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就很像一场赌博。幸运点的,只用拿自己高中时对人生志趣、对社会那点浅薄的理解去赌一条人生道路。不幸的,要受家长、老师、招生组多方纠缠,稀里糊涂地就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了赌桌上。

我的高考成绩是陕西省文科30多名,离北大线差一点点,但是其他学校可以随意挑选。


我的第一选择是复旦。可是复旦给西部省份投的名额实在是太少了,我想上的中文和新闻压根没有指标。高中老师这时告诉我,北大刚好在陕西招一个中文系的国防生,他们打听了成绩排名以及其他人的志愿意向,如果我报的话,这个名额基本就是我的。


老师们知道我比较自由散漫,肯定不想、也没能力去基层部队。他们告诉我,国防生和普通北大学生几乎没有区别,跟自己院系学生住一起,每周偶尔训练一次,毕业之后是文职,去的都是机关单位。


我纠结了很久。去部队对我来说实在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但那是北大中文系,我梦寐以求的院系,加上复旦给不了我什么好专业。我一咬牙,就报了北大的国防生。


后来的事情就很顺畅了,体测,录取。老师欣慰地说:终于把你送到北大去了。

开学之前,所有国防生要军训一周,就在北大的五四操场。训练挺苦,但也能坚持。不过和老师们说的不


一样的是,从上一级开始,我们变成了统一住宿,所有国防生住在一起。我们那个辅导员,是当过兵回来的,没事干就喜欢晚上拉个紧急集合,让我们用被子打着背包去未名湖跑圈,边跑边喊口号、唱军歌。算是学校里挺独特的风景线。


刚开学没多久,就有两名同学退学了。一个是觉得和自己想象的国防生生活不一样,直接退学回家了。一个是我隔壁宿舍的同学,听力先天受损,却被家长和学校威逼利诱劝报了国防生。体检复查出了问题,必须退学,家长骂他“不就是耳膜有问题吗,怎么不坚持一下”,断了生活费。我们帮他联系了学校,凑了路费,送他回去复读了。


又过了一阵子,国防生这个政策就取消了,我们成了最后一届。所有人不能保研,毕业之后就要直接去部队。那时保研季刚过,几位学长学姐费尽心力保上了研,却都被取消了资格。听说他们哭了很久。我们的领导也拼命地想把他们往基层部队送,让大家去当排长。几位辅导员也变本加厉,动不动就加练、紧急集合,还凭空添了很多拍脑门的规定。


到这个时候,不失望是不可能的,因为和老师们当初说的不一样。但政策的变化,也没有人能预料到。


加上中文系的课程和我高中时预想的相差太多,上课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所有关于大学的想象在那段时间都破碎了。


好在有中文系的朋友们。我总是说,虽然我不喜欢中文系的学术,但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中文系。这里的老师、同学大都风趣儒雅,各有所长,亦师亦友,是我人生中遇到过的最美好的一群人。还有中文男足,学长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我最抑郁的那段时间,只要跟着球队一起踢球,心情就会变得很好。这一切让我的大一生活也没那么糟糕。


大一的暑假,我们在北京郊区一所军校军训了一个月。那是很难忘的一段回忆,训练强度很大,应该只比新兵军训弱一点,但我挺快乐,因为在军校里遇到的诸位学长学姐的确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我们的辅导员完全不是一类人。那一个月之后,我觉得去部队也挺好。


不过军校的人大都是瞧不起我们的。我能理解。很多国防生的身体素质和纪律的确达不到部队的标准,如果去了基层,既不能发挥他们在学识上的优势,又会成为一个累赘,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


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大半年之后,上级宣布,所有国防生可以自由选择出路——去部队,或者分流,也就是成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和家长商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分流。


这时候,我已全然无法想象,如果老师们当时没有劝我报国防生,我去了复旦历史系,人生会是何般境况。难说现在最好,但也肯定不是不好。我已经很幸运了,虽然选到了一个屡遭突变的计划,还选到了个不是很喜欢的专业,但结局还不错,依然过得很快乐。如果没有遇到中文系的师友,如果政策的走向再出点偏差,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怨天尤人、戾气极重的


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我都会无比感慨,“人这一生就不可以预料”是一句多么正确的话。报志愿只是在网页上轻轻敲击一下,但敲之前的一念之差,会让人生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学四年我都在招生。招生是个很难的事,面对高中、家长、竞争对手多方势力的冲击,不带点立场是很难的。很多事情没法讲对错,也复杂到根本不可能有“最优解”。所以,即使是“不误人子弟”这样一个要求,已经很难达到了,你也不知道自己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会对考生产生什么影响。
我能做的,也就是多给考生提供一些信息。如果有遇到像我当年一样受老师影响很大的同学,我也会尽量劝他多为自己考虑一下。高中生对自己志趣的理解,和大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实在脱轨太多。选到喜欢的专业是万幸,即使选到不喜欢的专业也能过得幸福是不幸中的万幸。而高中生身边的人,家长、老师们,对于就业现状的理解,也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那些或盲目或带有私心的劝导,很可能是误人子弟。


去年遇到一个考生,成绩还不错,但只能报小语种里的乌尔都语(北大的小语种不能转系),显然,她不是很想学这个专业。同时,她还可以参加强基计划,但只想上中文系。我经过多方确认,确定她只要考了强基,就一定可以上中文系。她很开心地去备考了。


第二天,她说她听从老师劝告,还是报了乌尔都语。我一下就明白了。如果她报了强基计划,意味着原本属于她的小语种名额会落到其他高中学生的头上,这样就会给自己“北大清华名额”的竞争对手徒添战


但是我没有继续劝她。万一她像我一样,学了中文之后不喜欢呢?万一她会很喜欢乌尔都语呢?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人罢了,我没资格去再劝她什么,告诉她“只要考强基就能上中文”,或许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毕竟,报志愿这场赌博,真正下赌注的,只能是,也只应该是考生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