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起来相敬如宾、疼爱孩子的夫妻,为什么也可能早已掉入对孩子深具杀伤力的相处模式?
这几年有关“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的儿童营队变得愈来愈热门,除了有不少父母希望把孩子栽培成人缘好、风度佳的“未来领袖”之外,还有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到营队,是希望透过专家协助解决孩子在人际关系或情绪、行为上的困扰。
但长期从事亲子与婚姻谘商辅导的友缘基金会执行长廖清碧却发现,这几年来,愈来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导因于父母的相处模式。“这些爸妈把孩子送到心理辅导的营队,希望可以把他们的孩子『修理』(fix)好;但很多时候,真正需要『修理』的,其实是他们的夫妻关系啊,”廖清碧感慨的说。
廖清碧观察到,不少被送来参加营队的小孩,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况:一种是举止很冲动,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这类型的孩子会表现出“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或是游戏时没办法跟人家合作,只在乎我赢还是你赢的态度。另一种极端的孩子,则显得退缩、畏惧,遇到事情只会坐在旁边哭,或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来,这会让孩子受累
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夫妻相处模式究竟有哪些?为什么这样的相处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1. 转移焦点、绕道型
这种夫妻相处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整个家庭绕着孩子在运行。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没有太多的摩擦冲突,但夫妻关系却早已布满地雷,一触即发。
为什么会这样?具有家庭婚姻与儿童谘商专业背景的牧师黄国伦指出,当夫妻沟通遇到困难或问题,由于害怕冲突,夫妻常会做“绕道”的动作,也就是彼此都不面对夫妻间的问题,而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时候,解决孩子的问题或全力栽培孩子的优秀,就成为维持这个家庭运转的动力。
廖清碧也指出,当对另一半有怨怼、又不能坦诚沟通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使用小孩来对抗配偶的状况。例如,有些爸爸老在外面不回家,妈妈就会跟孩子诉苦、发泄对另一半的不满。或者因为得不到配偶的关心,转而跟某个孩子很亲密,把孩子变成婚姻的“出口”,变得很黏他、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他身上,愈来愈忽略了夫妻之间的相处。
这种模式,就是把问题一直暂缓不处理,而被摆着的问题,可能是任何议题:财务、夫妻亲密问题、婆媳问题、教养问题……一直累积下去。等到孩子长大离家的时候,夫妻通常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黄国伦指出,这种“绕道型”或把孩子当成婚姻“出口”的夫妻相处模式,让孩子在很早期的时候就被提升到大人的角色,没能真正做孩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第一,他不知道怎么当孩子;第二,当他进入婚姻时,妈妈(或爸爸)仍是他主要照顾的对象,而不是他的另一半及家庭,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 冷漠逃避型
“绕道型”的夫妻相处模式,继续恶化下去,就可能变成“冷漠逃避型”的夫妻关系。
联合心理谘商所心理师邱永林分析,夫妻会落入这种相处模式,常常是因为以前争吵过,但问题没解决,彼此差异愈来愈大。到后来,连争吵也懒得争吵,于是就各过各的,用相敬如“冰”、把对方当成空气的方式,来避免冲突,以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完整。
这样的夫妻关系在婚姻谘商专家寇德(David Code)眼中,其实已经有如“情感上的离婚”(emotional divorce)。当情感上跟另一半离婚,就会更容易将孩子当成情感上的支柱,让家庭的功能及角色更为混淆、不健全。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邱永林认为,冷漠逃避型的夫妻关系,可以说是对孩子最具杀伤力的夫妻相处模式,因为“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夫妻关系容易让小孩对周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自我封闭,缺乏一般孩子该有的好奇心;或相反的,产生另一种结果,就是孩子会过于想要讨好大人,因为他很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
寇德也指出,如果“情感上已经离婚”的夫妻,有一方在情感上把孩子当做配偶的代替品,会让孩子在和其他同侪的相处上产生社交困难,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状况。
廖清碧解释,这种不安有可能是因为孩子觉得和别人交朋友,是对妈妈或爸爸的一种背叛,甚至影响到他以后和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
3. 直接冲突型
另一种甚具杀伤力的夫妻相处模式,就是三不五时的直接剧烈冲突,最后甚至演变成只想纯粹攻击对方。
直接冲突型的夫妻,虽然不逃避问题,却没有解决冲突的能力,也没有处理问题的方法,结果成为“只会冲突,不会和好”的父母。邱永林指出,夫妻一定会有冲突,重要的是冲突之后能不能和好、把冲突的事件做妥善处理。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黄国伦提醒父母,当孩子观察到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都是借由攻击,一旦孩子遇到冲突,他自然就会照着他所熟悉的、从父母身上学得的模式,用攻击来反应;或是相反的,孩子会选择用逃避、退缩的方式来避免冲突,因为他害怕落入父母的相处模式。
廖清碧指出,处在这种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未来自己在婚姻中往往也会复制爸妈的这种冲突模式,或是会变成婚姻里软弱、被欺负的一方。
4. 冷嘲热讽、贬抑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言谈中总是有意无意的贬抑对方、冷嘲热讽,或是扯后腿、唱反调;严重时,甚至表现出对另一半很不尊重的态度。例如,常常打断另一半的谈话,脱口就说:“我听你在放屁!”或是管教孩子时,常互相破坏原则,太太规定孩子要在餐桌吃饭,先生却要孩子到客厅陪他边看电视边吃……
黄国伦指出,会有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背后的原因就是有问题没解决,包括情绪上的愤怒、委屈没有处理,所以就会不断出现这种贬抑对方的行为。例如,太太对先生说:“你不要管孩子,你不懂,你不会管。”这背后传达的讯息可能是先生常不在家,太太很受伤。
邱永林指出,这种冷嘲热讽的行为,通常是对另一半有心结,甚至对对方的家人有心结,例如婆媳问题。因为心里有委屈,但对方从来不愿意跟你好好谈,就会不自觉想以牙还牙,让自己未处理的愤怒、不满及委屈,透过言语刺伤对方来宣泄一下,获得一种平衡。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邱永林提醒,这种互相贬抑的相处模式,不但会让孩子变得不尊重父母,以后他们也不会尊重另一半、不会尊重他人,这种小孩的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差,容易被孤立。另外,由于夫妻互相破坏对方原则、扯后腿,容易让孩子找缝隙钻,会造成做事容易取巧、不脚踏实地,甚至价值观的错乱。
学习好的夫妻相处模式
寇德在《把婚姻摆在教养之前》(To Raise Happy Kids, Put Your Marriage First)这本书里不断的提醒父母:“父母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
幸福的婚姻是教养的基础,这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几个元素:
1. 带给孩子安全感
夫妻经常彼此肯定对方,自然表达亲密、爱对方、爱这个家,表现出对照顾对方、照顾这个家庭永远的承诺,这样的家庭气氛,可带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助于人格健全的发展。
2. 建立健康的界限
黄国伦提醒父母,要清楚家庭角色的定位: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孩子不能取代另一半,爸妈才是家庭的领头羊。
夫妻要拥有两人的时间、两人的世界、两人的感情生活;同样的,孩子要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父母、孩子之间有一个健康的界限,家庭运作才能健康。
3. 学会好好处理冲突
夫妻相处,冲突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研究显示,逃避冲突的夫妻反而要付出更大代价,包括了失去自我、说谎、压抑、伪装,不仅在夫妻关系中失去最可贵的“真诚”,也误导了两人对彼此的了解。
黄国伦指出,冲突的背后通常都有更深的情绪未被处理,有时候事情解决了,但情绪没有处理,关系就依然无法恢复。
邱永林建议夫妻面对冲突时,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也就是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能去体谅对方的感受,再来谈彼此的需求与期望。
黄国伦也提醒,夫妻冲突时,不要只专注在解决事情,冲突过后,也要努力修复关系;有时可能要透过道歉、认错、寻求原谅,才可能真正恢复关系。
一旦爸妈能够好好处理冲突,并能在冲突过后和解,孩子才会学到如何好好处理冲突,这对他们是非常重要且正向的学习。
婚姻中的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面对或不会面对,甚至一厢情愿的希望让时间解决一切。但不幸的是,“时间并不能解决一切,时间解决掉的,可能是你的婚姻,”邱永林提醒所有珍惜婚姻、珍惜孩子的爸妈,好好真诚的面对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