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饱含温度的笔
记录暗夜里的传灯人
文:网摘  编:木叶
杨渡,台湾作家、诗人,曾任《中国时报》副总主笔、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是马英九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股肱之臣,在大陆出版的作品有《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暗夜传灯人》。
《暗夜传灯人》关注的是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带去的一大批知识分子、文人和艺术家。
其中包括胡适、吕佛庭、许寿裳、台静农、殷海光、李曼瑰等,还有更多毕业于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的知识分子。
他们因一时无处安置,只能栖身于一些中学或师范学校担任教职。他们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植入台湾这片土地。
有学者认为,台湾之所以有着更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因为许多优秀的学者、知识分子、艺术家都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
“然而不要忘记,是那些苦苦挣扎于生存边缘的文化人,把文化根脉保存了下来。”
在杨渡看来,这些人对台湾文化社会进步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成名于外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渡海传灯人。
杨渡坦言,自己就是得益于那些渡海传灯人的教导。他念中学时,就遇到过一位从大陆渡海而来的北大才子、历史老师齐治平,其新鲜的启蒙让他至今念念不忘,以至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就读的台中一中,老师之中就有齐邦媛(翻译家)、杨念慈(小说家)、楚卿(诗人)、蔡仁厚(新儒家)等。
齐邦媛为台湾引进翻译了诸多西方文学著作
杨渡曾写过《渡海传灯人》一文刊登在报纸上,之后就接到了许多朋友、老师、同学的电话,“仿佛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曾出现过那样的老师,特别在中学的阶段。”
那是人生最需要指引、最需要热情、最有理想的年代。
“我们何其有幸,遇见那被历史的烽火锻炼出来的无数生命,他们历经苦难而回归平凡恬静,他们走入台湾社会的底层,寻找一方安静的教席,在艰难岁月中,互相扶持,在民间深深播种,为台湾传承文化的血脉、文明的灯火。”
记录这些有生命温度和历史温度的人,成了杨渡现在最大的激情和使命所在。
他说,历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运。
“我特别想写的是历史人物本身的生命故事。因为这些人有生命、有个性、有感情,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有作为一个人真正的感受。我希望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的生命来看大历史。”
“我一直好奇,身为台中农家子弟的杨渡,何以修成如此器宇?这次认真读完《暗夜传灯人》,我才真正明白,他之为他,原来竟有如此众多的善缘和加持。他从这样一些默默牺牲者的身上,获取了成长的养分,以及接棒挑战长夜的勇气。”
二三十年前,杨渡曾幻想退休后到农村过悠哉悠哉的生活。他说现在想起来,那是一个梦,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西方工业化的过程用了400年,台湾用了30年,而大陆更快。
急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向“钱”看,很怕自己被遗落在后面,所以每个人都在急速狂奔,很多过去的事情遗忘掉了。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生命能记住自己的家族,从农村也好、小镇也好,从任何一个地方写自己的改变。”
如果说,《暗夜传灯者》是台湾后辈知识分子对师长的缅怀,那么,与《暗夜传灯者》同属于传灯者书系的尉天骢老先生的《回首我们的时代》则可以说是当事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述,它再现了台湾白色恐怖下的知识分子群像,是“战后台湾的人文精神史”。
由于作者、题材等原因,几年前,这两本书艰难出版后很快就绝版,先知书店多方争取才复活少量。本次原版能复活加印,非常幸运。
尉天聪老师生前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本书在大陆出版,但《回首我们的时代》,单审稿就超过两年;《暗夜传灯人》出版也是一波三折。
此外,《暗夜传灯人》还附赠有杨渡老师在台湾亲笔签名的藏书卡,疫情期间跨海峡而来,殊为不易。
在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传灯者系列”:《燃灯者》《半生为人》《暗夜传灯人》和《回首我们的时代》。
《燃灯者》:作者赵越胜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半生为人》:作者徐晓以此书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青春,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幼稚、笨拙,但也天真、充满热望。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奋起争取光亮。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