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妈的话: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长见识系列”的第二篇~
这个专栏的目的在于通过围观别人的兴趣培养故事,一起长长见识。
这次要介绍的兴趣其实并不罕见——街舞。
但难得的是,孩子跳出了圈:不仅获得全球街舞大赛少儿组的冠军,还应邀上了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
小有名气的背后,是孩子常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家长的严苛要求。其中有拉锯,有矛盾,也有试错。
说实话,今天将要展现的教育方式,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
但我尊重个体家庭秉承的教育理念,也希望更丰富的故事能让大家获得更丰富的认知,找到适合各自家庭的教育方法。
来,我们一起进入故事~
今天给各位妈妈介绍的是街舞少年傅天宗。
2019 年 3 月 3 日,傅天宗在法国巴黎获得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街舞大赛之一—— Juste  Debout(世界街舞总决赛)的少儿组总冠军,成为此项目的首位中国少年获得者。
舞台上傅天宗星光闪耀。脱离聚光灯,回归生活现场的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
但他一边保持了街舞上的高水准,一边在学习成绩上保持年级前 10 的水平。这可能会让不少在后台抱怨辅导孩子写作业气到头秃的妈妈们艳羡不已。
成为一名街舞天才需要具备什么?又需要付出什么?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傅天宗的妈妈最有发言权。
爸爸的舞者梦,在儿子身上发了芽
天天的街舞之路,缘于父亲的年少梦想。
天天爸从小就喜欢舞王迈克杰克逊( MJ )。但那个年代,父母眼中念书、考学才是唯一正道。”
这段遗憾,使得天天 4 岁时就被爸爸带去了舞蹈室。
天天从爸爸那得知“舞蹈教室可以学奥特曼动作”,倒也配合,因为太小,天妈给他单独请了个老师,一对一教学。孩子的天赋也展露出来了。
老师夸他很灵,记性也好,表演时成人也会跳错动作,年幼的他都不会跳错。
天妈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看到孩子在街舞上的天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要成果”的项目。
于是天天下了舞蹈室,天妈趁热打铁,回家让孩子对着自己练。没有音乐,家里也没有大镜子,天妈的眼神就是他的镜子。
上了一年级,天妈决定花力气好好培养他。练习的强度和频次逐渐加码,周五下学后,周六一天都泡在舞室里,寒暑假隔天就去练,一练就是一整天。
对于街舞,说不清是是因为擅长而喜欢,还是因为喜欢所以擅长,一去学舞天天就很开心,一颗热爱的种子算是种下了。
从“妈妈要”到“我要”
天妈是个完美主义者,孩子也继承了她要强的个性。
幼儿园时,因为年龄小动作精细度不好,天天不会自己系鞋带、扣扣子,不甘于人后的他居然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在家里默默练习。
这件事让天妈印象深刻——天天要强的个性是刻在基因里的。
学舞这件事上,天天也很要强,只是有时不能克服孩子天生的惰性。练得久了,街舞最初的热血和炫酷褪去,暴露出枯燥的一面,天天开始有些倦怠。
但天妈认为,在孩子还没有自制力的时候,兴趣都源于父母的坚持。
天天哭着不想练,天妈就打,打完了还不练,就用话激他:
“不练完就不要玩了”
“你不练,那咱们以后都不跳了”
孩子急了,哭着说“要跳!要跳!”。
天爸也经常对天天说,你还只是一颗小树苗,父母就是防止你长歪的那个护篱,为你把握人生的方向。至于“努力才有出路”,“铁棒磨成针”之类的励志格言,则是伴随天天一路成长的背景音。
天生的聪颖、骨子里的要强、再加上家庭教育观念的潜移默化,让天天从小就多了几分稳重,也为他在街舞和学习上的优秀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前几年的舞蹈练习天天多多少少是被父母推着走,那么在第一次表演中获得的掌声,让天天的内心悄然发生了转变。
一次大型演出,天天作为年纪最小的舞蹈演员上台表演,众星捧月。
天妈记得孩子下台后欣欣然的样子,荣耀是最强劲的内驱力。用她的话说,那次之后,儿子变成一个“我要”的小孩——掌声、荣誉、观众的喜爱——不是妈妈“要”,是他自己“要”。
很少表扬
在分别练习了几年 Choreography、Locking、Hiphop(街舞舞种)之后,      
天天决定转攻 Popping。四年级,他拜了浙江街舞圈一位出名的 Popping 舞者(阿零)为师,从此开始了专门一对一训练。
光训练还不够,自学习 Popping 一年后,天妈开始带着天天去参加比赛——比赛不仅能巩固阶段性训练成果,还能锻炼孩子的舞台表现力。
每个月的四个周末,天天有两个周末在比赛。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在浙江街舞圈有了名气。
赛场上,如果只得了亚军,天天自己沮丧,会哭,天妈也 “绝对不会说出你很棒几个字”。
“没赢就是因为技不如人,你今天哪里哪里音乐的表达不够好,被音乐带着跑了等,输是应该的,赢才怪了勒。”
如果赢了,天妈也跟着高兴。表扬完了, “但是”就来了——但是啊,哪里还可以更好,哪里还有瑕疵……
天天的师父更严厉。在他这里,“还行”就已经是最高评价了。
只有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天天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褒奖——我们天天很棒的嘞!——孩子心里清楚,这些话只能当做安慰。
特长、学习两手抓
天妈是个求稳的人,她坚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天天小时候,基本功可以重复上百、上千、甚至上万次,练习时长也绝不含糊——天天若哪天轻微发烧,不能练习,天妈也会说“那就去舞蹈室看别人练,看看也有收获”。
天妈说自己蛮“狠心”,不仅对儿子,对自己也一样。她要是哪天生病,也坚持送儿子去舞蹈室,陪着练。
她认为,当街舞以竟技方式呈现的时候,孩子之所以在现场发挥地好,基础是长期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
但这么多时间都花在街舞上,天天的学习怎么办?天妈又是怎样处理儿子特长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的?
细算一下即可发现,2019 年,天天获得世界街舞大赛冠军时,恰逢小升初。但早在六年级上学期,天天就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被一所民办初中以自主招生方式提前录取。
而这除了源自孩子本身的聪明刻苦,天妈的付出也不可忽视。初中之前,她一直是把儿子“紧紧攥在手里”的。
天妈是会计,工作时间弹性,下午 3、4 点就在家里,有足够时间辅导天天。
一二年级没那么多家庭作业,但回到家天妈还是会让天天把书本摆出来,哪些要口头完成,哪些要写,她陪着孩子一起捋,一起做。
低年级时,天天做作业,她就坐在旁边,一个字写得不好,她拿橡皮擦了,让儿子重写。一篇的字写得不好,就把那一篇撕了,全部重写。除了对书面的高要求,正确率也不能下去——她要看本子上有多少红勾。
五六年级,因为在街舞上的一系列成绩,天天在周末会忙于工作。而他的时间也被切割成更多段,安排地更加紧凑。
但天妈会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不落下一节课”。
我惊叹于天天在厦门录视频的一个时间表:从早上 8 点到下午 4 点,除了匆匆吃过饭,几乎是不间断地跳,录制完毕,与合作方吃完饭后,还得赶当天晚上的飞机回上海,在经纪人家歇一宿,又得赶第二天早上 6 点 10 分的高铁回杭州。
如此着急,只因为天天要上学。
从老虎变成羊
现在天天练舞的时候,天妈要么路过瞅两眼,要么在会客厅里看一眼监控。会着急天天还没练“死角” (街舞术语,用刁钻的角度练习动作)
完了天妈会拐弯抹角地问,今天是不是太累了,看你没练死角呀。她自觉这样儿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放两年前,急躁强势的天妈绝不会这么委婉,当时就要催促儿子的。
但如今,发生在天妈身上的变化让经纪人都惊讶,跟她打趣说,相比天天,你的成长才是最明显的。
这对一位强势惯了的母亲来说,并非易事。
她不记得是哪一次,发现天天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自己有权威受到挑战的感觉。
“哎,你把框架拉大一点(动作拉大一点)”,“你怎么还没练那个动作?”类似的敲打本来很平常,但天天突然不听了,有时候还会反驳。
外婆曾跟她传达天天的话,说自己也知道要把动作练大一点好,但只要是妈妈要求,他嘴上就一定要抵抗。
或许是少年所独有的倔强,或许是孩子渐渐有自己的想法了,也或许是以前自己太过专制了,把他逼得太紧了。
天妈感觉曾经被自己攥在手里的儿子,正在慢慢挣脱。
那时起,天妈开始在媒体上关注教育专家,只要是讲怎么跟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她都照单全收。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放松管教,及时肯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同的意见。要学会放手,不能再事无巨细地管控,让孩子自己去主导和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非系统性学习,她得出这一结论。
她学着在日常里克制,但那些强烈的,想要管制孩子的念想,有时候还是压不住。
天天的书面不够美观,她想要他重写,天天说,你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少作业吗?全都写漂亮,我晚上别想睡觉了!学校老师也打电话劝她,天天的字已经很好了,不要要求那么高。她依然看不下去,但为了不给儿子增加负担,她只能干脆不去看他的作业。
练舞时,某个动作没下 200% 的苦功,她着急,但还是忍住不说,完了再找机会轻描淡写地提一嘴。
她暗自提醒自己,现阶段的孩子不用耳提面命,如果平时的训练因为自己的偷懒而没有达标,那么在赛场上就能检验出来。如果 Battle(比拼) 场上输了,那么这个结果需要自己去承受,去消化。“现阶段我的唠叨不再起作用,孩子对结果的自我审视反思更重要”。
儿子明白妈妈在退让,给爸爸说,妈妈某个地方没干涉他,让他很开心。天妈晓得了心里也暖。跟儿子的相处模式在改变,一切似乎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她感到欣慰。“从前人家说我是虎妈,我现在要从老虎变成羊,只要温柔地陪伴孩子,尊重理解孩子,更多地给予肯定和欣赏,而在孩子内心迷茫时给予引导就足够了。”她笑着说。
“别人家的孩子”
比起街舞,天妈和丈夫还是更认可正统的教育之路。
念书考学,是为了在孩子身下织一张安全网。艺人这条路可以走,但不确定因素太多,而学习好能让孩子将来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在学习上,天妈坚持没给孩子报其他补习班。
理由很简单——时间不够用——平时要学习还要兼顾周末的工作,还得给他留练舞的时间,天妈的考虑是,但凡学习成绩有一点下滑,还是要把辅导班安排起来,在初二的关键学习阶段一不留神成绩很容易”一落千丈“。
天天自己也把维持成绩当成了练舞的必要条件,哪天成绩下滑了,就得牺牲跳舞的时间了,所以格外注意。
在大部分家长眼中,天天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天妈不这么想,她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孩子:清华大学毕业,英语流利,会演讲,还有其他特长,精英范儿十足的男生。那是她理想中,天天长大后的样子。
 “天天也许可以说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心里还有「更别人家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