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的建立,可以用打造一张三只脚的桌子来比喻,只有在三根支柱都很稳固时,桌子才站得稳,如果有任何一只桌脚不稳固,桌子就会摇摇晃晃,若是缺了两只桌脚,那桌子就报废了。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箴言》二十:11
-世上有两种小孩,一种在清晨醒来会看着镜中的自己说:“嘿!这男孩真棒!我喜欢这家伙,别人也一定会喜欢他。”另一种小孩则是看着镜中的自己说:“噢!我真不喜欢我所看到的,别人也不会喜欢。”
这两种小孩对人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自我概念( self-concepts)。自我概念不佳的孩子经常忘记做功课、偷窃,只要碰到困难就会退缩,这都是没有责任感的行为。自我概念良好的小孩则有很多朋友,会定期帮忙做家事,在学校不惹麻烦,他们将责任感视为一门功课。
这样的看法可能过度简化,不过自我概念与孩子在学校、家里、操场或任何地方的表现都有直接的关联。当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时,学习效果会很好,而且也会有责任感。
父母若以爱与逻辑来教养孩子,就要努力发展孩子正向的自我概念。因为父母的爱足以让孩子敢于尝试失败,让孩子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来教会他们责任感,每当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存活下来时,孩子的自我概念就会往上提升。
成为他人眼中的我
然而许多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只注意孩子的缺点,他们常不自觉地认为:“在我的孩子想学习新事物之前,他必须先了解自己有多脆弱。”这些父母和小孩讲话时,对话的重点总是孩子表现有多差或他们做不到。例如不拘小节、工作习惯草率、无法正确发音等,无论问题是什么,他们会不断提起孩子的缺点,结果只是不断磨损孩子的自我概念。
然而以孩子优点为谈话重心的父母,每天都可以发现,孩子愈来愈有责任感。想想看,身为成年人,对于将谈话重点放在我们优点上的人会如何回应?如果某个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认为我们是继电灯发明以来最棒的事物,我们面对他时,就会表现得像执法先锋;但他如果认为我们是地球上的残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去证明他是错的。
小孩也一样,小孩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变成你期望我变成的样子,也不会变成我期望自己变成的样子,而是变成我觉得你脑海中我的样子。”然后他们花费大部分心力寻找证据,证明他们认为父母对他的观感是对的。举例来说,在我的儿子查理发展他的写作技巧之前,他七年级老师就极力称赞他的写作天分,建立他的信心并鼓励他。为了回应老师,查理下定决心并充满热情地将心力投注在写作上,现在他已是很有造诣的作家了。
在建立孩子正向自我概念这件事上,父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孩子由父母的言谈、动作、鼓励的方法和身教中所接收的讯息,模塑出父母对他们自己的观感。
三只脚的桌子
自我概念的建立,可以用打造一张三只脚的桌子来比喻,只有在三根支柱都很稳固时,桌子才站得稳,如果有任何一只桌脚不稳固,桌子就会摇摇晃晃,若是缺了两只桌脚,那桌子就报废了。
建立孩子自我概念的三只脚,是透过父母所传递的讯息建立的。这些讯息不是建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靠自己获得成功;就是增加他们孩童时期的挫折,降低他们的自尊心。
然而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讯息中,许多有力讯息都暗藏着负面意义。父母的立意可能很好,但所用的字眼及表达方式在孩子听来却有全然不同的解读,而这是亲子关系中最严重的悲剧。
举例来说,“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问题就含有双重意义。表面看来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孩子所听到的底层意思是:“你的表现不是很令人满意。”当父母说:“我跟你说过了,而且说过一千次了!”对孩子来说,它的言外之意是:“你真笨,反应真慢。”
这种弦外之音显得轻蔑,这类的讯息让父母抓狂。试着用人类声音做得到的方式来为这类讯息裹上糖衣,例如:“嗯,甜心,你今天是不是没有带外套出门?”而当中所传递的讯息仍很明确:“你还不够聪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觉得热或冷。”而最终的意思是说:“我比你大,我比你有力量、有权威,我可以命令你做事。”刚好有一句流行语可以对此做个巧妙的结语:“因为是我说的,这就是为什么。”
无论何时,当父母命令孩子闭嘴、不要争辩或把电视关掉时,其实削减了他们的自我概念,因为当我们对孩子下指令时,其实是在说:
你不听话。
你不了解自己。
你必须要有除了你自己以外的声音来告诉你该做什么。
相反地,当父母怀着爱与逻辑去教养孩子时,会强调一种强而有力的连结:让孩子在不具威胁、强调他们优点的环境下尝到失败的滋味!父母必须不加批判,不带保护的教养孩子,但不负责任孩子的父母通常做相反的事:吹毛求疵,而且过度保护。
要了解如何对孩子说话,就先自问:“如果我要传递一个相同讯息给老板,我该说什么,又该怎么说?”毫无疑问地,老板有时也会做蠢事,但很神奇地,我们却能在不侮辱老板人格的情况下,聪明地纠正老板的行为。
第一只桌脚:我受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喜爱
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绝对不可以有条件。这并不简单,但却有极大的好处。无论孩子的成就如何,父母都要展现出真诚的爱,然而并不表示父母认可孩子所有的行为。
父母往往没有给孩子机会去体会他们的爱。有些父母保留他们的爱,将爱作为促使孩子表现更好或改掉坏习惯的手段。有些父母则是热衷协助小孩改进学校作业,发挥极大的“爱”来帮他们完成家庭作业,以致小孩接收到“必须有所改善才会获得真爱”这种隐含的讯息。
这些父母透过强烈的情感及压力来表现他们的爱,他们忘了爱的真正表现(眼神的交会、微笑等);至于孩子,他们对非语言的讯息非常敏感,认为父母的爱取决于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实际上,父母与孩子间爱的表达与互动,远比孩子的成功或失败重要。但矛盾的是,除非父母向孩子证明他们已经够好了,否则孩子无法做得更好。
有影响力的父母,表面及隐含讯息都会传递出“无论你在学校或任何地方的表现或工作做得如何,父母都会给你丰沛的爱。”当爱与抚触、微笑及眼神的交会结合,父母与任何年纪的孩子之间都会产生超强的连结,这种连结带有强烈的讯息,孩子会记得来自于生命中“重要人物”(亲密的家人及特别的师长)的讯息,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证明这些人是对的
第二只桌脚:拥有成功所需的技能
要建立孩子的自我概念,父母必须传递给孩子的讯息是:他们需具备同龄小孩成功所需的技能;孩子必须觉得他有能力与教室、球场、家里(或任何与其他孩子互动的地方)的孩子相互竞争。孩子必须知道,他们有因应生活的必要技能,父母无法保证他们成功,只有他们自己才拥有成功所需的能力。
成功所需的技能可以透过模仿来学习。父母良好的典范有助于孩子发展良好的态度及对自己的看法。要成为良好的典范,父母必须先意识到,孩子一直在看着自己,从中寻找如何做及如何反应的线索。聪明的父母会想:“如果孩子一直听我们讲话,我们大可安心,但令人戒慎恐惧的是,他们一直在看着我们怎么做。”
孩子天生就有很棒的学习能力,学习以大人的方式来做事。他们会观察,并试着模仿所见所闻。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及模仿父母所做的事,然而父母往往在做模范的同时阻挡孩子学习或模仿。
提姆看到爸爸在打扫车库,他模仿父亲抓起扫把开始扫灰尘。在提姆内心深处认为:“我长大了,我要学习如何用扫把,希望爸爸有注意到。”
爸爸是注意到了,他注意到这个小淘气没有扫干净,而不是欣赏他的学习力。“提姆!”他的声音带着责难:“看看你弄得一团糟,快去别的地方玩,让我可以把这里整理干净。”
如果爸爸只是偶尔这么做,提姆的自我概念不会受伤,然而习惯性的阻止却会让小孩产生不好的自我概念,他会停止尝试模仿负责任的“成人”行为。
总是强调结果而非学习历程的父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负面的自我概念,然后才纳闷的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连帮忙打扫家里都不肯?”
或许有人会问:“那该如何控制品质呢?”身为父母何时要开始担心结果?我们并不想让车库的灰尘永远堆在那儿,不是吗?学习的品质会随着练习、鼓励及模仿而改善,说:“哇!提姆,你会扫地了,把地扫干净是不是很有趣?看看我怎么用扫把来扫灰尘。”这是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就跟父亲一样,提姆也想做好工作,然后觉得很棒。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教他们一种很棒的连接:做好工作,很有趣,以及我。我们确定把工作做好会很有趣,我们做示范,当孩子试着要学习时,绝不要对孩子的工作下评论,而是说:
我知道你很努力要学习长除法,需要帮忙时告诉我一声。
我知道你想学像妈咪一样整理床铺,要不要我(而不是你)示范给你看?
无论何时,在工作中加点趣味。当我的小孩还小的时候,我们会一起洗碗,把碗放进洗碗机之前,先冲洗碗盘,想像碗盘上的细菌多生气,“这是怎么回事?”细菌尖叫:“这块大抹布在干嘛?它把我从盘子上抹掉,啊 ——”然后,当碗盘放进洗碗机时,细菌持续对话:“这个大房间是什么?这里会发生什么事?嘿,兄弟们,要开始转了,我们都要被消灭了!啊 ——”等我的孩子上了中学,他们都还会想像细菌的尖叫以及死亡的样子。
当孩子还小时,为了没扫干净而斥责他们很简单,但乐趣也因此被破坏了。当孩子长大后,父母要让自己从过程中走开,把工作和乐趣留给孩子,此时父母就可以在其他地方愉快地做自己的事。
第三只桌脚: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第三只桌脚强健的孩子会知道:“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可以自己做决定,无论决定对错,我都能坚强地承担后果。”这样的孩子被容许决定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事情。许多父母会期望他们的孩子对自己负责,然而却永远在孩子感到热、冷、饥饿、口渴、疲倦或该上厕所时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我们都曾听过以下的话:
穿上你的外套,不穿外套就出门会很冷。
一小时前才刚吃东西,你不可能会饿啊!
坐下,安静一点,你不需要再喝东西了。
现在就上床睡觉!
离开前一定要先去上厕所。
以上每一句话都在告诉孩子他们无法自己思考,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做决定。有趣的是,这种讯息往往来自于不满及抱怨孩子缺乏责任感与自我思考能力的父母。
虽然孩子天生就有掌控自己生活及做决定的勇气,但他们做决定时可供遵循的经验毕竟太少,因此常做出错误的决定。不过他们可以从这些错误中学习,父母不要干涉太多。
如果父母快乐,孩子也快乐
孩子真的是透过模仿来学习每一种人际互动的行为,而谁是他们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呢?他们应付争执、挫折、解决问题、与他人相处、语言、手势、活动等每件事情,都是透过观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学习。从学习讲话到学习开车,他们一直睁着眼观察父母的行为。
到了训练孩子上厕所的年纪时,他们会穿妈妈的鞋子或戴爸爸的帽子。如果妈妈在水槽旁洗碗,他们也会跟在旁边,把水洒得到处都是。如果爸爸打开车盖修车,他们也会在旁边伸出“想帮忙”的小手。许多父母会被惹火,认为是种干扰,因为孩子根本什么都不会。然而,这是多棒的学习机会,而且代价又这么小!以父母做为榜样的第一个要点是:父母必须借由照顾好自己,来示范负责任、健康的成人行为
第二个要点是爱人如己,“除非我们先爱自己,否则无法去爱别人”也适用于此。如果我们不太爱自己,那么他人就不太可能因为我们的出现而高兴。
真正的自爱是种开明的自爱,而照顾自己真正的意思是,同时照顾兄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一片混乱,各国因为没有照顾德国这位兄弟,因此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便真诚地协助日本人,因此在将近五十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对任何人而言,输赢的局面都不会持续太久,要不就是双赢,要不就是双输,输赢的局面只能维持很短暂的时间。
虽说要爱人如己,但照顾好自己(甚至是把自己摆第一顺位)似乎与当父母的本性有冲突。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摆在第一顺位,任何牺牲都不算什么。这些父母同时是计程车司机、快递服务、闹钟、旅行社以及财务分析师,你会听到:“丢下一切,然后送你去参加幼稚园人际关系心理分析课程,对我来说是有点不便,但我愿意这么做,因为我爱你,而且把你摆在第一位。”
接受安排长大的孩子会发现,父母并没有以健康的方式在照顾自己,他们总是把孩子摆第一,自己摆最后。而孩子是透过模仿来学习的,因此他们也同样会把自己摆最后
当孩子升上高中,这些父母会纳闷,为什么孩子的自我形象这么差,他们会说:“我总是把孩子摆第一,为孩子做每一件事。”实际上,自我形象低落的年轻人是在模仿他们的父母,他们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将自己摆在最后。
身为父母绝不会牺牲孩子而将自己摆在第一顺位。父母不希望孩子失败,而是希望孩子成功,但在孩子成功的同时父母也要成功。父母要感到自己很好,也要孩子感到很好,因此父母要以正面、健康的方式来照顾自己,努力追求亲子双赢。
身为父母,我们仍需接送小孩,为他们做事,且多数时候那也带给我们幸福感。我们沉醉于带孩子去参加足球队的训练,因为我们享受后座的吱吱喳喳,以及孩子在体育上胜过他人;我们喜欢接送女儿去上音乐课,因为听到她在音乐上的进步,让我们觉得很棒。对父母和孩子双方而言,生活上多是成长、愉快的经验,相较于孩子的收获,父母的收获则不算什么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