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27日,由顶思举办的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在上海圆满举行。本届大会以“从心出发,共筑未来”为主题,聚焦国际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探讨新国际形势下教师发展的新趋势。
为期2天的大会,以主旨演讲、主题分论坛、圆桌论坛、工作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展、神奇教师颁奖典礼等多种形式展开,吸引了来自各地400余位重磅嘉宾、全国各地国际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热情参与。
文、编 | Mina
主论坛精彩纷呈
6月26日,在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开幕致辞中,顶思联合创始人徐康乐女士表示,再过几天就要迎来建党100周年,站在中国百年发展历史机遇的潮头,感慨万端。如果顶思是一个点,我们服务的国际化学校是一条线,那么国际教育行业是一个面,各行各业终身学习社群是一个体,顶思作为K12国际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社群的综合服务者,在这样一个“点线面体”的系统上不断创新、自我挑战和超越,希望为K12国际教育终身学习社群的建设发挥我们的一点力量。
顶思联合创始人 徐康乐
教师发展呈现哪些趋势?徐康乐说,“我自己思考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
在线化
:从线下走到线上,从线上连接线下,线上线下联动构筑融合式学习;二是
在地化
:从中国展望世界,从世界理解中国,从差异中找到平视世界的跨文化交流基石;三是
在场化
: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透视规律,从规律探索创新。未来教师发展也必然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希望大家‘从心出发、共筑未来’。”

在主论坛上,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程贺楠博士就“后疫情时期的国际教育及教师发展”分享看法,她认为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的脚步,但是终究历史前进的潮流都是要不断的开放,不断地拓展自己,老师作为国际教育者,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在不断变幻的未来世界里能够顺应潮流,要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具备成长型思维。如果老师能够不断丰富自己、成就自己,也一定能够把这些传递给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 程贺楠
义格集团总督学、《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
围绕“从《二十四节气》课程看中国文化课的国际化”,生动地探讨我们的传统文化课应当引导孩子对话大自然,从大自然里“创作”,创造新的课程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他认为,在国际教育的体系和背景下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看经典,而不是立足经典看当下。我们应该让经典活在当下,而不是让当下回到经典。
义格集团总督学、《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 李振村
福建融侨赛德伯学校总校长林莘
女士以《学习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与主要策略》为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每一个“理想”课堂都是学生自主探索、伙伴协同学习、高效率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设定高水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挑战高质量的学习,教师要能够设计生成具有挑战性、冲刺性的问题,让同伴互助进入深度学习。

“教学是为了支持学生掌握目标,当他们学到新知,当他们开始思考,当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当他们发觉自己比过去学得更好,他们就会获得无穷的快乐与成就感。”林莘说道。
福建融侨赛德伯学校总校长 林莘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建华
针对“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与最新进展”进行了专业探讨,他表示学习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是探究人类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在什么情境下产生,以及人们如何决定学习发生源头等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

他建议,要为学习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避免按图索骥或死记硬背。设计这种教学,要让学习者们把从初始学习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可采用提问式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也可采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式学习。通过设计来改变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科学特别重要。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赵建华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发表了“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引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的一句话来阐释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表示,包校为此成立了专业学习中心,帮助老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鼓励老师就教学方法开展专业讨论,引导老师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采用特定教学方法并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每一位老师都要坚持以研究学生为基础,进行课程、课堂的校本教研。无论课程怎么发展、教师专业怎么发展,最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 吴子健
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硕士项目负责人闫嵘,基于“二胎家庭教养方式的跨国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兄弟姐妹关系质量以及儿童身心健康、性格发展 、问题行为、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均存在显著相关,而这一发现具有跨国与跨文化的一致性。这些在国际化背景下所做的家庭教育研究,对于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学校管理、教师成长,以及家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硕士
项目负责人 闫嵘
教师教学始终离不开学生。就目前而言,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对待?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专家、徕希心理联合创始人&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就“焦虑时代的空心病与应对”进行了专业分析,以大量事实与数据,来印证一些孩子走上自杀等绝路的深层原因,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向商品化、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只关心分数,而忽视或放弃对人的培养和成长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导致了这种悲剧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都在不断地发生。如何应对心灵危机的挑战?
徐凯文博士表示,从问题和需求出发,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并危机管理前置进行干预。而更加根本的解决是让孩子的心灵升级——成为高尚和美好的人,而不是仅仅简单追求学习成绩目标来真正实现幸福。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专家、
徕希心理联合创始人&心理学博士 徐凯文
圆桌对话环节,
由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海淀校区中方校长刘迎慧
担纲主持,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硕士项目负责人闫嵘、卓越国际教育事业部总校长林钰、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专家徐凯文
共同参与的“谁来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深度讨论。

嘉宾们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如果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引发的不一定是学业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问题,都会导致他们痛苦,孩子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变成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家校社共育心理健康体系要尽快建立起来,建立多层级的预警机制,多方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做一些支持,同时保持他们学业的进步。
对于广大老师而言,从我做起,每一位老师都关爱他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你成为自己的光你会成为世界之光!
四大主题聚焦教师发展难题
本次大会上,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设置了
课程设计、身心健康、评价改革与教师发展
四大主题,嘉宾们就目前教师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与会者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干货分享。

0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题分论坛由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中文老师丁艳主持。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文老师 丁艳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校长助理王家骥为与会老师介绍了南京金地未来学校聚焦于培育学生素养的课程软着陆方案,梳理了课程、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渐进融合关系,展现了课程设计中奇妙的“加减乘除”。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校长助理 王家骥
PBL项目式学习如何运用设计思维作为驱动去做更多的创新?上海民办位育中学IBDP商管学科组长杨雪莉提出了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即理解用户、定义问题、构思想法、设计原型、测试检验。PBL项目式学习与设计思维碰撞,必定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上海民办位育中学IBDP商管学科组长 杨雪莉
杭州云谷学校音乐课程协调员单伊俊老师则带来了《融合音乐课程的设计与思考》的主题分享,探究在这所具有科技背景的学校中,如何通过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来帮助学生提升素养。
杭州云谷学校音乐课程协调员 单伊俊
在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荟同学校(深圳校区)创意艺术及设计总监Alessandro Antonicelli从“什么是创意”出发,分析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区别。他表示,创造力同样可以被锻炼,创造力也需要不断地练习。
荟同学校(深圳校区)创意艺术及设计总监
Alessandro Antonicelli (云连线)
面对目前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日趋同质化,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学术主任姜懿轩向与会者介绍了银海学校国际部如何结合当地学情,创设了基于5C核心素养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他提出,教学者、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站在“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的思考角度出发,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学术主任 姜懿轩
02.
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分论坛由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年级主任刘嘉敏主持。
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年级主任 刘嘉敏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校长李永远带来了“教法,情怀与思维茧房”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把课讲好有三个层面:第一就是内容要准确实用,第二是在传递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乐于接受,第三是要能够激发起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欲望。而达到这三个层次有三个标准,即有温度,无边界以及个性化。教师要打破“思维茧房”,要多去了解教学、学科以外的世界,学会与不同行业的人对话,避免沟通障碍。同时,还需要拥有全局观和长远的眼光。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校长 李永远
融侨产业集团教育事业部学术总监李文倩分享了如何从“融合课程建设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这一话题。她说,教师生长力决定学校的发展持续力。老师是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核心,老师作为学校可控的一个变量,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老师们的生长力、教研、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自我驱动力,是这个学校能不能永葆生机的核心。
融侨产业集团教育事业部学术总监 李文倩
作为在一线具有10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夏子健老师分享了“基于学校的教师发展”。在他看来,身为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基本功。“真正好的老师不是公开课教的好的老师,而是每一堂课都教得好的老师。”对于新老师来讲,要善于发问,勇于展示自己,要坦然、欣然接受外界中肯的评价。课后坚持持续反思也是保持进步的重要成因之一。
夏子健老师
国际学校的教师团队中,有不少是从公办校转到民办校的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湖州帕丁顿双语学校副校长游绍营为现场的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公办到民办身份切换的策略,理解招生的内涵,认知留比招重要的真谛。为国际学校的老师解读通过做好教学扩大招生的秘籍,如何通过加强教学服务来换来家长的更高满意度,甚至超越家长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湖州帕丁顿双语学校
副校长 游绍营
作为从业近30年的行业先行者,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执行校长闫啸针对如何定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导框架,有效教学的设计思路,以及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育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教学的问题。
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执行校长 闫啸
此外,在圆桌讨论环节,北爱尔兰投资发展署贸易与投资经理宋旸,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国际贸易部中国区英式学校业务总监曲昕,厦门莱普顿学校执行校长闫啸,以及数学老师夏子健和主持人一同从“三维视角”出发,讨论了教师的未来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
03.
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次大会特别设立以“评价改革”为主题的分论坛,从考试局、学校、专业技术三个维度,邀请嘉宾们与参会者共同探讨教育评价改革新趋势。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业务发展经理郑云骢介绍了CEM(Centre for Evaluation & Monitoring)测评,其倡导为老师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依据和数据,在教学中进行参考,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决策和转变。
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业务发展经理 郑云骢
目前,过程性评价到底怎么执行与操作,是学校在进行评价改革中的重点及难点。来自上海宋庆龄学校国际部初高中课程主管Ross Ewing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过程性评价小贴士。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的频次越高,我们获得相关数据的速度越快,便可以更快地进行课程的调整。评价需要制定科学的框架,利用与之匹配的科技工具,外加上一些可以快速得到学生反馈的课堂设置。“让孩子们做选择”,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上海宋庆龄学校国际部初高中课程主管 Ross Ewing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文校长兼海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伍丹履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改革与探索”为题目,她表示这将是未来评估发展的重点方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她表示,“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IB,AP、Alevel 的课程过程中,或者将核心素养落地过程中,缺少了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标准的实施。她认为课程标准是落实各级、各类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准绳、途径和桥梁。
课程标准的落地,需要校本化的加工过程,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落实国家的学科课程标准,也要融合现代核心技能标准,更要对比、并融合国际课程的标准,在中西标准融合的过程中,将国内课程加工为表现性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将课程标准量化为教学目标,再将教学目标转换为评估细则。在以标准为基础的评估中,通过描述,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更有效的反馈,提升学生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她用大量的老师们自制的评估细则实例进行了分析说明。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文校长兼海嘉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 伍丹履
一直以来,培生作为头部教育公司,是国际教师及国际学校的老朋友。培生大中华区职场优才产品战略经理金迪向老师们介绍了培生国际证书文凭的评估体系,并介绍了国际证书文凭的四个教育目标:知识与理解,认知技能,应用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对老师们很有帮助。
培生大中华区职场优才产品战略经理 金迪
来自上海华二紫竹国际学院助理校长李宁朗思国际英语测评大中华区负责人何梅子以朗思考试优势为切入点,为老师们带来了K12英语学习和评价改革的分享。朗思考试作为新晋英语测评中的“黑马”具有报考灵活、价格友好、选择多样、出分速度快四大特点。同时,从整体考试角度来看,朗思考试对于学生的测评方法也比较综合。其既能满足签证、留学申请刚需,同时又非常灵活便捷的是用在整个K12的教育体系中,作为阶段性评价的测评工具。
上海华二紫竹国际学院助理校长李宁(图1)
朗思国际英语测评大中华区负责人何梅子(图2)
圆桌论坛环节,以上五位嘉宾同主持人一道,就教育评价改革展开了热烈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
04.
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主题分论坛由狄邦教育业务发展部副总监田惠君主持。
狄邦教育业务发展部副总监 田惠君
目前,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关注教师群体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国外有哪些更为先进的关怀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影响教师发展的价值姿态有哪些?以及如何更好地构建“家校社”心理服务共同体?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运营校长姚宇堃,荟同学校深圳校区副校长Jonny Franks,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学院院长孙迪奥,上海心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李玉君,以及美伦国际教育加拿大BC(British Columbia)部校长Kevin O’Brien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方式方法。
姚校长在演讲中分享了几种不同的价值姿态,邀请在座老师一同反思,如何通过对不同价值姿态的认识去调整、完善我们目前采取的行为。当知行真正做到合一,才会形成自我,帮助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运营校长 姚宇堃
Jonny Franks表示,教师的福利与福祉需要得到改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福利系统。那些勇于对此提出新想法的学校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帮助老师们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样的学校在未来更易获得成功。
荟同学校深圳校区副校长 Jonny Franks(云连线)
孙院长以“英国学生关顾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为题,就Pastoral Care教牧关怀中值得中国教育学习以及探索的内容做了详细阐述,使在座听众受益匪浅。
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学院院长 孙迪奥
作为一个“非主流”发言嘉宾,李玉君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解读了心理教育。他引用了苏联近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上海心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 李玉君
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Kevin O’Brien就“如何缓解压力源”为听众们提供了一些可行方法。他表示,目前引发焦虑的原因并不来自单独的某一方,而缓解焦虑的责任也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承担。
12个平行工作坊,
探讨教师教学难点
工作坊A
在第一场工作坊中,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学生事务处副主任李冠皇老师介绍了让学生高效自主反思的引导工具—FVC。课程的核心是体验式学习,即通过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与实践让学生“玩”出反思力。中国版的FVC厚植东方文化,深蕴西方思维。同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定义五常的正向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反思的实质效益。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学生事务处副主任 李冠皇
第二场工作坊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李玉君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赋氧”。李玉君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亲子关系的思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否能和孩子保持正常关系,并且对于孩子有影响力。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表达的权力,接纳孩子的情绪。
上海心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 李玉君
第三场工作坊中,IB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区发展与认可副经理朱春凤老师带来案例分析《如何设置IB风格的PBL》。通过自主分组、积极互动的活动模式,朱老师将IBPBL的核心和难点剖析和展示给参会老师们。老师们尝试亲身投入设置IB风格的PBL方案,现场公开分享并展示他们的项目制教学规划,并承诺回到学校将努力执行落地。
参会的老师有一部分是IB学校老师,更多的是非IB学校的老师,他们一致认为朱老师带导的工作坊,有理论、有实践、有成长,而且非常有创意,通过老师们的自主参与和互动,配合朱老师给予的关键性的指导和从成长性思维的方式积极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工作坊让大家获益良多,不仅学会了思考和实践,也学习了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活动,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积极借鉴和采纳。最后,朱老师也鼓励老师们努力在IB体系沉淀至少3年到5年时间,然后积极加入IB专家队伍。
IB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区发展与认可副经理 
朱春凤(中)
工作坊B
来自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的高级教育经理喻芸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剑桥在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剑桥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创建,重视校本教研、团队合作与反思性技能的培养。而剑桥国际教师专业发展证书项目(Cambridge PDQs)正是这些理念的完美体现。
据喻芸博士介绍,自2016年引入中国,截至2020年,东亚地区有35个已受认证的PDQ中心,其中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PDQ项目包含四个主题,分别是Teaching &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teaching bilingual learners,teaching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涵盖学校、领导者及教师三大群体。
来自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的
高级教育经理 喻芸
为什么教授批判性思维这么难?南京泰晤士学校MYP协调员郑菲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场座无虚席。她介绍了自己所在学校搭建的一贯制思辨课程体系,包括儿童哲学课程、初中部哲学俱乐部、论证写作以及认识论课程。对于儿童哲学,她认为课堂应该注重推理质量,而非答案是否正确。到了高年级,受制于课时、学术压力等因素,思辨课该如何进行?郑菲在学校里创建了初中部哲学俱乐部和中文辩论课,巧妙地通过社团的方式推动学校思辨氛围的建立与发展。
南京泰晤士学校MYP协调员 郑菲
作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福州市融侨赛德伯学校校长林莘以《送元二使安西》为案例,带领现场的老师们体验了一次“学习共同体”式教学法。
现场老师组成四人小组,组内成员进行交叉交流,在分享中,林莘特别提到,构成学习共同体的三大支架,一是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建立倾听式的、伙伴式的、相互学习的关系,三是有难度的生长跳跃的学习(jump式学习)。同时学习有三大途径:一是与物质世界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与他人的对话;三是与自我对话。伴随于此,学习还有三大策略,分别是倾听、串联和回归。
福州市融侨赛德伯学校校长 林莘
在这场工作坊中,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K12教师研修与咨询项目执行主任Shanker Dutt Bhatt就以“在高效教与评中激发主动学习”为主题,介绍了该大学对PDQ 项目的实践。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K12教师研修与咨询项目
执行主任 Shanker Dutt Bhatt
工作坊C
荟同学校小学语文老师顾佳文分享的题目是《你的语文课能培养诗性思维吗?》在顾佳文老师看来,诗并不在远方。诗歌是一种飞翔,它需要想象;诗歌是一种发现,它需要真正的观察;诗歌是一种创造,勿重复陈词滥调。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诗意。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孩子的诗性思维呢?一是唤醒语言;二是鼓励好奇;三是诗意转化。顾佳文强调,我们要警惕语言的死亡,抓住孩子闪光的瞬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
荟同学校小学语文老师顾佳文 (云连线)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学部副校长孟姜,以《Wow!我的学生是这样的》开启了一场互动式课堂,分组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老师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她提出四点:一是懂学生,成为一个懂学生的老师;二是智慧评,智慧与肯定的话语提醒;三是磁铁性;成为一位“磁铁”老师。她认为,无论是在课堂外还是课堂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需要不同的方法交流沟通。四是充分认知学生的学习差异性。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学部副校长 孟姜
无锡高新区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校长助理袁万军,以一张深夜中的“中国城市灯光图”,打开了一场关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路径探讨。深度学习原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概念,源于人工智能网络的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视化,可以将认知对象以图、文形式表达,继而促进全脑思维,提高思维效能。
他认为,思维路径可以看做一项活动,将思路与创造性教学融合,教师的期望值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无锡高新区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校长助理 袁万军
工作坊D
湖南宁乡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艺术学院院长上官晓蓉向在座老师们探讨了国际艺术教学的新方向。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艺术留学生逐渐在世界知名公司、机构中展露头角,但是我国创意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艺术培养的机制有待发展。很多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语言能力、理科思维仍比较欠缺。宁乡碧桂园国际高中艺术学院采用“A-level中文,数学+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课程”,通过多元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多面的评估标准,让学生们扬长避短,获得更好的录取结果,更好地用艺术表达他们的声音。
湖南宁乡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艺术学院院长 上官晓蓉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看得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小学部语文课程主任邢培娟老师从“自我效能感”、“目标一致性”、“教学评价”三个概念的重温与解读开始,带领与参会老师们体验了:可视化的教学目标,清晰的评估标准,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她提出看得见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以评估标准为支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与反馈,让学生看见自己学习的进度与进步,不断在及时评估中看见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小学部语文课程主任 邢培娟
为什么说新加坡教育符合华人特色?新加坡茵维特·深圳学术校长 Kah Wai Yuen从新加坡的数学教育、设计思维课程、STEAM课程形式、批判性思维,以及哲学思维培养等角度向在座嘉宾揭秘新加坡独特的“中西合璧”教学特色。
新加坡茵维特·深圳学术校长 Kah Wai Yuen (云连线)
三场“神奇教师”的趣味课堂
在6月27日的三场优秀教师公开课上,由三位“神奇教师”分别开讲,现场座无虚席。当理论走进实践,具有实操意义的“模拟课堂”深受大家欢迎。公开课还设置了听评课讨论环节,与会老师们踊跃发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课堂的感受。
获得“2021年度神奇教师”之一的上海诺科学校化学教师史志伟,为大家分享了一堂关于“光、电子和玻璃”的化学课。光、电子、玻璃,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三种物质,其实在化学的领域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上海诺科学校化学教师 史志伟
在这堂课上,他用生动活泼的美式教学法讲了光的本质和属性;如何从化学的角度、电子的跃迁,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以及走近到玻璃制作厂,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与制作玻璃的过程来实现结合。在教学中,史老师运用理论结合实验和生活实例来提高化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得到了台下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这不是常规的课堂,而是在真实世界中创建学习体验。
史志伟老师的“神奇课堂”
同样也是“神奇教师”获得者,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中学英语老师李媛媛为我们呈现了“同材异构”况下的英文课程设计,并展示了一堂注重主动学习和创新性培养的英文听说课程。以引人深思的寓言小故事为例,清晰地展示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并以丰富的课堂设计最大程度激发了听课者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最后李老师基于教学材料,分享了四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对“同材异构”和课程多样性设计的讨论和延伸。
李媛媛老师的课堂气氛热烈
另一位“神奇教师”——北京爱迪国际学校高级教师邓晨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阅读公开课。她采用Reciprocal Teaching进行教学,给听众展示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魅力。邓晨老师将“同学们”划分为四人一组的若干桌,扮演“提问者”“阐释者”“预测者”和“总结者”等四种角色。通过小组配合及平等交流,“同学们”深入剖析了一篇英文小说的脉络与细节,最终找到英语阅读的“密钥”。
邓晨老师的课堂互动满满
本次大会,场场内容精彩,深受参会者好评;场外亦热闹非凡,得到了多达21家赞助商的鼎力支持。
参会老师纷纷表示要把会上的学习收获用到新学期的PD活动中。TIDE2021刚刚落下帷幕,更精彩的教师发展之旅正在启程!
欢迎投稿: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免责声明:本文为商家特约发布,产品及售后服务为商家提供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