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钱穆先生曾写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应该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并且心存“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认为本国历史没有半点价值,也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的最高点,而将我们自身一切罪恶与弱点都诿卸于古人。
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并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呢?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历史思维和健康人格呢?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很多孩子都想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建立的。趁着学习的热情和暑假的时光,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孩子们可以试着从一部优秀的党史剧开始了解~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386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最近,《觉醒年代》被众多网友们称为yyds(永远的神),不仅“押中”了多地的高考作文题,还被任正非极力推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一集又一集地刷完了这部剧,被里面很多眼里有光、心怀信仰的人物所感动。如果你家有10岁+的孩子,如果想让孩子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史,培养孩子的历史思维和健康人格,那么,暑假不妨让孩子看看这部剧。
《觉醒年代》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展现的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
剧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台词,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光是看看这些台词,或多或少都能解答人生中的一部分困惑。比如:
对于中国人,辜鸿铭认为,“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什么是温良啊?有人说,温良就是温顺和懦弱,是一种不好的精神,恰恰体现了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一种缺陷。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听完后是不是民族自信心大增!)
对于自律,毛泽东认为,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在大转型的时代,“旧的道德土崩瓦解,新的风尚尚未形成,人们很容易无所适从,人心浮躁,道德失范就在所难免了。他律如果没有法度的支持,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这些话放在今天也特别适用~)
对于青春,李大钊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句话简直可以作为“躺平”青少年的“起床闹铃”!)
对于国民意识,毛泽东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是国民对国家应有的态度!)
对于道德,李大钊说:“道德是变化的,真理是永恒的。道德有新旧之分。我们如果拿旧道德来衡量新时代的行为,这个叫逆历史潮流而上的卫道者。所以守旧就是失德。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道德是用来躬行实践的,不是在嘴里空喊的。道德的要义是修身,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真理。” (值得每个人深思……)
看完这些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台词,家长们自己是不是被种草了?那为什么向10岁+的孩子推荐这部剧呢?原因大致有两点。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剧能为孩子将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提供知识背景。历史书、语文书上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蔡元培、胡适等等,都被立体而鲜活地呈现在这部剧中。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节点,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等等,在这部剧中也显得更加意义鲜明。孩子看完后,将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教科书中“里程碑事件”“xx的起点”“xx的终结”这些历史性结论的含义,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切的理解。
从孩子自身成长的角度来看,这部剧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及历史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帮助。10岁+的孩子,正处于即将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阶段。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看100多年前的优秀青年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寻找理想、坚持理想的,将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支持的力量。在观看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和结局之后,孩子将学习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
下面结合几个问题提问的角度,讲讲如何通过《觉醒年代》培养孩子的历史思维。家长可以在孩子观看电视剧、了解剧情之后和孩子一起聊聊这些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低年龄的孩子把电视剧当成故事去看就可以了,无法记住大量的信息是很正常的。而下面的问题都涉及大量信息的记忆与分析。因此,以下问题和提问方式仅面向10岁+的孩子
1.
对比不同人物在同一境况下的不同选择
问题示例:对于旧中国未来要走向哪里,为什么胡适支持借鉴美国道路改良旧中国,而李大钊支持借鉴俄国道路改造旧中国?
2.
情境代入法
问题示例:如果你作为当时的外交官,去参加巴黎和会,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会这么选呢?这种选择对于自己、他人和国家分别意味着什么?
这两种提问角度,会帮助孩子理解人物与情境的复杂性,去思考个人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很多孩子在看历史书的时候,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他们会以为,如果自己身处当时的境况,肯定会聪明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是非善恶、正确与否是明摆着的,自己理所应当要效仿“好人”或“成功者”的选择,不与“坏人”或“失败者”为伍。他们会认为,自己肯定是有先见之明的人,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而在一点点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经历、信念、动机与思维方式,认识人物面临的真实情境之后,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具体选择,将会有更深的共情与理解,不会觉得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3.
评价伟人/名人的功过得失、优点缺点,
并列出评价背后的事实依据
问题示例:对于陈独秀这个人,你认为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有什么事实依据吗?
这种提问角度,会帮助孩子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人是复杂的。历史教科书受限于篇幅等原因,往往无法展示一个人全部的功与过、善与恶。蒋勋先生曾说,“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不把个人的情感与好恶强加到历史人物身上,如实呈现人物与事件,是历史书写者应有的一种自觉。
而《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宝贵之处在于,剧中的很多人物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人物关系也不是二元对立、水火不容的。比如,守旧派辜鸿铭虽然痛恨新文化,但对于鼓励新文化、满怀家国大义的蔡元培还是毕恭毕敬的,在陈独秀离开北大时也惺惺相惜,前去相送;信奉美国模式的胡适与倡导革命斗争的李大钊,虽然政见不同,但仍是彼此的好友,能通过文章相互探讨。
希望孩子能从这部剧的人物表现方式中,获得一种公正的人物评价观,能以平等的视角看待伟人与凡人,不要把伟人神圣化。在看待那些违反历史潮流的人物时,孩子也不会简单片面地用“反派”“坏人”去评价。
4.
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意义
问题示例: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小说?为什么要开创白话文小说这种体裁?他的灵感和相关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部小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传统的历史教育,侧重让学生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意义,知识点零碎不堪,忽略了人物与情境的复杂性,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鲁迅,知道《狂人日记》,知道白话文小说,但不知道他为什么提倡用白话文写小说,而不是写诗歌写评论,不知道他如何写。这种角度的提问,有利于孩子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学会梳理知识、分析原因、认识演变、预测后果,并做到以史为鉴
5.
转换视角,叙述历史
问题示例:《觉醒年代》中贯穿着一条主线索,那就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与发展,时间跨度是从1915年到1921年。在这种线索安排下,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几个人的经历是要详写的,是电视剧的基本叙事线;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等人的经历是要略写的,是辅助线。如果把其他人的经历当成主要的、要详写的,你会选哪些人的经历呢?
这种提问角度比较难回答,适合那些在课外阅读了大量小说的高年级孩子。类似这样的提问,能帮助孩子了解到,人类的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人的活动构成的,而不是由几个英雄人物的活动构成的。就像很多国家都会把自己国家放在世界地图的中心,而导致各国的世界地图都不太相同,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同一段历史,看到的历史样貌也不太相同。只有注意到这一点,孩子才能以整体、全局的视角去看待整段历史
6.
质疑和反思材料的真实性
问题示例:你有没有从剧里发现一些逻辑不通的、奇怪的地方?你觉得里面所有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吗?
这种提问角度,有利于帮助孩子认识到,历史题材剧是基于历史事实创作的文艺作品,创作人员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可以对一些细节进行补全和构造,因此剧中存在合理虚构的成分。如果要验证其中某部分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那么我们需要结合其他材料、史料,通过缜密的逻辑去论证推理,才能接近真相
看完6种提问角度,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如果按照上面去提问,孩子回答不出来怎么办?我觉得孩子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可以试着分析给他们听。即使我们分析的不全面,或者孩子回答的不全面,孩子也能在与我们的这种互动中,逐渐学会思考和判断,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加透彻的认知。如果我们国人都能增强自己的历史思维,那么,中华文明定会经久不衰、不断进步。
12
邱思齐
童行学院编辑
曾在儿童动画公司和出版社工作,爱好阅读与写作,喜欢观察生活、书写生活。

互动话题
你看过《觉醒年代》吗?你认为学习历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