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洛克杂谭 关注我


看你丫忽悠
有个成语叫对症下药,说的是神医华佗治病的故事。
有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却给开他们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们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只会招摇撞骗啊?”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有道理吧?
那么如果是同一个人,让不同的中医给他看病会怎么样呢?这种情况难得一见,但是被我赶上了,留下了两张珍贵的方子。
前些日子我一位朋友看中医,同一天看了两位。这位朋友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交际颇广,所以看的这两位中医都算得上名老中医,据说都进过海里给大冒号们看过。
他同一天看的两位名医给开的方子,有意无意给中医做了一场“双盲测试”。所谓双盲测试,就是在被测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测验效果的客观记录。
两位名医,面对的是同一位患者,同一种病理指标,结果开出的方子却天壤之别。

第一张方子,用药近50味,第二张方子用药近20味。两张方子中的药物,除了甘草、生地几种如同做菜用的咸盐、味精之类的药物,其它绝少雷同,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如果这些所谓的药物都能引起生理指标变化,那么再傻的人也知道这两个方子服下去后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好在,就像饥饿的人“吃什么都行,只要能吃饱就好”,那些所谓的药物,如果万幸没有过量毒素,也仅仅能起到“管饱”的效果而已。
我以前写过一篇谈中医的文章,后台留言者中有一位自称退休中医师,上世纪5、60年代毕业于中医院校,行医几十年,按理应该到了“60成名,70成家,80名满天下”的程度。这位老先生完全赞同我对中医的看法,他说近年来感觉非常痛苦,因为他回顾一生行医,不能确定任何一例疾病是中药治好的,或者说没有一例能用经验主义方法排除自愈。
有这个感觉的不仅是他自己,他的行医几十年的老同学们全都承认。
老先生说他现在仍然给人看病,因为不会别的,但是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信心满满了,而是用其它理由说服自己继续行医,比如“政策允许;传统文化;尽心而已”之类与医学没有毛关系的理由。
我劝他不用过分自责,对那些急危重症赶紧劝人家去看西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却又迷信中医的,可以开一些姜糖大枣枸杞之类既是药材又是食物的安全的东西,他们其实需要的是安慰,病根在他们混乱无助的精神里呢。
德(民)先(主)生和赛(科)先(学)生喊了一百多年了,其实没有几个人真正弄懂它们,它们的根子在民族文化基因里呢。
这位老先生以现在的觉悟,如果年轻几十岁,绝对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学家,虽然可能不像呦呦老太那么幸运,但他的科学精神和觉悟能力绝对高出屠老太N倍,因为他绝对不会说出“中医药是什么宝库”之类的昏话。

精彩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