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炉边夜谭
昨天一个午觉睡到红日西沉,循例去慢跑,赏邻人的花开,听邻人的狗叫,突然很感慨:
这安静、简单的生活其实也并不寻常。
经常往来于中国和北美的朋友,经常会感慨在美国的生活会更简单些。那么这些简单是如何体现出来呢?文化差异的比较繁琐而复杂,不如先分享几个具体的新英格兰地区普通小镇的情境先感受一下吧。
一、物权的物理边界很清晰,非请不串门
我们搬到这所房子之后,过去两年时间,未经预约的登门拜访只发生过一次,负责为领居家管理草坪的公司顺便敲门问下我们想不想也当他们客户,很简单的交谈,留下传单就走了,我们之后没联系他们,他们也从来没有再来打扰过我们。
在美国,虽然庭院看似开放无边界,但擅入他人院落既不合法也不合“常识”,我们家没有篱笆,但也没人会进来,偶尔散步的狗狗会在我家草坪上洒尿,这个我们管不了。我们家临街,晚上两辆车趴在车道上,从来没锁过。
这也跟我们的街区有关,我在美国五年丢了三台笔记本电脑,全是在“不太好”的社区发生的。在正常的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边界与物理边界相对都是稳定而安全的。虽然美国时不时爆出枪击案,但普通百姓的安全感,还是相对很强。
二、商家很少(几乎没有)给我们发短信、打电话,甚至发邮件
我的中国手机一星期要收几十条银行、淘宝或其它我都没打过交道的商家发过来的促销短信,更有打过来卖保险的。而我的美国手机,除了我授权过的银行或商家会发来一些我指定接受的讯息,几乎没有垃圾信息找上我。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授权”。
当然,授权的前提是,从文化上与体制上承认哪些是个体的基本权利。
在国内,不管是法律还是人情,似乎还没有认定“不受打扰”是一项基本的个体权利。
另一层意思,即使我授权给银行给我发电子账单,不代表我授权他们可以发广告讯息给我,国内的许多银行会把促销信息与电子账单合而为一,其实是对消费者授权的滥用。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提供给消费者拒绝接受广告信息的选择权。
三、美国网购简单,交货更简单
国内的互联网购物其实比美国要热闹、丰富的多,利益链条做的也更大,但不代表国内网购在“简单性”上就做的更好。
在美国两年,我接受的所有包裹,除了中国寄过来的,不管是联邦快递、敦豪、普通邮政,还是亚马逊的包裹,都是直接往门前一放就可以了,过去三年,一两百包裹是有的,一次也没丢过。不需要事先电话预约送货,不需要拿证件验明正身…
集体的心理预设是“正常、诚信”,如果东西真丢了,打电话给亚马逊说包裹丢了,不需要提供丢货的证据(也没法提供啊),商家直接重新发货。
没那么多哆嗦与废话,商家与普通的“正常”的美国客户,也没那么多小九九。
四、程序简单,不管打交道的是政府还是私有部门
去银行办业务,除非是办ATM业务,我从来没带过银行卡,直接驾照和任何一个能证明我身份的ID,比如信用卡,就可以办许多业务。
在镇上的Webster银行,他们的专员已经认识我了,到哪儿直接打个招呼该做什么做什么。一切公事公办,但手续相对简单的多的多。
去年回国,发现一个县城普通银行办个业务都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万一少带一张卡就要回家再取,想想也是醉了。在美国小镇,如果搬家了,给邮局写个申请单,所有的信会自动转到新址;如果是州内搬家,不需要去DMV办公室,直接写个表寄出去,DMV寄回个地址更新的白条,贴在驾照上就可以了。
前几年我注册了个公司玩儿,寄出几封信,只去了一次州里的办公室,就算完事儿了。要注销公司更简单,几个表一填,收工。
五、人际关系简单
先生供职的公司光这个分部就上百号人,偶尔CEO会在重要节日时请大家出去喝一杯,来不来完全是自愿,不会因不来而被穿小鞋或被认为对组织不忠诚不认真。同事们偶尔也会出去喝两杯,也是自愿自发,随性而往。公司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就是合作的同事关系。即使关系交好,也是点到即止。这样的交往模式,虽然会有疏离之感,却也使得个体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不复杂。
组织内部的门派之争或可仍然会有,但我们升斗小民,着实也不需要操心这些。我家先生单位一旦有happyhour,他就会问我要不要去,我便也经常过去蹭杯酒吃,他们公司许多人都认识我,大家一起相聚尽欢,酒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我家先生每晚下班照点回家,老实说,我前两年还觉得很稀奇呢:怎么一个事业稳定的大老爷们儿,从来就没应酬呢?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很喜欢这种平常而稳定的生活节奏。
简单,就是简单。
不过,老实说,我很喜欢这种具体化的简单生活!
相关阅读:

转载:炉边夜谭。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美申研求职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