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5月, CPI同比上涨5%,为过去13年来最大同比涨幅。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以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3.8%,为1992年6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距离美国上一次经历两位数的高通胀已经过去30年。过去一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美联储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于近期的通胀走高,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只是“短暂的”,但市场已经开始担忧,美国经济是否会重演1970年代的大通胀。
回顾过去100多年里的美国物价走势会发现,持续时间较短的通胀飙升通常发生在战争时期,而价格上升演变为长期持续的高通胀,则与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很大关系。尽管今天美国经济金融环境与30年前大为不同,但能否避免再次陷入长期大通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美联储能否在必要时做出正确的货币政策决定。
1917——1965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70年代以前,美国经济出现的几次高通胀几乎都与战争直接相关。为了支持军费开支,政府支出大幅增加,使得经济系统货币供应量激增,但同时社会生产大幅下滑,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引发物价飙升,但随着战争平息,价格水平也随之回落。
一战以来美国CPI同比涨幅 来源:美国劳工部
在美国刚刚加入一战的1917年5月,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CPI同比上升至20%。在随后的20年代,除了1922年价格水平出现暴跌之外,其余时间价格波动幅度都相对较小。
1942年美国加入二战,通胀再次出现,CPI同比上涨13%。为了平抑物价,这一次美国实施了价格管制,使通胀得到了控制。但战争结束后,由于价格管制放松,以及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价格水平再次飙升,1947年同比暴涨20%。
在随后的将近十余年里,除了50年代初期朝鲜战争期间通胀再次恶化,其余时间价格水平并未出现大幅波动。
60年代中期,随着越南战争军费开支增加,以及为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融资成为政府的主要事项,通胀再次抬头。尽管CPI同比增速在1968年以前都保持在4%之下,但价格水平在1965年已经开始加速上涨。
60年代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另一个可能因素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60年代,揭示通胀与失业率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主流依据。这使得美国当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使通胀压力上升。
美联储“失去的十年”
在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出任美国总统的1969年,美国价格水平已从约翰逊政府时期的2%上升至5%。尼克松总统希望使通胀得到抑制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增长。
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但同时,为了确保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他向时任美联储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施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实施降息政策。
在宣布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的同时,尼克松关闭了黄金窗口,停止向外国政府以固定美元价格出售黄金。随后,美元汇率暴跌,导致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1970年9月,汽车工人在底特律通用汽车工厂外举行罢工。来源:GETTY IMAGES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决定减少石油产量,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石油禁运,这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到1975年,美国CPI同比涨幅已超过10%。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水平,企业不得不进一步提高价格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经历了工资-价格螺旋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共同作用下的高通胀。
与60年代后期强需求刺激下的通胀水平上升不同,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到1975年,失业率已上升至了9%。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上涨至1981年2月的39美元。高通胀伴随高失业率,美国经济陷入滞胀。
前所未有的经济局面为美联储判断经济形势,制定恰当的货币政策增加了难度。1980年初,美国CPI同比涨幅已达到15%。
1979年9月30日,在一次主题为“央行的苦恼”(The Anguish of Central Banking)的演讲中,已经离任的亚瑟·伯恩斯说道,指望央行结束困扰工业经济体的通胀是一种幻想,问题不在于他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在于政治使他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沃尔克时代
1979年8月,美联储迎来新一任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位不关心政治、我行我素的美联储主席不仅带领美国经济摆脱了长达十年的高通胀噩梦,同时也捍卫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Paul Volcker 图片来源:AP
沃尔克反对放松金融监管,他应对高通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控制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1981年6月,美国联邦利率达到20%的高点。利率急剧提升的后果便是1980-1982年的经济衰退,以及失业率的大幅上升。
这使沃尔克带领下的美联储在政治上受到了强烈抵制,但也使美国通胀率从1980年15%的高点下降至1983年的低于3%。1982年,美国重启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也开始了复苏周期,但通胀始终稳定在了较低水平。
沃尔克应对高通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今天经济学界对通胀的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央行独立性与低通胀目标已成为多国央行的指导方针,经济学界也开始意识到心理因素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预期管理来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已成为目前许多国家央行采取的普遍做法。
2012年,美联储开始采用2%的最低通胀目标制,但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胀率始终保持在2%之下。在通胀和就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许多人认为经济陷入停滞才是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滞胀重演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能否防止美国经济重演70年代的大通胀,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美联储能否在必要时做出正确的货币政策决定。
参考资料
1.Wall Street Journal,When Americans Took to the Streets Over Inflation. 
2.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One hundred years of price change: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the American inflation experience. 
相关内容
金融科技巨头Klarna又融一轮 估值突破456亿美元
2021全球创新金融科技10强
滴滴千亿美金上市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投资研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