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
罗曼·罗兰说过:“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木心先生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听古人的雅乐,泛读书籍,欣赏大师的绘画,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
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然而,千人一面的网红脸、简单粗暴的店铺招牌、哗众取宠的服装造型,各类不明所以的城市建筑,正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审美能力。
现代人日复一日忙于追逐物质的丰盈,对美的感知却越来越麻木。
对大多数人来说,现代艺术给人带来的是困惑、震惊,甚至是疏离。那么,究竟该如何拯救我们的审美呢?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这一套——颜值和内涵兼具的艺术启蒙书。让我们走近梵高、高更、莫奈这 3 位艺术大家,理解他们作品的奥秘,探索每幅名画背后的故事。这将不仅是一次美好的视觉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美学启蒙。
《这就是梵高
文森特 · 梵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3.30 - 1890.7.29
他在世时,是邻居口中的疯子,同行眼中的怪咖,家人心中的失败者;他逝世后,作品屡创拍卖天价,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每年涌入数百万朝圣者……
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那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他就是“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梵高。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
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矿区阴惨的场景、劳作的矿工、落日的翻滚、哭泣的女人、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这种情绪共鸣,贯穿了他作品的始终。每一个站在他画作前的人,都能从笔触色彩和颜料的层层堆积里,感受到他眼睛看到的一切、心所感受到的一切。
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但他却偏爱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黄色。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这样评论梵高:“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这就是梵高》从抑郁症讲起,到天价拍卖、电影,再到歌曲、商品,带你认识经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丝柏树”到“星空”,带你看经典名作背后的情感与奥秘;从信仰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感情受创,细说梵高 37 年不断奋力挣扎的曲折人生。
《这就是高更》
保罗 · 高更
Paul Gauguin
1848.6.7 - 1903.5.8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小说叫《月亮和六便士》,高更得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高更的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南美秘鲁人,所以他认为自己:“我的血管里流着古印加民族的血液”。他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
在成为画家之前,保罗·高更是一名收入不错的巴黎股票经纪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四个可爱的孩子。然后在 1883 年,在自己绘画天赋召唤之下,辞去股票经纪公司的工作,投身绘画创作。
1891 年,高更踏上塔希提岛,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小岛。他写信给妻子梅泰说:“这一天即将到来——我可以逃到南太平洋小岛的森林里,忘情地在那里生活,身心宁静,从事艺术。远离欧洲为钱奔命的生活。”
他来自文明却渴望原始,看似放荡不羁、抛家弃子、晚年落魄,却活出真实的自我,用艺术证明人生真正的得失。也许不断漂泊就是高更的选择,也是他的宿命。
就像他曾经跟妻子说的:“我知道我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忍受许多的苦难。假如我没有追求自己的路,我将会变成土匪。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我现在不就是土匪吗?但长久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我此刻的状况让人厌恶,但总要有人做这份艰辛的工作,那就是我!”
他说终于明白快乐与生活的艺术,那是野蛮人教会他的事。高更相信什么?坚持什么?他与梵高究竟关系如何?《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与高更又有几多相似?
《这就是高更》聚焦于高更的人生、他引发的传奇事件以及他烙印在世人心中的经典图像,一步步引领我们认识高更传奇的一生,与他的艺术世界。
《这就是莫奈》
克劳德 · 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1.14 - 192.12.5
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被世人誉为“光影魔术师”,他在光影上的造诣无人能比。莫奈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善于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刚开始,他的画并不为大众和主流社会所接受。在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是不能看到笔触的。所以大众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盯着画看细节”的老习惯,学会尝试“退后几步,体会画作的色彩质感和整体气氛”。
莫奈在画画的时候,特别讨厌被打扰。他曾说:“我画画时如果被人打断,就像割断了我的腿一样。我失去了机会,因为我正在捕捉色彩,光变了,色也就变了。它只能持续几分钟,一旦错过机会,我就只好停止作画了。”
长期强光下的创作严重损害了莫奈的视力,他患上严重的白内障,视力越来越差,几近失明,后期只能靠颜料管上标的字母来依稀辨色,但他仍然坚持作画,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全部的感官。
从清晨到暮色,从春时到冬日,他用画作定格大自然中,难以捕捉的光影时刻,正如批评家布劳内尔评价:“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了自然本身”。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莫奈向法国政府捐赠了一系列尺幅恢宏的《睡莲》作品。《睡莲》几乎涵盖了莫奈的下半生。
时的法国总理克利蒙梭,曾对他说的:“我看到你的花,看到你的莲花,一朵一朵从水里升起来,那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你知道战火炮声让很多人惊慌,可是你的画会让这些人安静下来。
他的生命跟妻子分不开,从少女到少妇,他用画笔注视着挚爱女子的青春身影。他的生活与花园分不开,为了使吉维尼花园日益完善,他花了毕生精力,并认为那才是他“最美丽的经典之作”。
莫奈的一生,是与美丽相遇的一生,他让印象成为永痕,让自然蕴藏无限。
《这就是...》系列
体验美的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如何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有一种“捷径”,就是艺术。
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要成为“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工作者”才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
爱美,也不是一件高冷的,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如果不方便出行,看一看艺术读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多让自己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等,相信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自己的脸上,浸润自己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这就是..》系列丛书,本系列图书邀请多位世界知名插画家绘制插画,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并和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轻松品读梵高、高更、莫奈达·芬奇伦勃朗马蒂斯、卡拉瓦乔、沃霍尔等12位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围绕不同艺术家生平和创作的关键节点,可生动解读这些天才人物的艺术魅力,从他们对美的描绘和感悟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身的审美。
这套书印制精美,采用独特的平切三边的精装方式,易于翻阅,无论是假日休闲还是旅途闲暇均可随手翻读,让艺术与自己相伴。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转自公众号:第一哲学家。感谢原作者。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