拥护者和推动者
   事后看来,缓和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双方决策者的政治利益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挤压。尽管苏联在边缘世界的扩张并不妨碍美国的主要利益,但是这种扩张成就不成比例的大肆宣扬在增强苏联声势和威望的同时,却是以牺牲美国执政者的声望和威望为代价的。苏联的边缘扩张让勃列日涅夫政府获得了国内和世界威望,但美国领导人却相应的被视为小丑和输家,这是美国公众不能忍受的,也是基辛格之后的美国政治家不得不极力避免的,随着反苏民意的增加,美国政治家逐渐发现批评苏联或者对苏联强硬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政治利益的相互挤压最终使得默契不复存在,累积的怨恨则冲垮了缓和政策的生存基础。
图12 福特总统是基辛格缓和外交最重要的支持者,但到了1976年大选期间,缓和外交已经成为福特选举的重大拖累,面对两党选民的怒火,为了避免选举失败,福特禁止下属讨论缓和外交,同时极力撇清与基辛格之间的瓜葛
《赫尔辛基宣言:苏联巨大成功背后的内部新挑战
   1975年,为了挽救老朋友美国总统福特的竞选,勃列日涅夫率领自己的傀儡国家,慷慨地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不仅确立了苏联在世界上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国际地位,而且也承认了所谓的“人权与自由”的合理性,这两种事态的同时出现,实际上带给苏联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多年以来,布尔什维克以强大的控制力牢牢掌控着苏联和东欧地区而不受质疑,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在于:
1、自斯大林以来,苏联领导人不断恐吓他的人民,苏联的安全面对着力量更强大之西方列强的严重入侵威胁,为了抵挡这种迫在眉睫威胁,苏联人民有必要做出牺牲和忍耐,以团结的姿态维护国家的安全。然而,一旦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苏联的无可匹敌和绝对安全,那么这种艰苦的紧绷就难以为继了,苏联的安全既然已经不可撼动了,那么一时间,苏联和东欧人民渴望松懈下来享受人生的想法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很快就成为了一种普遍诉求,进而为西方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人权和自由本质上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基础,苏联对这种原则的承认,并以官方文件发表,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内部挑战者制造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强大理由。
对于这种挑战,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柯西金、安德罗波夫和葛罗米柯作为老一辈的苏联领袖实际上是难以体会的,他们不能理解这是一种难以应对的代际挑战,在1975年,这种威胁的火花才刚刚开始点燃,而点火的燃头就是苏联领导人自己签署的《赫尔辛基宣言》。
对此,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在他的回忆录《In Confidence》中写道:
“《赫尔辛基宣言签署后,勃列日涅夫盼望着‘当公众知道苏联人民付出巨大牺牲的战后边界和超级大国安全地位得到最终确定后,他将赢得支持的场面’。至于人道主义和自由民权,在国内含糊提及即可,不用太过宣扬。他认为这不会在我们国内招致太多麻烦,但实际上,他却想错了,苏联和东欧的异见者状态当然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但是他们绝对受到了这份历史性文件的鼓舞,这份对自由民主认可的文字在《真理报》的发表使得他具有了一份官方文件的分量,它逐渐成为异见者和自由主义者运动的宣言书,这一事态的后续发展完全超出了苏联领导人的预料。”
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签署后,这个原本预示着苏联外交成就的文件很快带来了无穷的新麻烦:
一年之后的1976年夏,苏联著名异见者萨哈洛夫支持下,一个名为“促进《赫尔辛基》公共团体”借用了真理报文章的名义在莫斯科堂而皇之地宣告成立;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宇宙塑胶人”的邋遢捷克东欧反政府乐队也组建完成,这是一群东欧年轻人,他们的想法与父辈截然不同;1977年1月,数百名东欧国家知识分子签署《七七宣言》,后来的捷克总统哈维尔即是其中之一。
这些都是隐藏在地底下的暗火,他们萌发于1975年的《赫尔辛基宣言》,这个宣言不仅确立了苏联的绝对大国地位和安全界限,也声明了西方的自由思想,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成就背后的内部挑战。
对此,美国前国家情报总监罗伯特盖茨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我们从未想到过《赫尔辛基宣言》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这个原本是寻求妥协的努力,最终却麻痹了苏联人承受艰苦的毅力,带来了华约阵营寻求安逸和自由的渴望。
图13 作为欧安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签字人,美国前总统福特于1991年8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宣称:“我真诚地认为,《赫尔辛基宣言》在引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人权运动、加速苏联目前的分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时间越长,《赫尔辛基宣言》的作用就越明显。
边缘扩张外交的代价:陷入重围的苏联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避免与英美决裂而在边缘第三世界的扩张,尽管成就斐然,但并非没有代价。实际上,这些努力大大加深了苏联与第三世界地区大国之间的矛盾,并使得苏联在随后十多年里陷入四面重围的困境
在苏联支持下,越南人在印度支那的扩张深深恶化了中国的西南安全,这使得中苏之间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和解;在苏联支持下,古巴人在安哥拉的输出革命,对南非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这使得南非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在苏联支持下,紧邻沙特的也门陷入了危险的革命,这使得沙特王室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对苏联咬牙切齿;而苏联在阿富汗的危险干涉,更让百万难民涌入巴基斯坦,这让巴基斯坦人开始坚定的反对苏联。

等到1981年里根上台的时候,苏联不仅仅在西面遭到北约的挑战,在原本安逸的南方也遭到了巴基斯坦、沙特和埃及人支持的穆斯林武装挑战,在原本安全的东方则遇到了中国人的坚定挑战。苏联漫长的国境线,几乎每一处都面临着强大的敌国挑战,都需要苏联政府倾注巨大的资源保持平衡。就这样,苏联终于坠入了伟大的红色沙皇斯大林毕生都在极力避免的恐怖梦魇:“资本主义世界或者苏联周边国家结成反对苏联的强大联盟。”
“苏联人是外交的能手和新手,他们热衷于不惜代价争夺微小的收益,在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显得精明老到,却毫不在意于塑造强大的敌人,有时候简直比最愚蠢的新手还要愚蠢,我目睹了这一切,并为他们的努力而欣喜若狂。”
——美国前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1982年3月
图14 比尔凯西(右),美国前中情局局长,里根最杰出的助手,同时也是冷战期间最杰出的秘密情报专家和外交家
在内外交夹之下,就这样,苏联人迎来了一个新的对手:狂热的马基雅维利自由主义斗士、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图15、16 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他是罗纳德里根的地缘盟友,坚定的穆斯林主义者,在他的支持下,阿富汗的伊斯兰圣战军重创了苏联军队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