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围观了一系列凡尔赛迷你剧。
先是有人声称,在北京,300万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要想过得比较体面,收入至少得翻倍或者翻三倍。大概是评论里骂的人太多,此男士无实物列举了一下自己的年度账单:比如全家保险50万、教育支出30万云云……

可能是上海人觉得自己不能输,于是紧接着就有某上海网友声称,在上海月薪5万刚过温饱线,毕竟就连高端保姆的月薪都能到4万呢!
本以为激起骂声一片就是收尾,没想到,之后纷纷有人冒出来掏心掏肺地抱怨一年500万紧巴巴、100万不配买包、400平的房子将将够住……
好吧,请各位暂时松开握紧的拳头,我们先来客观分析一下——
在北上广深乃至苏杭蓉渝这种超大型城市,一年300万会感觉到紧巴巴吗?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当你年入300万的时候,你身处的圈子肯定不是当初年入10万、20万、50万的圈子了。阶层跃升之后,你的周围也许全是大佬,谈笑皆总裁,往来无工薪。你的邻居、朋友、生意伙伴们个个年入500万、1000万、甚至上亿,为了维持跟这个圈子的关联,你需要匹配这个圈子的生活方式。包括不限于:租住5万以上的别墅或者顶奢大平层(北上广豪宅的租金,5万真的只是中位数),生俩到三个小孩个个都上国际学校一年教育投入轻松过100万,养全职太太同时至少聘2个保姆1个司机,一年至少两次全家旅行(包括四老)……身家上亿的人每年花这些钱如同去趟菜市场,年入300万的人也跟着这么花,当然感觉自己像在悬崖之上走钢丝,一旦收入预期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生活全面崩盘。
但年入300万的人,抱怨的这种“不够花”和“穷”,伊本人不知道这是幻象、是撒娇吗?伊当然知道!没有谁能活在真空里,就算伊是年收入300万以上的人,也应当看得见:支撑起一个大城市的大多数人,拿着远远不如的薪水,不也好好地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工作、约会、成家、给老人看病、送孩子上学、周末下馆子、假日全家旅行……大家也都体面地生活着,甚至许多时候,感觉虽然累,但心里是有快乐的,至少不会成天上网公开哭穷。
不是一年不挣300万,就在北京上海过不下去。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人的能力,能不能支撑起他的欲望而已。
生活的体面与钱有关,但却不能完全被钱控制。
就像好几个月前,胡润发布了《2021财富自由门槛》,把一线城市财富自由的门槛划定在1900万,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人纷纷反驳,1900万在一线城市算什么财富自由呢?北京上海不知多少人,住在一、两千万的房子里,每年的收入还完房贷、车贷、交完小孩的学费、兴趣班费,立刻变得捉襟见肘,倘或哪个至亲生场大病,说不定马上就会打破脆弱的财务平衡,变得苦不堪言。(论调熟悉吗?)
有钱或者没钱,可以简简单单划一条线。但自由这件事,却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只要欲望比兜里的钱多,就永远不会自由。
所以,每一个许愿说等挣够多少多少钱、财富自由了,就立刻不干的人,基本无法如愿——有时是因为命运的反转,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一个人心里关于自由的标准线,永远在变。
这常常会导致两种极端。
一种是,被欲望和焦虑绑架,像穿上无法停止的红舞鞋,直到被困死为止;另一种是,压缩欲望,干脆躺平,假装自己什么都不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如同在这架天秤上艰难前行。心态一会儿滑到这头儿,一会儿掉到了那头儿。
十多年前,我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过,认识了一些至今关系还不错的同事。其中有一个认真追求过无欲望生活的朋友,他之前因为在几个关键节点没能做出正确决定,跌进了职业的下行期,一步步被边缘化。从大厂退到创业公司,又从靠谱创业公司下行到忽悠创业公司,收入雪崩一样下降。
外部环境的否定,经济上的压力和工作带来的疲惫,终于,让这个“双一流”高校毕业、曾经十分骄傲的成年人决定推崇无欲望生活。他只买最便宜的生存用品,不买任何非必要的东西。几乎不外食、不旅行,孩子上随机分配的菜小,不报任何补习班,全靠两口子轮流陪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问他愿不愿意接受采访,他同意了。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这样的低欲望生活令他感到轻松了吗?他说:一开始或许是,但实际上,几年下来,低欲望也代表着低质量。什么都凑合、全靠双手做,实在太累。他也不得不承认,不是真的觉得一切“没必要”,而是假装自己不需要。
时下涌现出了一批报道和网红,要么是报道“他们工作几年存够一笔存款靠低息理财生活从此不上班”“家里空无一物睡在地板上只有两套衣服来回换但她好快乐”、要么是网红“挑战30天不花一分钱”“挑战100天每天扔一样东西”……诚然,这些新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选择。但,作为普通人,你很难分辨这些报道里的当事人是真的快乐、还是换了一条跑道反向竞争、反向内卷?毕竟,如果持续关注一阵,你会发现,当事人们总会开始卖课教你如何理财能从此躺平,又或者推荐一些他或她“永远不会扔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商业触觉无微不至的时代。要想摆脱所有商业营销的影响和消费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只要活着,就会产生消费。消费,也从来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但是在自媒体时代,推崇消费主义、和鞭挞消费主义,都成了一种越来越极端的表演。而这些表演,说白了,统统都是为商业服务的。
我想说说我自己。
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20多年,从应届毕业生、到打工人、到如今的自由职业者。不可否认,近几年我的生活和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过往20多年的人生中,我从未觉得在北京生活、会艰难到令我可怜自己。
毕业并工作了好几年,之后大概有10年时间,我的月收入稳定在税后1万5左右,包括工资和自由撰稿所得。后来有一阵子因为我写稿写得特别拼命,每月收入能达到2万出头,那段时间我特别快乐——因为年轻、因为喜欢工作、因为觉得钱够用了。
是,我来北京来得早,2007年第一次买房时,房价已经涨了但还不算高。一套65平米的老公房总价70多万,我也是贷了款的。每天也需要早九晚六出门上班,房贷水电、公共交通、一日三餐、同事应酬……全要从这一万多的收入里出。就这样,我每个月还能给自己买些喜欢的东西,当然都不贵,可我是真开心。
不用吹毛求疵说十年前的物价低(跟现在比能低到哪里去?十年前工资水平才叫低呢)、也不用说我这是阿Q精神穷开心——一个人的收入,能匹配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不开心?

即使如今我有能力拥有更好的东西,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从未忘记我出身于西南小城的普通工人家庭、我知道穷的滋味、我始终量入为出;我喜欢一切好东西,但这种喜欢可以不必拥有,我把看懂它们的好当作一种学习;我在一无所有的时候,热爱做饭、看书、喝酒,现在依然是我的爱好,而这些爱好从未花过我太多钱、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如果你认识我足够久,大概八九年前,当我还是杂志编辑的时候,我经常在家自制凉皮儿、蒸包子,无偿送给愿意上门自取的网友——你若见过那时的我,我想你一定看得见,我的快乐,绝对不是假装的。
我今天写下这篇文字,不是替消费主义正名,而是为北京、乃至上海广州深圳等一切能给普通人相对平等机会的大城市打抱不平。
北上广深纵有千般不好,但这些城市里的机会的确最多、对人的包容也的确很大。而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奋斗者、实现者,身在大城市的二十多年,我只觉幸运,从未怨恨。

我来北京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争做一年300万还不够花的人上人,能做一个见识广阔、拥有选择的自由人,我很满足了——而见识与选择,只要你来大城市就会天然拥有,与收入几乎无关。
想要与欲望和解,想要舒展地生活,想要对爱的人承担责任,想要不走火入魔,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最后依然要落实到努力工作上。
这绝对不是自我洗脑,就要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老社畜,用命换微薄的钱,任人占便宜,抗议一下就是没有职业精神。
不,最核心的,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接受当代生活特有的压力和艰辛。物质上的极大丰饶、与精神上的空前焦虑,这两者都无法回避。所有消极抵抗,诸如划水、躺平、逃离、装疯、无欲望生存……并不能真的摆脱。
正视和接受,是为了放平心态,把欲望放到它该在的位置,用自己的能力驾驭它。同时学会辨别梦想和臆想的不同,不被那些看似很爽但实际上都是别有用心的舆论所裹挟。
让你逃离的,可能是旅游地产的重磅策划;让你断舍离的,会推荐你买各种能让你更好地“断舍离”的收纳工具;掀桌而起替你抱怨社会不公的,其实是虚拟币圈的招新话术;鼓吹炒了老板靠钱生钱就能生活的,要么帮你选股、要么有一门付费理财课程……
努力工作,不管是打一份工、或是自己创业,都要学会在当前收入体系下认真规划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学会判断自己的努力有没有得到匹配的价格——真的,付够钱的996至少是你的个人选择;这年头还有数不胜数、白嫖的996呢!
以及,像我之前无数次说过的,我们只应追求财务健康。挣到的钱,可以满足自己合理的欲望,已经是再理想不过的事。那些存活于纸面上、忽大忽小的财富自由,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操作价值。
就这样吧,就这样做一个努力的俗人,享受你我的欲望人生。
插图来自艺术家Stephan Schmitz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