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蒸汽机于1776年被造出来,25年后,蒸汽机被用在船舶上,蒸汽轮船由此诞生,不过当时的蒸汽船都是明轮船,旋转的巨大桨轮安置在船舶两侧,可带动船体逆水而上,进入各大洲的内河。
海洋文明开始逆流而上,介入大河文明的生存空间。西方的工业力量开始撬动那些亚洲内陆那些古老文明的命运。

《纪元1800》这个系列的游戏,讲的是就是1800-1900这一百年的经济及技术变迁。单就建造城市来说,很大部分反映的是北欧(特别是英国)城市一步步从大到小,越来越富裕的过程。
农夫阶层
最早的定居者是农夫,玩家需要给他们提供的是这么几样商品:,另外配上使他们发挥作用的酒馆和市场,这个阶层阶层的所有物质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之所以是鱼而不是别的什么。是因为这游戏里的”食物“,是指在市场里供应的商品。对于当时英国最穷的阶层来说,肉还是很难吃到的,但鱼的供应还不错,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习俗,平民吃鱼主要是吃咸水鱼而非淡水鱼,后者往往被视为奢侈品。吃咸水鱼则往往被看成是“干粗活的人吃的”。
这个时候英国著名的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还未诞生,所以农夫吃的一般都是咸鱼。
还好对于北欧沿海国家来说,盐不是什么贵重物,穷人们吃鱼前需要洗掉鱼身上过多的盐分,因此有规定不到天黑人们无权把洗鱼水倒入阴沟。
羊毛衣物
英国传统上是养羊大国,在1800年前后英格兰地区养羊在1000-1200万头,而同期人口不到800万,因此羊毛服装相对便宜。
那个年代,英国人的内衣也是羊毛的,由于英国的气候偏湿冷,因此一件虽廉价,但隔热性良好的法兰绒毛料内衣,往往是大众的首选。
土豆酿酒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会有些迟疑,怎么土豆还能酿酒?实际上任何淀粉类食物都可以酿酒,而土豆往往是穷人最廉价的口粮。因此拿来酿酒也就顺理成章,挪威的国酒 阿夸威特酒,地位就像二锅头,就是以土豆为原料酿制的烈性酒,度数在40-45°。

体力工人阶层
比农夫生活更好一点的是体力工人,在游戏中,他们消费的主要是 猪肉香肠,小麦面包及啤酒,肥皂。
虽然古代很多文明都发明过与肥皂类似的卫生用品,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肥皂,却是从近代以后才开始。
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城市均急剧扩大,大量的人群从乡村涌入到城市,恶劣的卫生条件使得城市成为传染病的温床,游戏中的炼钢厂附近总是黑烟缭绕。在这种情况下,满身煤灰的工人们下班后怎么能不用到肥皂?
同样,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对肉类的需求大大提高,要供应城市中的数十万人吃肉,靠现宰现卖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集中做成方便运输和保存的香肠来售卖。
在电冰箱还未发明的时间,英国各地都有自己风味的香肠种类,种类之多比之东方那些数亿人口的辽阔帝国也毫不逊色。
那个时代的人,饮酒量远非今天可比,英国人在早餐的时候来一杯淡啤酒是很常见的事,比起来今天善饮的俄国人也不能望其项背。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人来说,早餐往往是燕麦粥配啤酒,而南方是面包配啤酒。一种好处是制作简单,简单的烘烤即可。如果不做燕麦粥的话,甚至都不需要生火。大多数工人的上班时间是早上7-8点,所以节省时间和节省燃料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我发现他们能吃到的肉类只是一丁点儿咸肉,多是和马铃薯搭配在一起,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肉吃,只能吃面包,奶酪,燕麦粥和马铃薯。
-------1844年 恩格斯
不要误会,恩格斯毕竟属于出身大资产阶级,在他看来,香肠和咸肉不算是“正式的肉”,但横向比较,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那些同行们。
而能普遍地吃到小麦面包,更是反映了同时期英格兰人的富裕。18世纪中叶, 一个苏格兰人写道:“ 在伦敦, 靠教区施舍为生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屈尊吃黑面包”,而时期的丹麦,波兰等欧洲农业国,更是靠向英国出口小麦为生。往往本国的小麦消费量,还比不上英国的一座城市。

工匠阶层
游戏中的工匠阶层,应该反映的是工人阶层中的技术工人。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增加了牛肉罐头,棉纺大衣及缝纫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小学、教堂、剧院和大学。这显示出这个阶层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需求。开始需要有教育,社交,宗教与娱乐的需求。
在现代中国人看来,一日三餐靠牛肉罐头来满足吃肉的渴望,显得有些奇怪,但我们要考虑到,中国人开始普遍吃肉,是和电冰箱的普及几乎同时发生的,因此我们习惯了到菜场或超市直接购买鲜肉。
但对于西北欧来说,他们普遍吃肉的时代远比电冰箱普及来得早(电冰箱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因此吃罐头的习惯往往成为一种民族习性。
1795年,法国政府出于战争的需要重金悬赏供军用食品保藏的方法。玻璃罐头由此发明,1810年英国的人更发明了镀锡薄板金属罐,于是游戏中的这种“红椒牛肉罐头”就此诞生。
19世纪是欧洲普及棉织品的时代,在此之前,印度的手工棉织物质量精美,价格低廉,往往打得英国本土的毛织产业溃不成军,但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用军事占领+工业生产,终于打败了印度的手工棉织业,19世纪英国生产的棉织品,甚至反攻了印度市场。所以我们会明白,为何在游戏初期,棉纺品要从海外去进口。
1850年前,“时装”这个概念并未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因为这个时代衣物还多是手工制品,对大众来说,高质量服装非常昂贵,一般人习惯穿二手货,也有专门的二手衣物商店,”这件大衣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这句话肯定常常听到。既然是二手如此盛行,款式肯定谈不上常常更新了。
19世纪的英国男性,喜欢穿非常厚重的深色羊毛大衣。和今天的大衣完全不同,当时的大衣非常厚重,脱下来后据说不用支撑都可以立起来。另外又密不透风,一般的雨滴落在上面只会停留在衣物表面,很快会被晒干,所以防雨能力很不错。对于多雨的英格兰来说非常适用。
在外套里面,英国男性喜欢配上漂亮风骚的小马甲,小马甲往往是羊毛和棉布缝制在一起制成的,在马甲上,英国男性可以尽情展示各种花样,绣花,印花棉,纷杂的色彩和繁复的纹饰似乎永无止境。在马甲上,再怎么花哨也无所谓。
19世纪中期,缝纫机的普及更是改变了男装的面貌。一方面,缝纫机出现使得成衣的成本开始下降,使得城市男性不用再继承爷爷的大衣了。另一方面,昂贵的衣物在生活中总不免缝缝补补,哪怕家里老婆的手艺并不高明,有一台使用简便的缝纫机,也可以方便的缝补衣物了。
当时的缝纫机仍然是价格比较高昂的工业产品,对于远离欧洲的东亚更是如此。1896年,李鸿章出访英国时,获赠两台缝纫机,一台留给李鸿章自己,另一台则献给慈禧太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