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学会创新、不断创新?这两个问题都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对于此类问题,创造力大师达·芬奇无疑是最合适的答主之一。虽然达·芬奇已在500多年前逝世,无法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我们通过他的手稿和相关的传记,仍然能看到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密码。希望本文能帮助你和你的孩子,变得更有创造力~
 周二
观点 🌏
全文共4247字,阅读时间12分钟
🌿🎨🌏
对很多人来说,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个既熟悉又神秘的名字。
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大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他在绘画、光学、工程、解剖、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创造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传世作品。说神秘是因为,对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我们大都知之甚少。
达·芬奇是一个宝藏人物,拥有无数神秘未知的东西,等待着历史学家和艺术专家去探寻。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能从达·芬奇身上学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借助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所写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以及译林出版社的《达·芬奇笔记》来回答这个问题。
1
在学习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注重经验与实践
达·芬奇的教育路径和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教育路径非常不同。他接受过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在算盘学校,这是一所以教授商业算术为主的初等教育机构。他在学校里的几何成绩很好,但数学方程式、基础代数和拉丁文却学得很差。在十四岁时,他到一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坊里开始了学徒生涯。
在早年期间,对于自己没怎么接受过正规教育,达·芬奇是感到非常自豪的。他认为自己是“实验与经验的信徒”,还在笔记中写道,“我所言之物无须借他人之说,盖由亲身体验”,他还抨击过那些喜欢引用他人理论、却从不亲身观察的人。在他看来,与其从古代典籍中汲取知识与智慧,不如通过亲身观察与实验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后来,随着经验的丰富和读书的增多,他逐渐改变了对知识的看法。他看到了知识与理论的价值,看到了科学的进步正诞生于经验与知识的持续对话之中。
这反过来帮他认识到,知识也来自一种对话:实验与理论的对话。于是,他开始重视读书、收藏图书,还着手策划并撰写一本关于绘画和人体运动的专著。
可以说,早年的达·芬奇注重实践,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后来的他不仅注重实践,还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了一个知识爱好者,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知行合一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知行合一的难点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今,伴随着印刷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孩子们获取知识、学习理论变得越来越容易。对于很多为什么的问题,即使家中没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也能轻松通过网络获得答案。在写作业解不出题时,孩子们也能依赖层出不穷的拍照搜题神器得到解答。
这样来看,今天真正廉价的可能是知识、理论与答案,而真正宝贵的,正是达·芬奇身上那种注重自身经验与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对已有的知识和答案持有一种好奇和批判的精神,不畏惧权威,愿意去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得出真理。
2
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有朋友向我描述了他小时候的观察体验:“我小时候看《加菲猫》动画片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加菲猫的轮廓是一条粗边,但现实中的猫和人却没有粗边?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的轮廓,或者动画中人物的粗边,实际上是物体曲面的切线。”我对朋友的观察感到很惊讶,因为他的观察,恰恰是几百年前达·芬奇仔细观察过的。
在达·芬奇生活的年代,大多数画家(包括达·芬奇的师傅韦罗基奥,以及《论绘画》这本专业著作的作者阿尔贝蒂),都主张用线条来勾勒物体的轮廓。
达·芬奇没有完全遵循师傅和专家的理论和建议。因为通过仔细观察真实的世界,他发现,人在观察三维物体时是看不到清晰、锐利的边缘的,只能看到隐约可见的、模模糊糊的边缘。如果用线条来勾勒物体的边缘,就会在不同的形体之间添上生硬的界限。
为了表现真实的边缘,达·芬奇发明了晕涂法。这种画法会将轮廓和阴影变得更加柔和,使得不同的形体相互融合,扩宽人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晕涂法是蒙娜丽莎的眼神和微笑让人感到捉摸不透的奥秘所在,也是达·芬奇的画作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原因之一。
很多孩子其实是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的,但要做到仔细观察,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对于仔细观察,达·芬奇自有他的方法。这里将达·芬奇仔细观察的方法总结为三点,供孩子们参考。
01
分步观察法
比如在观察鸟飞行的姿态时,先描述鸟的解剖结构,然后阐明风的运动,最后描述鸟在空中飞行时,如何只通过双翼和尾部保持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观察步骤都是为观察目的服务的。比如,鸟的解剖结构、风的运动都与鸟飞行的姿态存在因果联系。达·芬奇正是在看到这些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的基础上,才制定观察步骤的。)
02
细节记忆法
比如在仔细刻画物体的形态时,可以先从它们的细节开始,等一个细节完全印在你的脑海中,再转向下一个细节。
03
长度预估法
为了锻炼眼力,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一个人在墙上画一条线,其他人站在远处看,然后试着截一段与墙上的线一样长的秸秆。谁的长度最接近实际长度,谁就获胜。
以上3种仔细观察的方法,锻炼的是一个人对整体形态和局部细节的把握能力,强调如实观察、准确把握。观察力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土壤。好的观察力能够滋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充分打开想象力,像达·芬奇一样,将观察到的万事万物嫁接到一起,创造出自然从未创造过的一切。
3
不懂就问,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请教
每个孩童都有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人在长大后却失去了这种能力。面对不懂的问题,原本想请教他人,却怕对方嘲笑自己连这个都不懂。为了虚妄的面子,很多人把好奇心给压抑了,甚至伪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你真的懂了吗?”有多少自以为懂的人经得住这一句自问呢?
而达·芬奇之所以是达·芬奇,正是因为他自知不懂且敢于询问。在他身上,强烈的好奇足以战胜脆弱的虚荣。这种特质在一张任务清单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1)测绘米兰城区和郊区
(2)寻找一本关于米兰及其教堂的书,这本书可能在前往Cordusio的路上找到。
(3)发现Corte Vecchio(米兰公爵的庭院)和castello(米兰公爵的宫殿)的测量方法。
(4)找一个算术老师,让他教自己如何由三角形求得同等面积的正方形。
(5)让Messer Fazio(帕维亚的医学和法律教授)教自己关于比例的知识。
(6)让米兰本笃会修道院的Brera Friar教自己机械学。
(7)跟工程师 Giannino谈话,了解费拉拉塔的墙壁没有洞眼的建造方法。
(8)询问Benedetto Potinari(一个佛罗伦萨商人)是如何在佛兰德斯的冰上行走的。
(9)画米兰。
(10)向Maestro Antonio询问如何将迫击炮放在堡垒上。
(11)检查 Mastro Giannetto的弩。
(12)找一位水力学专家,让他告诉自己如何用伦巴第人的方式修缮船闸、运河和磨坊。
(13)询问Maestro Giovanni Francese关于太阳的测量方法。
(14)尝试找到Vitolone(一个光学文本的中世纪作者),位于帕维亚的图书馆,研究数学。
从这份清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的待办事项涵盖了不同的领域,他对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善于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虚心请教问题。

他虽然没有正式意义上的机械学老师、水力学老师、光学老师以及其他学科的老师,却把每个人都当成他的老师,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专业知识。这也帮助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广交朋友的人。
4
保持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很多人会把达·芬奇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归功于他广泛的兴趣和超人的天赋。但我认为,对于达·芬奇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最贴切的概述可能是“保持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正是因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达·芬奇才能不断追问,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在旁人看来无用又无聊的问题:“一股水流如何和另一股相互作用?”“漩涡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伯利恒之星(一种植物)的叶子长得像流动的水?”
正是因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达·芬奇才能不为自我设限,去超越权威与知识门类的束缚,去寻找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去探究光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在绘画中的应用。他试图在静态的绘画中,将人物身体的动态姿势和隐藏在姿势之下的心理活动生动地体现出来,最终做到了通过作品传达动感、讲述故事。
正是因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达·芬奇在儿时看到黑黢黢的山洞口时,才能够战胜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只身前往山洞之中;在长大后看到极为可怖又令人恶心的尸体时,才能忍受着腐烂躯体散发的恶臭,勇敢又耐心地完成解剖和绘制。
可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为达·芬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驱使着他去解答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每个人在面对新鲜事物时,都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对它产生注意与疑问。解答疑问的过程就是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好奇心有时会被惊喜所奖励,有时会被惊吓所惩罚,在大部分时候,可能还伴随着没有答案的挫败与无奈。
我相信,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达·芬奇也遭遇过惊喜与惊吓、挫败与无奈。然而,正如他在笔记上常常习惯性地涂写dimmi这个词(意思是“告诉我”),他一如既往地对好奇的一切寻求答案,并且保持耐心。他大概是明白,如果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就记在笔记本中,只要“持续地观察、记录和思考”,问题的答案终有一天就会呈现,好奇心终将得到满足和鼓励。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达·芬奇是一个宝藏人物。从达·芬奇身上,我们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
养成收集、记录的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做好田野笔记。
和兴趣各异的人交往与合作,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寻找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分界。
通过类比和找规律形成理论。
学会为自己而创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客户。
珍惜时光,不虚度光阴。
(正如达·芬奇所写,“一日充实,一夜安眠。”“因此,一生充实,含笑安息。”)
当然了,达·芬奇并不是一个毫无缺点的天才,他也像我们一样会开小差,会因为半途而废而完成不了作品,会在笔记中自我批评。因为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和左撇子的身份,他在人群之中显得有些异类。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达·芬奇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达·芬奇的某些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我们也许能把他的一部分创造力复制到自己身上。在此,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达·芬奇一样,在自己好奇和热爱的领域中创造力满满~
互动话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你又是怎么引导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经验和观点~
拓展阅读
作者介绍
12
邱思齐
童行学院编辑
曾在儿童动画公司和出版社工作,爱好阅读与写作,喜欢观察生活、书写生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