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Yahoo
距上一轮融资仅仅过去三个多月,欧洲金融科技巨头Klarna于6月10日宣布,该公司又筹集了6.39亿美元,最新估值高达456亿美元,令人震惊。软银的Vision Fund二期领投了最新一轮融资,该轮还包括现有投资者Adit Ventures、Honeycomb Asset Management和WestCap Group的参与。
新估值较3月初Klarna募资10亿美元时的310亿美元估值增长了47.3%,较去年9月6.5亿美元募资时的106亿美元估值增长330%。此前的投资人包括红杉资本、银湖、龙格尔和蚂蚁集团等。
Klarna是一家瑞典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主要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目前有先买后付(BNPL)、分期付款和直接付款等多种线上支付形式。同时他们与全球超过250,000家国际品牌合作(包括梅西百货、宜家、耐克、萨克斯),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在Klarna的应用程序上购买各品牌商品,并且实现退货、订单跟踪等多种操作。
新一轮融资巩固了16年来Klarna作为欧洲最有价值私人金融科技公司的地位。最近几周还有新闻称,Klarna以400亿美元的估值募集了更多资金,但这家先买后付巨头和新贵银行迄今拒绝对此置评。
Klarna将利用新募资金扩张版图并专注收购
在TechCrunch的独家专访中,Klarna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Sebastian Siemiatkowski表示,该公司在美国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并计划利用新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在美国和全球发展。
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金融科技在美国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目前有1800多万美国消费者在使用Klarna。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去年第三季度末的1000万,同比增长118%。Klarna目前与美国100强零售商中的24家连接在一起,“超过了任何竞争对手” 。
图片来源:TechCrunch
Sebastian称,该公司还计划将新募得的资金专注于收购。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公司已经进行了9次已知的收购——最近一次是收购了总部位于洛斯加托斯(Los Gatos)的内容创作服务公司Toplooks.ai。
“我们是这个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我们希望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来支持我们,” Sebastian告诉TechCrunch,“这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现在,我们有更多的现金和资金用于进一步的长期投资。”
Klarna增速惊人,去年交易量达530亿
目前Klarna活跃在20个市场,在全球拥有9000多万活跃用户,每天在其平台上进行的交易超过200万笔。这家公司的成长速度可以从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财务业绩中看出。
今年第一季度,Klarna的销售额为181亿美元,而去年第一季度为99亿美元;在2020年全年,它处理了530亿美元的交易。如果和其它金融科技公司做个对比的话,这个交易额总量会让你大吃一惊——对比Affirm今年5月的财务报告,其预计该公司2021年整个财年的交易额将达到80.4亿美元;而Afterpay公司则预计整个财年的交易额也仅为160亿美元。
图片来源:Klarna
仅今年,Klarna就开拓了6个新市场,其中包括上周刚刚涉足的新西兰和法国市场。此外,他们计划今年扩展到更多新的国家。Klarna在纽约和洛杉矶等市场拥有约4000名员工,在斯德哥尔摩、伦敦、曼彻斯特、柏林、马德里和阿姆斯特丹拥有办公室。2020年,Klarna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
投资者纷纷看好Klarna发展前景,公司暂无上市计划
长期以来,传闻Klarna将通过直接上市的方式公开募股。Sebastian说,他们在许多方面已经表现得像一家上市公司,比如向所有员工提供股票,并报告财务状况——给人的印象是,该公司并不急于走上市之路。Klarna每季度都会向国家监管方提交财务状况报告,是一家完全受监管的银行,已经具备了风险控制、合规性等多方面的上市条件。“我们已经到了公司IPO的自然演变阶段。但我们短期内不会准备IPO。”
投资者们非常看好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软银投资顾问(SoftBank Investment Advisers)执行合伙人亚尼•皮皮利斯(Yanni Pipilis)表示,该公司的增长建立在对“社会消费习惯变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而这种消费行为的演变只会加速Klarna的增长。
Adit Ventures的创始人兼首席信息官埃里克•蒙森(Eric Munson)表示, “最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Klarna在全球化扩张后,会迎来新一轮增长。”
但Sebastian则认为,Klarna未来的目标是与规模超万亿美元的信用卡行业竞争,实现对零售支付业务的颠覆。
参考资料
TechCrunch,Fintech giant Klarna raises $639M at a $45.6B valuation amid ‘massive momentum’ in the US.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投资研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