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叔招人啦!】🎉
想和氧叔坐同桌,一起工作的机会来啦!

氧叔想请你以新媒体原创编辑的身份加入到新氧美学院里~
只要你:对医美/审美/健身/护肤/美妆/深度八卦/任一方向感兴趣并积累了专业的知识,就有机会成为新氧美学院的一员,享有之前氧叔提过的所有福利~详情可点击:工作半天月入5万,老板按头撒钱、跟氧叔坐同桌的机会你想要吗?
你需要做的是(岗位职责):
1. 负责公众号的内容产出,保持一周3-4篇文章更新,为数据负责;
2. 负责公众号的运营,输出运营报告。
希望你有(任职要求):
1.对医美、娱乐、时尚、美学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有医美、审美专业相关知识储备;能完成时尚、美妆、审美、医美、娱乐等任一方向内容的撰写。
2.关爱女性,表达欲强:对热点话题、女性话题有敏锐的洞察、深度的思考、独特的观点,有独立的撰文能力。
3.热爱互联网:网感十足,微博、小红书、豆瓣八组重度用户。
4.责任心强,有节点意识。
5.时尚、审美、设计、医美等相关专业优先。
简历投递方式:
* 工作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与来广营东路交汇处融新科技中心E座新氧大厦
* 应聘时请附上原创大作哦~
* 请发简历到邮箱:[email protected](注明期待薪资及应聘方向)
* 同时也欢迎实习生,邮件标题备注“实习”即可。
如果你认同氧叔,想跟氧叔一起前进的话,那就快来加入吧!
氧叔就在这里等你~
强行拉近鲶鱼脸的眼距、把视觉焦点放在T区,会是怎样一个视觉效果?
《时装Official》六月刊里的倪妮告诉了我们:
为了配合宣传文案里着重强调的“水墨眉”的走势,强行加重了鼻影,让倪妮原本不那么有存在感的T区拔地而起。
或许有一些美感吧,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诡异的。
特别是结合整套硬照想要表现的“中式时尚美学”来说。逼仄高耸、咄咄逼人的T区,与背景中的山水、雕花门窗、茶案、竹子和金箔屏风,这些讲求闲适的文人意趣的元素,在气质上来讲,的确是有一些不相容。
让人在面对这些画面时会产生一丝迷惑,很难快速定义当时的感受,于是“猎奇”在某种程度上大过了“审美”。
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也是讲求瞬间表现力的时尚美学,在生产宣传物料时的惯用手法。毕竟唯美已经不稀奇了,‘怪’与‘美’的结合,才是夺取目光的快捷方式。
时尚美学的视觉表现重点,在于让人一眼看到,而不是让人反复品味。
冷漠、挑衅的表情、夸张的姿势、奇特的妆容、莫名其妙的氛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冲击力是第一位的。
因此如果我们像欣赏绘画那样,去反复琢磨一件时尚摄影作品的时候,会发现,“越看越不知道自己看得是什么”、“越看越觉得荒谬”、“越看越不知道为什么这张照片会存在”
对此卡尔·拉格斐曾发表过一个精到的描述,他说:
“时尚是肤浅的,任何想要在其中寻找深刻的人,注定会一无所获”。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毫无转圜余地的判断。
比如为倪妮拍摄这套硬照的摄影师孙郡,就曾在2015年左右,依托“工笔人物”,这种相对低调、内敛的美学。
成功挑战了此前以陈漫为核心,讲求浓郁色彩和光影冲击力的时尚摄影风格,确立了自己“上海滩身价最高时尚摄影师”的地位。
将皮肤质感细腻的写真照片与工笔画柔和的色彩渲染、精致的线条结合在一起,再搭配仿古绢布底带来的“时间感”。
使得这种风格的人像写真,既有“不惜人工”的贵族式精致,又与真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让照片中的每个人,看上去都有种物质极大满足之后、返璞归真的淡淡倦怠。显得他们不仅有钱、有地位还很有文化(文化感来源于对视觉刺激的控制),瞬间便击中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美学记忆。
那么这种美学记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把“美”和“文化修养”,紧紧绑在一起的文人美学
与讲求材料的珍贵、色彩质感的厚重,以及造型的繁复,长期站在欧洲美学鄙视链顶端的宫廷和宗教美学不同。
在大众一般的印象中,中式美学鄙视链的顶端,通常是注重个人精神生活,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的文人美学。
它要求观众,不能仅仅体会现实世界中的“美学现象”,还应该对它们有所反思。明艳比不上淡雅,多彩比不上黑白,精巧的工艺比不上随手一挥、浑然天成。
当我们在品味文人美学作品时,重点也是创作者对于人生的体悟,而非色彩造型。
社会实践要的是动,那文人美学就偏好静。现实生活需要人与人的密切交往,那文人美学就热衷于表现“活在自己的世界”。
这种与人类本能的审美习惯(对活色生香的喜爱)相左的复杂审美逻辑,对于思想朴素的劳苦大众来说,是很难get到的。
所以大众有时候会批评文人美学“很装”、“很别扭”、“很虚伪”,而文人美学的爱好者又会斥责大众粗鄙“不懂得欣赏”。
看到这里,大家恐怕会产生一个疑问,“这种跟人类自然的审美需求反着来的美学,为什么会登上中式美学鄙视链的顶端呢?”
答案就是中国的历史现实选择了它。
大家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想象,看似孤立、骄傲、自在自为、“I don’t care anything”的文人美学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最接近现实鸡毛蒜皮的推手。
其中最强有力的,非科举制度和宋初“崇文抑武”的国策莫属。
科举制度虽然诞生于隋代,但在经历了武则天朝的改革之后,才真正将一个人的文化才能,也即对现实的反思和建构能力,与实际的政治权力,进行了密切的绑定。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文化水平而非门第出身,真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zheng)前(zhi)途了。
于是我们能看到,唐代人好像特别爱作诗、爱写文章。与此同时,官僚们也开始爱画画…
文人美学作为文人文化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自然也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拜安史之乱武将祸国的教训所赐,到了五代末年,没有经历过太多武力斗争,通过杯酒释兵权上位、难免心虚的赵匡胤,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
武将被边缘化,文士的政治地位则借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那之后,官僚之间、皇帝的亲属之间,便开始了文化修养上的激烈内卷。
毕竟在这个时代,文化前所未有地成为了兑换权力的硬通货。
光懂治国不行,还得会写文章,只会写文章不行还得会作诗,只会作诗不行还得会画画,只会画画不行,最好这个人还对生活美学有一些见解,比如吃、穿、焚香和插花…
这样的社会氛围,几乎可以预见的,催生了一大批兼具艺术家身份的大官僚,比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等…
甚至反过来向上逆袭,直接把最高权力者变成了艺术大师…对,那个人就是——宋徽宗赵佶。
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无一不通,甚至还精于园林设计… 四舍五入就是中国版的米开朗基罗。
因此我们也不难推断出,近几年受到热烈追捧的“宋代美学”,大概率并非源自于宋人石破惊天、有如神启的美学追求,而更有可能或者必定是这种(zheng)气(zhi)候的产物。
宋代以后,几乎一切艺术门类中有关美的解释权,继续向有利于文人的方向倾斜。
比如精细的工笔画,不如粗犷的写意画地位高,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总有政务在身的官僚文人,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用在绘画上。
画家的地位不及书法家高,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书法是一种在日常工作之中也可以得到精进的艺术门类。
明代的董其昌甚至认为,如果画画会让人劳累的话,那就不要画它。这几乎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专业画家努力练习的意义
任凭他们再怎么精进技艺创造作品,在文人官僚构建的艺术批判体系里,也依旧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匠之作。
专业画家戴进&文人画家董其昌
这种情况发展到清代,更是到了某种令人无语的程度。绘画这种视觉艺术,甚至都被边缘化。
一个人想要拥有告诉大众“什么是美的”的权力,他只需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好字就可以了,这对文人官僚们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
▲相比于宋代的郭熙,清代的王原祁把山水画成了这个样子,也有一大堆人告诉他,“你画的真好!”
文人这种令人嫉妒的,对于高级美学/文化解释权的垄断,自然也得到了当权者的注意。
聪明狠辣如朱元璋,不仅成批杀文人,还通过改造太学空间等一系列手段,把自己塑造成了“君师”(文人的老师)。
深谋远虑的康熙,即便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也要抽时间给全国的书院提牌匾,来打造自己文化圣人型君主的形象…
除了文化权力可以兑换为(zheng)权(zhi)力之外,历朝历代的官僚和统治者,之所以如此想要沾文人美学的光,还有一个原因在于:
这种美学内核的闲适、悠游、不与世争,正好可以成为尔虞我诈现实斗争的保护色和缓冲剂。
毕竟戴手串的大哥,远比戴大金链子的,更具迷惑性。现实太残酷,大哥们也需要精神上的乌托邦。
这样看来,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文人美学,要是还不能站在中式美学鄙视链的顶端,才真的是怪事一桩。
今天的讨论,当然并不是想要说服大家相信,历代艺术创作者对于美学的演绎、拓展和创造,都源自于对世俗利益的考量,彻底否定他们对于美发自内心的真挚追求。
沈周《玉兰》
而是想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美学问题的角度,即在社会这个大的尺度上,现实的利益关系,对于美学现象可以有多么强大的塑造作用。
赵佶《瑞鹤图》
除去那些对于形式之美有着强烈直觉、“眼里不能揉一点沙子”的艺术天才,普通人对于社会的美学共识,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的。
因为它们不仅意味着美,还意味着权力。
点个小

然后晚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