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利兹的杂货铺
那些我没有预料到的困难
从19年毕业回国到现在,我已经工作两年多了。
28岁那一年,我决定出国留学,我想去国外学习心理学,想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不可避免地会听到各种反对的声音,“为什么都快要30岁了还要折腾”,“为什么不能好好找份工作稳定下来”,“等你出国回来都多大年纪了,不打算找对象不打算结婚了吗?”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这个阶段选择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我绝不会因此而放弃。
刚开始打算出国读研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出国而已。因为对很多事情不了解就先联系了一家还挺有名的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咨询。
中介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给我推荐的是去读商科,理由是心理学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不知道能不能够申请到,同时给我开出了申请费1万。
但是我对心理学比较有执念,对商业不是很感兴趣,就又在网上搜索了一家留学中介。这家留学机构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告诉我可以申请心理学专业,他们也有过申请成功的类似案例。
因此,在与中介沟通的时候建议大家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读的专业是什么,不要被中介牵着走。
后来我选择的那家中介给我推荐了新西兰的两所学校,我去QS上也查了一下,这两所学校的心理学专业排名都在世界Top50。
好不容易解决申请院校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新西兰的学制与国内的学制不太一样。新西兰的本科为三年制,硕士有两种,授课型硕士为一年制,研究型硕士为两年制,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型硕士除了要上课外,还要花一年的时间做实验写毕业论文。
一开始我只打算是读个一年的硕士,毕竟自己已经有了硕士学历,留学一年不管是在时间还是费用上都尚可接受,但是后来发现我想要申请的两所学校的硕士都需要读2年,哪怕后来跟学校沟通说明了我的情况,学校还是要求读2年。
并且因为写论文需要supervisor指导,所以我必须自己先找到合适的、愿意接受我的教授才能入学,而这些与教授的联系中介帮不了忙,只能靠我自己。
我在学校的官网上找到了教授们的介绍与联系方式,一开始我只给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教授发了邮件,但后来发现发出去的几封邮件很多都石沉大海,只收到一封回复邮件说,“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但是非常抱歉我今年比较忙,不带master的学生了。”
这是我原本没有料想到的,我以为只要成绩够了,找到中介帮忙很容易就能申请通过了,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出国梦还能实现吗
由于申请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我始料未及的事情,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中。但很快我找到了解决方法——海投简历。
只要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我感兴趣的,我就会发邮件,在邮件里也会针对教授的方向,介绍我自己的情况。
不知道等了多久,终于收到一封回信,邮件里的老师告诉我因为申请的教授要负责一些行政工作,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带我,问我能不能接受,我想都没想就立马答应了。但是对方之后又告诉我,lab里是否有空缺还不确定,可能还需要再等等。
等待的时间不可谓不焦急,因为这似乎是我唯一的选择了。
大概半个月以后,我终于收到了回复,lab有空缺,老师想跟我视频面试一下。
等到我之后去了lab以后慢慢了解了,一个教授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带master还要带phd的学生,有时候还有本科生需要指导,所以如果lab满了就不能再招人了。并且相比外校或者国际生,lab里的学生也更容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比如我毕业后想读phd的话基本也没什么问题。
Tips:如果大家想读自己喜欢的方向,一定要提前跟教授联系,另外要是不介意在哪个国家留学的话,也可以尽量把选择范围扩大一些,比如去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都可以。
国内外的落差
生活方面,还没出国前我在国内基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但是出国以后,一切都必须要靠自己。
在陌生的国家,我要独自去租房、买菜、做饭,甚至去买车卖车。就拿做饭来说,之前在国内的时候我根本不会做饭,出国前赶紧临时学习了一下。出国后,每周除了偶尔出去吃一两顿,基本每顿都是自己做的。
曾经担心自己能不能够独立生活,后来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加有力量。
作为一个比较内敛的中国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各种push自己去锻炼口语——交国外的朋友、参加志愿者活动、报名做助教、找兼职工作……别人看来或许是一段很难得的留学经历,但只有自己知道当初的犹豫与担忧。
现在的自己,或许依旧不是那么有自信,但是面对挑战,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胆怯。
在学习上,与国内的课程不同,国外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自由选择想上的科目。
比如硕士课程,学生可以从8门中任意选择4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因此新西兰几乎没有班级这个概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每节课来的学生也都各不相同。
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
●  作业通常为两篇2000字到4000字左右的essay(每学期一篇,共两篇),占总成绩的50%。
●  考试在年底举行,时长3小时,占总成绩的50%。
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考试,都比我在国内读研时要辛苦许多。特别是最后的考试,没有选择题,全是问答题,有些考试甚至只有4道题。换句话说,3个小时完成4道题,平均一题要写45分钟。
在国外,老师通常会把考试范围告诉学生。比如,老师会给学生提供15个题目,其中有4题是考试题目,但是题目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准备。
上课没有书本,虽然老师会提供讲义,但基本都是要点。考试时,学生如果只写讲义上的要点,写不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只能得到一个基本分。
和国内大学的授课方式相比,新西兰的课程模式更具挑战性。
去做自己,任何年龄都无所畏惧
当初出来读书的时候,从没想到会遇到那么多和自已一样的女孩子,都在努力追寻着梦想。
有一个姑娘跟我差不多大,我来的时候她正在读Phd,后来Phd毕业她又继续做了博士后。
还有两个姑娘比我小一些,一起聊天的时候就会讨论毕业后要不要去读Phd。其中一个小姑娘非常坚定地说自己一定会继续往下读,还鼓励我和另一个姑娘也加入她(前段时间看到她已经成功拿到了Phd的奖学金,超棒)。
说实话,那时候我也已经跟父母透露了自己想要读Phd的打算。不过,父母这次没有像当初那样支持我,他们有不少的顾虑,毕竟读硕士只要2年,但读博士至少还需要3年。
那时候的我还是挺想继续做科研的,我跟身边的小伙伴都不觉得年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我的坚持下,父母的态度也有了松动。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继续往下读,而是选择了回国。
选择回国,当然有考虑过年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回国后的自己依旧单身未婚。
不要害怕摔倒,谁都不可能完美
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这两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曾经历过很多让自己感到挫败与沮丧的时刻,尤其是在跟很多优秀的人比较的时候,会想自己快30岁才出国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记得有一次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其中两人是很早就在新西兰生活的,英语说得跟母语差不多,还有一个是高中就上的国际学校,很早就出国了。
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基本都在说英文,而我全程只能默默吃饭,完全插不上话。后来他们看我一直没说话,为了迁就我,都把语言切换成了中文。
当时心情真的很低落,后来打了电话回家,说着说着自己还哭了。妈妈回我,“应该早点把你送出国的。”听到这句话后我哭得更伤心了。
其实28岁的时候出国也没有什么不好,相比年轻时候的自己,28岁的我会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不是“被”送出国的,而是自己决定出国。
因此,我也并不后悔。

相关阅读:

作者:Lizzie,转载:留学咖啡馆、利兹的杂货铺。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美申研求职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