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了篇关于传说中的“天牛娃”的文章,很多留言都表示,看得特别扎心。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娃,除了对天长叹,可能也只剩下无语凝噎。
有的人说,看完这些天牛,特别泄气;还有人私信我说自己把牛娃的事迹讲给自家娃听,想给他立个榜样,没想到娃却回了句:
“妈,要不你换个儿子?”
看来,真的应了那句话:
人的焦虑,多半来自于比较。
“比较”之心,人皆有之
看着这些优秀的娃儿们,嘴上说着可望不可及,但心里还是难免暗暗起了对比之心。人只要做一天社会性动物,可能就难以逃脱“比较”的漩涡。
于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许多父母想借却借不掉的口头禅。特别是当自己满腔热血地推娃,娃却不争气,搞得自己特别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最容易祭出这句口头禅。
要说,无意义地比较和踩一捧一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有多大杀伤力,咱这代人最能感同身受了。
毕竟,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笼罩下长大的。但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这样的比较无益,却又总控制不住拿别的娃做对比呢?
有人说,“我的初衷是好的啊,我不是打压,我只是想给孩子找个榜样而已”。
但有时候,这样的做法也实在是好心办坏事。
踩一捧一式的比较,对孩子有害无益
就拿《小舍得》里的米桃和欢欢来说吧。
本来是一对好朋友,就因为彼此的父母还有周围人总在有意无意间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最终让两个孩子由亲密变为敌对。
记得在剧中,在一次校内考试中,欢欢和米桃考了并列第一,本来心里特别开心,没想到钟老师不但没有夸奖欢欢,反而说:“在学校拿第一名没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学校出的题都比较简单。而米桃这种在竞赛中拿第一名,才能反应真实的水平,所以你要清楚和米桃之间的差距。”
连向来都鼓励欢欢的妈妈,在看到欢欢的进步之后,也一改往日的温柔鼓励,冷冷地表示:
“成绩还可以,但还不够。钟老师说了,米桃回回都是对的,这样的成绩对人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且,钟老师也是为了等你,才故意放慢了上课的节奏,等于你在拉大家的后腿啊!”
欢欢想用“米桃本来数学就好”这样的理由替自己伸冤,没想到妈妈继续在她的心上撒盐:
“米桃别的科成绩也很好啊。刚来你们班的时候,英语不是很好,但现在人家已经名列前茅了啊!不要因为这一点小小的进步,就骄傲。”
“我要是你,跟人家差这么多,怎么好意思和人家做朋友!”欢欢妈丢下的这句话,犹如一颗冰冷的深水炸弹,在欢欢的心里炸出了一个洞。
昔日的朋友,变成了一个衬托自己无能的敌人。
也许,欢欢妈的本意并不是要贬低自己的孩子,她只是想让欢欢以退为进,想通过榜样的力量,刺激她更加快马加鞭地向前追赶。
在她心里,这样的对比初衷的确是善意的。但结果却是,在两个孩子之间播下了隔阂的种子。
不仅仅是欢欢妈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就连米桃妈妈,也在为这场比较暗暗地添上一把火。
她不懂米桃的难处,没有察觉孩子推掉放学去欢欢家写作业,其实是那颗敏感的心在发出自卑的求救信号。她只知道,要让米桃内外兼修,不能徒有一身好成绩,还要像欢欢一样,自信、开朗、大方。
“看看人家欢欢,再看看你……”
不知哪一刻开始,父母都变成了贪心的人。
孩子身上一个又一个优点,早已无法满足自己,就像一个赌徒一样,只希望下注的那一刻,能成为育儿场上最大的赢家。
他们都喜欢用自家娃的短板,去对比别家娃的长处,奢望着得到一些孩子身上没有的特质。
于欢欢妈,是成绩;于米桃妈,是性格。
她们也并非真的想要通过这样的比较贬损自己的孩子,只是某一刻被一叶障目,心态脱了轨。
但即便是短暂的“脱轨”,也有可能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就像米桃妈和欢欢妈这样,毁掉的,不仅仅有孩子的自尊和信心,还有两个人之间珍贵的友谊。
欢欢后期在学校欺凌米桃,跟父母和老师对待她和米桃的态度绝对脱不了干系。
在欢欢心里,既然自己处处不如米桃,而且差距之大让她一时也无法赶超,那不如干脆让这个无法企及的目标“消失”。
于是,欢欢以自己的在班上的影响力,拉拢其他同学,孤立疏远米桃,甚至故意不给米桃发调查问卷,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对米桃的嫉妒和讨厌,更多地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和仇视。
当我在追剧的时候看到这一幕时,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件事,竟然会导致如此糟糕和恶劣的结果。
曾经看到过知乎上有一些帖子,在讨论那些从小就活在被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阴影中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家的回答里,满眼都是这样的字句和词语:
  • “从最开始的愧疚,到无言以对,到后来的愤怒,到现在的麻木……”
  • “深深的自我否定,极其不自信”、“原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他们的爱,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我。”
  • “我的背后无路可退,无人可依靠!”
我想,这些感受,父母肯定不曾理解过,他们可能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只不过是想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的孩子,哪曾想那些“激励”的话都变成了刀子,无时无刻不再“刺激”着孩子的心。
“这样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选择平庸,而是被父母的期待压成平庸。”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比较”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说了这么多“比较”的害人之处,再来谈谈前两天小暖发的那篇“天牛”文的初衷。
本意上,其实真的并不是让大家去“比较”。
我只是认为,有必要把这样拥有天赋的孩子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因为,承认天赋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当我们明白,很多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时候,反而我们的焦虑就能少一些,淡定更多一些。能把更多的精力从盯着别人家的孩子,用在多看看自己娃身上。
当然了,就像我在开篇中提到的那样,想让人完完全全丢掉“比较”的念头,也的确不切实际。
更何况,这样的比较与竞争,就算咱们做父母的想要避免,学校和社会也不会如了咱们的愿。
所以,也没必要视“比较”为洪水猛兽,全盘否定。而且,榜样的力量的确存在。
我想,或许我们需要转变“比较”的内容,比起“要不要去比较”,而更应该思考“怎么去比较”。
错误的“比较”是比较“结果”,孩子们之间的成绩、成就,或者某个任务完成的情况等等。
而有意义的“比较”,更应该对比的是“过程”。
除去比例占很小一部分的“天选之子”,大多数普通人手里都握着不相上下的资质。
就像前天的文章评论里有网友说的那样:
很多时候,我们去复盘别的孩子呈现的“优秀”结果,会发现有很多“隐形”的品质在影响着这个结果,比如做事的态度、耐力、逻辑分析能力、抗挫力等等。
除了有少部分人天生具备这些品质之外,有很多可能更离不开父母经久日常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引导。当我们能从这些内化的东西去进行比较时,“比较”才拥有了它真正的意义。
健康的竞争关系,是势均力敌
另外,我也觉得,为孩子设定什么样的“比较”,也和“竞争”对象很关键。
就拿米桃和欢欢来说,从学习成绩来看,其实欢欢和米桃还是有挺大差距的。所以,用米桃当“榜样”和“目标”,其实并不合适。
这个目标太高了,欢欢想要完成难度太高。
找一个全面碾压自己的人,当孩子的学习目标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个“被碾压的人,不会感受到激励,反而只想放弃和躺平。”
要找一个“够得上”的目标,才算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竞争关系。这也需要家长帮孩子更为清醒地进行自我定位,清楚明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当然,这个“榜样”或者“竞争对手”也应该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认可的,而不是家长一厢情愿通过“对比”生硬塞给孩子的。
就像欢欢和米桃这样,好朋友、好闺蜜之间也可以有竞争,但比起欢欢妈的那句“我要是你,和人家差那么多,都不好意思和人家做朋友”,更应该和孩子强调“身边有一个优秀的朋友是件好事。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优秀的品质,会彼此吸引。”
有人说,娃既然成不了“天选之子”,注定要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那做父母的还有啥好努力的,就带着娃直接躺平不就得了?
我倒觉得并非如此。因为,如何做一个自洽的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幸福和意义,才是绝大部分人都应该面对的课题。
平心而论,这个课题的难度系数一点都不小。
甚至,在这个课题面前,每一个父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自诩老师。
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彼此陪伴、携手成长。
孩子在努力成长为更好的人,我们当然也不能停。教育一直是一个人去影响另一个人,我们想要更好地教育孩子,那不如先从完善自己做起。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